《朱光潜年谱长编》计1卷(册),549千字,收录图片290幅。本书以 信 为要义,以朱光潜的生平行止,尤其是和美学思想形成相关的文艺思潮、理论批评、社团流派、文人交往、家庭温情线索为核心,从社会背景及重大文化事件、朱光潜美学自身理论和观点的转换、家庭及文人之间交往事况三个方面展开,以年月为经纬,编述其生平活动、言论、著作及影响等。全书分十一卷逐条纪事,并辅之于美学专题的分析,纪事和专题相结合,遵循科学的方法收集史实、说明因果,演绎出谱主的美学理论和人事、社会历史关系的来龙去脉,勾勒出朱光潜一生的全貌。
沈葆桢是晚清中兴名臣、中国近代洋务派主要代表之一,是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者,他公忠体国,勇于任事,胆识过人,创造前人所未曾成就的事业,对近代中国历史影响至深,特别为中国近代海防、海军、科技、台湾开发等都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然就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迄今无人为之编年谱,满足研究者之需求。此书稿系填补空白之作,编者既从沈氏文集、奏议、信札中勾稽其行实,又广采同时诸家诗文、日记、笔记、族谱、档案等,资料甚是翔实,考订较为严谨。对谱主生平事迹及其著述做了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考述。
本丛刊的主要内容是皖江文献整理。皖江文献整理第二批为桐城派作家年谱点校。本书是明代散文家、桐城派之先导者归有光年谱资料专辑。归有光,字熙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 震川先生 。方苞师承归氏,在文坛并称 归方 ,姚鼐把归氏当作通向唐宋八大家的桥梁,倡导门下弟子尊归学归。本书整理归有光年谱四种:孙岱撰《归震川先生年谱》,董宁铨撰《丰草庵订定震川先生年谱》,张传元、余梅年撰《归震川年谱》,张近凡撰《明归震川先生年谱》。分别精选底本,广搜参校本,充分运用多种校勘方法,校记简明。本书还辑录谱主其他的生平传记资料。
张旭、车树昇、龚任界编著的《陈衍年谱》系 闽人年谱丛书 之一种,以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近现代著名诗人、词人、诗文评论家、学者陈衍为对象,在前人编纂著述的基础上,旁证考订而成此书。本年谱从陈衍的诗文、信札、翻译、编辑等资料中系统地搜集他在政治、经济、教育、文艺和日常生活诸方面的活动,也参照与谱主同时代人留下的书信、日记、评介文字和海内外各种档案及私人收藏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陈衍一生以及数十年来中国政治界、经济界、文化界和教育界的发展轨迹,为国内外学者进行此方面的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和线索。
大师为中国佛学之大成者,长于融贯统摄,不拘于治贤禅净,卓然成家。其宗本在妙有之唯心论,一再为《椤严》、《起信》等释难扶宗,足以见其宗本之所在。大师自整理《僧伽制度论》,至晚年之《菩萨学处》,应机改建,虽有不同,而弘扬佛法,首重建僧,其理想之建僧工作,始终未能实现,徒招来无谓之毁誉,可见建僧之难!大师为僧伽本位者,故与时人有僧俗之诤,显密之诌。为中国佛学本位者,故与时人有起信与唯识之诤,融摄与移植方诤,胥有关近代佛教思想。
本丛刊的主要内容是皖江文献整理。皖江文献整理第二批为桐城派作家年谱点校。本书是近代著名古文家、教育家和桐城派晚期宗师吴汝纶年谱资料专辑,收录《桐城吴先生年谱》和吴汝纶行状、本传、小传、墓表、墓志铭、墓碑铭等。
李渊庭、阎秉华编著的《梁漱溟年谱》逐年记载谱主的社会活动和学术活动,并摘录了梁漱溟生前所发表的文章或言论。完整地展现了梁漱溟先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梁先生一生不仅致力于对中国传统很好文化的探索和发扬,
郑板桥,“扬州八怪”中最著名的一位,人称诗书画三绝。喜好者众,而真正厚重的研究作品却很少,盖因爬梳整理,实为一大难事。本书作者以自觉的学科建设意识,经年累月,进出百家,一边博访遐寻,一边爬梳剔挟,力求对板桥每通书札、每篇序跋、每则判牍、每件书画、每副对联、每块匾额、每方印鉴寻源探委,比勘纠讹,唯正是编,足见其匠心和识力。 本书记事始于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郑板桥出生,迄于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郑板桥逝世,以时间为经,以行迹为纬,经纬交织,对接转换。凡采录原始数据皆注明来源出处。原本有阏文者,必索相关影印真迹订正。为完整揭示郑板桥所处时代背景,在每年末均附以“扬州八怪”人物为主的主要事迹及当时重大事件摘记。谱文末附录郑板桥家世考略等。 作者以崭新的人文视野、凝重的历史笔触
本书以存世的陈维崧著作为基础,通过对各类文献的相互考索、排比参证,详尽地勾画了陈维崧一生的行迹,反映了陈维崧的思想及创作发展的道路,尤其是对其文学创作、学术活动、唱和交游等作了细致的考订。 本书记事,采用夏历,但于年份下注明公历,以便阅读。本文每年纪事,以时间先后为序。日期确凿者按日记事;无确凿日期者按月主民事;无确凿月份者按四季记事;连季度亦不清者附于年末。 谱主交流甚众,而这些人又多不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为通过作者的社会关系进一步了解作者起见,书中对凡与任交游的人物,除身世无考者外,皆引述其有关行迹或简历的资料,以供参考。 本书的诗文集,现存收录比较完整的,主要有两个刊本:一是康熙二十八年已巳(1689)患立堂本;二是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浩然堂本。引用谱主的诗文,主要依据这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