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 九一八 事变后,学潮迭起,清华园里派系纷争、驱逐校长风潮不断,梅贻琦临危受命,多方求解,结束了二十年间校长十易的动荡局面。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于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常委会主席;在他的主持下,三校于战祸频仍、经费短缺、困窘闭塞中合作无间,学术、科研、教学取得奇迹般的成就。抗战胜利后北归复校,再到梅贻琦于台湾筚路蓝缕创建新竹 清华大学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他的一生与清华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者以纪实手法生动展现了梅贻琦这位杰出教育家的成长、留学及其在动荡岁月执着教育的艰难历程。他提出并一生奉行 大师论 通才教育 学术自由 教授治校 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并以忠诚无私、寡言沉稳、刚毅仁爱的人格精神,成就了清华之清、联大之大,感染着一代代学人。 作
本书是关于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施蛰存先生详实、严谨的编年体事迹录。按年编排,每年内按时间纂辑施先生的主要经历、与施先生有关的社会大事与人物。增订本新增30余万字史料,细化、匡正、完善和丰富初版原有的内容、细节以及编年体例。以 引文 形式增补撰述,去伪存真,并校勘相关文本、史实,坚持 事录有据,录有出处 。增订本的出版,可为学界提供施蛰存先生研究的完备资料,亦可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拓宽门径。通过本书,不仅可以了解施先生一生的学术经历,还能了解整整一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学术事业的发展脉络,为读者提供了百年中国社会史和文化史更广阔的内容。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王度庐评传》(增订版)在首版的基础上调整结构,订正错误,新增内容,结合王度庐生平经历和具体作品,对王度庐及其创作的悲情武侠风格进行再评价,考察研究王度庐在中国通俗文学史的地位,全书共分为二十一章,包括早期小说、早期杂文、 鹤 铁五部曲 南京七书 ,以及社会世情、野史稗说,样式学、风格学、历史学和文学史的角度,分析评价王度庐作品叙事艺术的演进、侠情小说的开宗立派、五四新文学人文精神的特质,以及他对新派武侠小说创作所起的作用。
......
弗里德里希 席勒(1759~1805),伟大的德国诗人、戏剧家、美学家,是德语文学中富活力的形象之一,其作品深受中国读者喜爱。本书描绘了席勒的一生,讲述了席勒如何(与歌德一起)在1790~1805年的十多年间成为德意志精神生活中的那颗位居核心的恒星。所有人都登上了舞台:诺瓦利斯、荷尔德林、施莱格尔兄弟、费希特、青年黑格尔、蒂克、布伦塔诺。这部关于一个伟大人物的生平、著作与时代的书,或许正可以开启一场 席勒复兴 。
《佚翁琐谭》是中国工程院士、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邱蔚六的一部个人自选集。全书搜罗记述了邱院士的人生回忆、从医经历、科研成就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共分为两个部分,上篇为作者个人的回忆录。从青涩的少年时期到沉稳的中老年时期,涵盖其人生旅途上的变迁沉淀与琐事感悟、家庭爱好。另一方面是作者历时多年的作品选集,将历年创作的诗词、作序、题词、讲课集等收入书中,资料丰富,汇编用心,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求学求医之路,也侧面见证了几十年来我国口腔颌面外科事业的蓬勃发展,是作者的心血之作,展现出作者对于过往岁月的深情回顾。
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 李斯特因倡导贸易保护、政府干预、关税同盟、铁路建设而为世人铭记,但由今观之,他真正的建树在于以其《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等著作,率先构建了一个与亚当 斯密学派分庭抗礼、适应落后国自强需要的赶超发展学说。 李斯特采用以史为证、以史为鉴的历史方法,深刻阐明了以自主发展为导向的经济民族主义理论、以幼稚产业保护为核心的工业化理论、以非经济因素为重点的生产力理论、以政府干预为杠杆的经济跨越理论,独到地提出了一套以 民族主义赶超发展 为范式的政治经济学说。 李斯特的学说不仅对历史上后进国家规避英国强大竞争、加速自身工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针对性,而且对当今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时代如何追赶先进、争取自主发展,也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这样一位赶超发展先驱的远见卓识与国际影
《钱锺书的学术人生》以严谨学术研究的态度,从 历史与记忆中的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先生的学问与趣味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研究 《钱钟书手稿集》管窥 四个方面探究钱锺书先生的人生轨迹和学术境界,代表着 钱学 研究的应有理路,提出了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诸多观点。《王水照访谈录》以访谈的形式,从《从文学所 甲子春秋 一书谈起》《文学所 何其芳时代 杂忆》《作为文学现象的何其芳》《钱锺书先生与 钱锺书手稿集 》《对当前宋代文学研究状况的一 些思考》《文章学研究与 历代文话 的编纂》《现当代旧体诗词创作及其他》等方面展现了一代学人的学术探究之路,涵括了王水照先生对宋代文学、文章学、人才培养、学术追求等方面的基本观念。
......
本书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文学传记。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他青年时期即有报国之志,因明亡而一腔抱负落空,但他一生不与清廷合作,在坚持一段时间的秘密抗清最终无果之后,他走上了学术救国之路。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几乎整个后半生都在远离故乡的北中国漫游、旅居,所到之处,无论山水地理还是经济社会,都在他的考察范畴内,同时著书立说,通过有实证依据的“实学”,试图揭示明朝衰亡的深层原因并找到拯救道路、开出药方。顾炎武一生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以天下为己任,他的学术开启了一代学风,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更影响了后世无数志士。本书作者陈益系顾炎武故乡江苏昆山人,对顾炎武有过多年研究经历,本书从顾炎武次入狱开始写起,写到明亡之际苏州、昆山一代军民英勇抗清的一段惨
《许渊冲西南联大日记(附日记本)》作者许渊冲系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西南联大首届毕业生。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2014年荣获国际翻译界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渊冲西南联大日记(附日记本)》收录了许渊冲在西南联大求学时期的珍贵日记,其中包括部分英文日记。这些记录真实再现了许先生求真、求善、求美的大学生活,呈现了许渊冲作为后来的学界翘楚,在学生时期的过人之处,包括他对于学术、专业的高标准严要求,通过将其”平凡又不凡的大学生活”忠实记录下来的方式,使读者得以从一个很有意义的角度来了解西南联大,了解大师们的大学生活,并从中汲取积极求知、努力向上的正能量。
《我的人生之旅:陈炎回忆录》为北京大学东语系(今北大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教授陈炎先生的回忆录。陈先生曾经历了苦难的童年,做过学徒,经过商,日寇侵华他弃商从戎成为美国飞虎队电台一名出色的报务员,为抗战作出了贡献。之后他考入国立东方语专,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南京解放该校合并到北京大学东语系他也随之在该系任教。1947~1957年,他是国内最早从事研究“战后东南亚史”和“缅甸史”的开拓者之一,发表多篇论文和著作。1958~1979年他因参加过美国飞虎队被诬为“美蒋特务”,又被错划为“右派”被剥夺了教学科研的权利,直到1979年平反昭雪后才迎来科研上的第二个春天。他是国内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即是他在其95岁高龄之际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他前后生活在不同的两个时代,对中国传统学术、中国现代学术和西方现代学术都有深入理解,他在中国现代学术和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世所公认的。他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已成为公认的现代学术和现代小说,他的学术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代表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文学术的水平。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在钱钟书逝世10周年之际召开钱钟书学术研讨会,并将精辟的学术论文汇集成《钱钟书和他的时代》,存诸家之不同观点,反映了良好的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同时也为重振中国钱钟书学术研究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