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迄今为止zui完整的人生自传,讲述了一个个人梦想与家国理想高度统一的知识分子的追梦人生。 作品不仅展示了许渊冲先生将近一个世纪的追梦历程,更以坦荡的胸怀,如实记录了他与著名翻译家赵瑞蕻、王佐良以及中国社科院的江枫教授、南京大学的许钧教授、复旦大学的陆谷孙教授等人围绕翻译的 真 与 美 、 神似 与 形似 等涉及翻译核心的问题展开的大论争,一字一句均可见作者的真性情。
埃德加·莫兰已经100岁了,但他仍然受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折磨。这位人文主义思想家在他那个时代的流浪与希望、危机与磨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本书中,他向我们传递了自己在百年人生中对人类复杂性的经验教训。 在莫兰看来,正如每个人的人生故事一样,同样的悖论在人类历 显然是不可分割的:有多少善良、慷慨、奉献,就有多少邪恶、卑鄙、自私;有多少智慧、狡猾、创造性的天才,就有多少愚蠢、盲目、幻想和错误。人类精神中的想象具有多么奇妙而可怕的力量,它创造出诗歌、文学和艺术的杰作,并通过崇拜和祈求他所创造的神灵和传说来奴役自己。 而复杂性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到所有存在、局势、事件的各方各面和各种矛盾,从这种感知中就产生了仁慈之心。莫兰的 一课,作为他全部人生经验的结晶,就存在于这个兼具开明理
本书从几个独特的面向对季羡林先生博大而精深的学问进行了别具一格的解读。《季羡林与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季羡林与吐火罗语研究》是对季羡林先生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研究领域的分析与评价,《季羡林教授学述》是对季羡林先生一生学术研究的整体评价,《陈寅恪与季羡林》是把研究领域相对接近的陈先生与季先生作一比较研究,以昭示我国两代学者在学术研究中的际遇与成就。本书是一部有个性、有深度的力作,有助于读者走进季羡林先生的学术世界。
四次相遇,带你领略李白浓墨重彩的人生的四个阶段树深时见鹿,邂逅意气风发的白衣少年;暮雨向三峡,偶遇持剑下山实现抱负的意气青年;相看两不厌,跟着杜甫去看看李白的遗憾和释怀;大鹏飞兮振八裔,请你听一听他的
浦薛凤,二十一岁毕业于清华学校,二十八岁执教于清华大学;半生清华园问学传道,爱人以德待人以诚,师友同侪遍布学林。中年从学入仕,三十载政坛亲历,知人论世持平公允,不堕清正廉洁声名,时人尊称 逖公 。八十五岁高龄,亲自辑录忆述平生往来故人之文字,攒成此一真挚沉郁《音容宛在》。涉笔人物既有政学界师长吴稚晖、蔡元培、王宠惠、梅贻琦等,亦不乏其朋辈同仁蒋廷黻、萧公权、闻一多等,更有数十载伉俪情深的亡妻、年少罹难的长子、早年亲炙的族中长辈。作者笔端苍健,细节掌故历历在目;文风古雅,师友亲朋音容宛在。
这部散文集是凌宇所选《沈从文集》中的一卷,是沈从文先生的自述。沈从文(1902年—1988年),20世纪30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本书是日语翻译家陈德文半个世纪以来的人生总结,记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于农村、同土地为伍,成年之后辗转 各地,耳顺之年又赴国外从事教学和研究的生活经历与人生感悟。笔墨隽永,情真意切,平静的文字中渗透着细腻的观察与思考。
蔡元培是 的教育家,也是很有影响的民主革命家。他提出的种种主张,犹如黄钟大吕,百年来在中国人耳边奏鸣。本书通过他的自述和朋友、僚佐、弟子的追忆,从多个侧面展现他饱经沧桑、功高德劭的一生。蔡元培的自述和小传,记叙他的家世,在旧时代接受的教育,在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以及被迫离职的经过,在海外游学考察的感悟等。旁人的追忆,则通过具体而生动的事实,再现蔡元培新旧兼修、渊博通达的学术,兼容并包、以德化人的胸襟,言行如一、不作空言的作风,总结蔡元培为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留下的丰厚遗产,以及他各方面的思想。
《何正璜传》是关于我国文博考古学界泰斗何正璜先生的部传记。何正璜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文博事业的拓荒者,我国敦煌学研究的奠基人,我国美术考古学科的创立者,与林徽因、曾昭燏、容媛并称中国考古学界 巾帼四绝 。 她 1943 年发表的《敦煌莫高窟现存佛洞概况之调查》一文是我国部敦煌学专著。她首创了我国美术考古学科,在我国考古史上具有奠基意义。本书的主线正是传奇才女何正璜先生一生燃烧着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她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在任何条件下都自觉地、执着地、满腔热忱地为国家、为民族、为事业燃烧的激情,在今天的 中国梦 背景下更具榜样性意义。《何正璜传》的问世,不仅是对何正璜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和献礼,也为读者提供了可贵的研究材料,更进一步认识这位传奇的女学者。
罗家伦是中国现代 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本书辑录了他自述生平以及友朋、学生的回忆文章。罗氏自撰的文章,讲述在北京大学的经历(重点是创办《新潮》杂志和参加五四运动的经过)、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改革、抗战时期主持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往四川之始末、担任驻印度大使时的活动等。友朋、学生的回忆文章,则记叙他们与罗氏交往中的见闻,表彰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在教育及文学等方面的成绩。书中还选录了罗家伦的数篇文章,内容包括他对五四精神的总结、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就职演讲、对个人修养的见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