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著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2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 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
学习究竟是什么?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在如今这个知识与信息引领的社会之中,学习的概念已经变得越来越关键。《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第2版)》在对第1版的理论进行完善的基础上,探讨了几乎所有有关学习的基本课题。作者采取了一种广阔的视角,构建了 两个过程 和 三个维度 的基本学习理论框架,阐述了学习分类理论与整体性的对学习的理解,并对学习过程、脑功能的当代研究、自我认知、动机和能力发展、教学、智力和学习风格、终身学习、学校学习、网络学习、工作场所中的学习以及教育政策等课题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转型中,实施大单元教学成为重要方式。 大单元设计中的 大 体现在哪里? 大单元设计要 大 到什么程度?如何衡量它够大了? 大单元设计的具体方法有哪些?难点在哪里? 大单元设计后的教学如何展开?怎样组织? 大单元教学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如何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估? 本书梳理了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的思考与实践。30篇鲜活案例,包含语文、数学、英语等12个学科,涉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核心任务的设计、大单元的重构、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的开发,以及诊断与评估等方面,系统阐明大单元设计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帮助教师破解实践中的难题与困惑。
本书是特级教师陈燕虹十年来对小学数学阅读和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的研究与实践总结。该研究开拓前沿视界、深化实践探索,荣获2019年广西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 陈老师在书中提供了一整套经过实践验证的、辅助课程落地的学习工具。 运用这些工具,能让您指导学生有效阅读、自主学习; 能让您设计出高质量的探究性作业; 也能让您运用评价,从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维度对学生作业展开高质量的反馈。 运用书中的工具和学生进行互动,也是您迭代 数学阅读 数学作业 并实现 学为中心 的课堂教学转型的过程。 学生也能在阅读和作业中提升数学素养和数学探究能力,并形成初步的创新能力等。 所有这些都为当前素养导向的数学课程改革所急需,不但能给数学教育研究和实践者提供参考,更能给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借鉴,也
本书精选25部经典绘本,主题符合儿童生活经验,并具有功能性的学习内容。根据特殊儿童异质性高的特殊需求,采用 多层次教学策略 ,参照*为培智学校制定的生活语文、康复训练、生活适应的课程标准,以能力目标为导向,设计125个教学活动,并使用多元评量的方式评估特殊儿童的个别化学习历程与成果。希望能够达到教育与阅读、与康复、与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并且能将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等整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生活能力。
本书结合一线教学实例,提供了系统性、结构化、落地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指导策略。具体包括:如何进行学情分析设计,以保障跨越教与学的鸿沟;如何进行学习动机激发,以保障师生共创教与学的共鸣;如何进行学习目标设计,以保障师生共承教与学的责任;如何进行学习内容设计,以保障师生共创教与学的载体;如何进行学习活动设计,以保障科学遵守教与学的规律;如何进行学习评价设计,以保障师生实现教与学的改进。
《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是英国著名教育学家、达勒姆大学副校长Joy A .Palmer教授编写的一部教育学通俗著作,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自公元前500到二十世纪早期*重要的五十个教育思想家的生平、主要研究成果、重要作品及其影响。本书和《五十个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从皮亚杰到当代》,共同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世界教育思想史。
我爱阅读 板块究竟怎么教? 写作教学 中例文支架怎么设计? 这套书是何捷老师的全新力作,分为两册,上册聚焦语文要素大问题,下册化解日常教学中的小问题。 一本超级实用的一线教师备课指南。指向核心素养,落实语文要素,解决教师难题。
本书由德国一位华德福学校资深艺术课教师编写,以斯坦纳的人智学为指导,借鉴教育学、色彩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方法,结合作者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师培训经验,提出了一套独具创见的艺术教育理念和方法。 顺应各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书中设置了一至八年级的绘画课程,介绍每个年级、每堂课使用的绘画工具、颜料、任务安排及绘画步骤,提供示范作品。作为目前国内详尽完备的华德福绘画课教材,本书可直接当绘画课本用,适合各类学校、培训机构的艺术课教师,6~14岁孩子的家长,也适合想自学绘画的成年人。
本书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框架结构,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与评价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建议、教师发展与课程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刻解读,紧扣核心理念,提取关键范畴,梳理课程内容,关注实施策略,对教师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准确回答;本书借助名师的典型案例,在案例解析过程中,全面解读的主要精神,深入阐明的核心理念,为学习呈现鲜活的实践样本,为落地提供有效的范例支架。本书既能彰显理论解读的权威性、深刻性,又能突出实践操作的示范性、引领性,是教师学习的常备参考书。
本书以一位经济学家的视角,详述了他对美国现行教育系统的疑惑,对教育真实回报的反思以及探究教育给社会带来的真正价值。卡言兰通过六年时间,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发现与教育相关利益者(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和雇主)的 证词 相结合,客观且有力地指出了教育过度导致的社会成本增加、教育溢价、学历通胀,以及探讨了将大量的时间及金钱花费在当下的教育中是否合理等问题,论证严谨周密,论据翔实全面。 卡普兰赞同用信号理论解读教育的价值,但又反对将教育的价值仅视作信号的观点。以上述 合四为一 的跨学科研究视角来审视教育的真谛,看似有些 离经叛道 ,但他对于未来教育改革方向的探索,用信号模型解谜教育的真正价值,新视角解读教育与灵魂、启蒙的关系,具有开创性意义。
本书对世界著名音乐教学体系——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法进行了深度理论探究和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结合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变革的需求,本著作呈现了诸多本土化教学实践案例,并以教学实验的方式对实践效果予以呈现,提出了以体态律动教学法为基础的音乐课堂变革所具有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提供了一整套有效解决课堂问题的课堂教学方案,作者彼得·利耶达尔教授认为造成课堂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不思考,他20年来专注研究课堂教学,凝练出98种课堂教学策略,让老师能够 引导学生思考,有效解决学生读不懂题目、上课走神、不写作业、不愿意动脑解题、不会记笔记等14大课堂问题,从根本上实现有效教学。
本书以明确的目的、清晰的目标、合理的设计、有效的交流、学生的参与等关键要素为核心详细解析了优质课堂评价的七条有效策略, 呈现了大量的方法、工具、示例、步骤、指南以及教师反思自身评价活动的小故事, 并设计了针对评价策略的练习活动, 为教师提供了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的自学方案和行动指南。
为落实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一校一案”部署,上海市各学校开展了德育顶层设计和落地工作。本书精选上海市第一批优秀“一校一案”德育学校,系统讲解了如何用顶层设计的思维科学创建符合学校校情的德育课程系统。有效解决德育工作中目标碎片化、内容抽象化、课程实施片面化等问题,实现德育工作有抓手、能实施、可评价。
特级教师徐世贵、蔡淑卉基于自身多年来对听评课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潜心研究,通过理念篇、听课篇、评课篇、校本篇和专题篇六个板块,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听评课的艺术。本书重实践、重实效、重实用,力图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空泛的表述具体化,确保理论可学,技术能用,方法有效,一线教师能看得懂、用得上。本书既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良师益友,又是教学研究人员的参谋和向导,对当前课堂教学研究有较高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