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以校长身份推出的全新力作。他以长达九年的校长任职经验为基础,以 为平民而教育 的理念为导向,探讨具体的校长管理经验和技巧,同时更多展示其对教师的培养,以让每一位教师获得足够的成长,让每一位教师享受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目标。 在本书中,作者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师视野,既有宏观上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把握和对教育改革方向的精深见解,又在微观上深入每一个具体的教师个案,将不同类型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忠实记录他们的成长轨迹,反思教师成长中的得失。她的出版,为中小学校长及教育管理者开拓视野、提升管理水平开出良方,也为一线教师实现自我,让自我幸福成长提供参照。
《给校长的建议》由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八次谈话组成,包括对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施行领导的下列几个方面: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和教师的个人创造,课堂上的教育和教学过程,教师的教育学修养,怎样指导教学过程,怎样分析课堂,怎样做学年总结,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怎样教育难教的儿童等。 书中的八次谈话都娓娓道来,阐述教育的真谛,给校长们找到解决实际学校管理问题的答案。
从2003年参与*“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以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把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作为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抓手,制定了“全面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连续召开了三次全省校本教研工作研讨会,评选出274所“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校本教研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得到了各地基层学校的积极响应,在创建“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的活动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示范学校中除了一些历史名校,还有许多与课程改革同步发展的新兴学校。这些学校创造的校本教研实践模式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我们本着将“珍珠串成项链”的原则,把我省校本教研工作实践成果进行概括总结,为进一步深化和推广校本教研制度提供有益的启示,也为各类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供可以参考的成功范
本书是部专门针对学校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案例进行系统分析的著作,其特色是注重从社会工作实务操作与理论反思的角度,从大量的实务案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鲜活的学校社会工作案例,并结合学校社会工作中常用的实务模式逐一进行案例剖析,以充分展现出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操作中的方法和技巧。本书融学校社会工作的经验性、操作性和理论性为一体,既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又具有的思想性和理论指导性,对高等院校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学习与研究的师生以及一线学校社会工作者进一步了解和开拓学校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是部专门针对学校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案例进行系统分析的著作,其特色是注重从社会工作实务操作与理论反思的角度,从大量的实务案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鲜活的学校社会工作案例,并结合学校社会工作中常用的实务模式逐一进行案例剖析,以充分展现出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操作中的方法和技巧。本书融学校社会工作的经验性、操作性和理论性为一体,既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又具有的思想性和理论指导性,对高等院校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学习与研究的师生以及一线学校社会工作者进一步了解和开拓学校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这是一本关于在研究型大学,即美国密歇根大学内运作一个教学中心(CRLT)的策略的书。2012年这个教学研究中心将迎来其50周年纪念,这是个达到这个里程碑的教学中心。《提升大学教学能力》将阐述CRLT中心的思想,介绍它的优势所在,以及它将要达成的目标。CRLT中心的伙伴们有着共同的战略目标,并遵循统一的运作规程。《提升大学教学能力》是CRLT所有中心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人分写其中的一章或几章。在这些章节中您能看到CRLT中心所从事的项目,其涵盖非常广泛,还能看到CRLT中心所获得的成果。此书分成两个部分,部分介绍的CRLT中心的功能,是美国其他普通教学中心共有的,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CRLT中心所能提供的独特服务。结论部分是全国研究型大学教学中心的主任们提出的建设性建议。
中国的基础教育任重而道远,山区的教育更是值得我们研究。本书的框架和主要理论均采用“裴门法则”,相信平顺中学在这种较为系统的思考中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探索出贫困山区独特的办学道路,真正实现“办好一中,致富一县;培养一人,脱贫一家”的历史使命。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专家,沃森对西方大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理论了然于胸。沃森虽然认为,高等院校与社区的关系问题是“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经济”对“大学提出的挑战”,但是,他并没有局限于此,而是把这个问题看作高等教育的一个历史现象,将其放到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来考察。本书首先回顾了大学与社区关系的发展历程,从中世纪大学诞生,到19世纪中后期美国高等教育的服务运动,再到当前如英国迪尔灵报告所做的努力,说明高校与社区关系的历史渊源;然后选择了3个案例,即英国布莱顿大学的“大学一社区伙伴项目”、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社区培训计划”和美夕法尼亚大学的“社区活动中心”,评价了它们的特点和成就;从高校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参与式管理机制、课程制定法则、共享价值观念、外部关系效用等理论问题
《创新型学校:给学校管理者的9个策略》是关于真实学校情境中如何以创新成就的箴言。托德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管理和领导经验浓缩为9大变革策略。用生动的比喻和翔实的案例现身说法,讲授创新的理论与实务,提升教学管理者的变革技巧。创新对于学校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但是如何做出积极改变并有效推动创新?如何将改革的阻力最小化?发展创新型学校的具体措施有哪些?的书作者托德?威特克尔根据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为学校管理者一一解答。 策略一:认识创新,帮助教育管理者和发现组织中问题的症结,识别变革的层级和水平; 策略二:的印象,阐述变革方案初次亮相的重要性; 策略三:找出关键人物,教会你对组织成员进行分类,阐述识人和用人之道; 策略四:找到切入点,变革时机事关变革成败; 策略五:有效减少阻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师范教育机构开始了历史上的次转型,从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学院。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次层次提高性质的转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了适应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缓解原有高等院校的压力,开辟新的教育资潭,美国师范教育选择了综台化的发展道路,此后,美国师范教育从封闭定向式的培养模式走向了开放的非定向式的培养模式。 本书从美国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历史背景出发,力图客观完整地再理美国师范教育机构转型的发生和发展历程,分析转型的目的,内容、意义,以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北京交通以一种崇高的精神必然会孕育出一幅最壮美的画卷,如今这所大学的精神已经融化在每一个师生的血脉之中。在大学精神的滋养下,交通人将自己塑造成着一个个忠魂的守望者。这所大学的精神正是在这一守一望间得到了坚守和创新。 以彰显千年学府文化魅力为主题,通过对具有特殊历史及纪念意义的文物、建筑、景观以及重大事件、轶闻趣事的生动描绘,如文化没有围墙、登高必自卑、停车坐爱枫林晚、庭院深深等,再现了千年办学的文化底蕴和张力,展示了一个厚重的、鲜活的、继往开来的湖南大学,进而弘扬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人文精神。
《重建学校生活秩序:校长课程领导力叙述》是教育行政人员、校长和广大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优秀论著。全书从学理和实践双面视角给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提供新的经验模式和思考。全书旨在提升学校生活质量即教育质量,从校长课程领导力切入,阐述校长对学校生活秩序建立的重要和具体做法。《重建学校生活秩序:校长课程领导力叙述》首先辨析校长的职责和涵盖,以及校长课程领导力。然后,具体叙述学校生活秩序,即课堂生活秩序、班级生活秩序、管理生活秩序。再次转换视角,分别从教师生活、学生生活和家长生活阐述学校生活秩序的具体内容。论述基于课程领导力的校长修养,强调只有实践才有优秀课程领导力的这一真知。
《窗内窗外》不仅以较宽的视野反映了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基础教育的若干方面,更在较深的程度上剖析了“窗内教育”的若干问题,透过《窗内窗外》,我们不仅感受了沈校长的视野,更能感受他对教育的满腔忠诚,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与实践,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睿智与追求。
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沈茂德长期致力于学校管理、课程改革、超常教育实验、学校文化建设等多个方向的探索和研究,成功主持了多项国家、省级课题。他将天一中学从一所十几年前的农村重点中学,发展成无锡地区、江苏省的一块响亮的教育品牌。在这本《教育,真的不能简单——一位校长的教育叙事》书中,沈茂德校长清楚的向我们讲述了这一历程。他用美丽的文字向我们诉说着天一中学这一步步走来的艰辛,也向我们坦诚布公的讲述了他作为一位重点中学校长这一路走来的困惑与感动。
新时期德育工作应当以人为本,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民主、平等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合理地考虑和尊重主体的意愿,竭力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鼓励学生用理智、客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教育工作者要减少和避免一些盲目和感情用事,相信学生能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对出现问题的人要做到少批评,我们要采用“理论分析,具体指导”的原则,以理智的态度对待,绝不进行“心灵施暴”,尽量采用正面、积极的评价,善于找出长处和闪光点,鼓励进步,使每个主体都能体现其的自身价值。
道德教育的基本意义在于增进人的道德自由,培育人的道德智慧,提升人的道德福祉,前辈哲人无不为此孜孜以求,铢积寸累。然而随着现代性对古典心性的拆解,道德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将道德本真撕裂为碎片,人类如何在此种精神境遇中重新建构德福一致的价值体系成为当前道德哲学乃至道德教育哲学最为核心的思想主题。一方面,道德是否可教的本体论难题亟待答复,另一方面,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道德教育理念与制度构成也需要进一步的理性反思。而且,道德教育已经不再仅仅作为学校的一种职能,而是关涉由现代性催生的诸多争执。作为学校的一种职能,学校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需要得到系统地反思与批判;作为解决现代性争执的可能方案,学校道德教育则需要提出新的改进策略,以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学校道德教育能否应对价值多元与价值
学校管理的文化解读,诱发了我的理论兴趣;管理文化的丰厚内涵,激活了我的研究热情;文化管理的实践建构,映照着我的思想方法。 人的社会角色是可以转变的;人的生存方式也是可以自主选择的。我以为:校长是我钟爱的岗位,因为它可以为我的理想的社会角色的不断生成提供实验环境;可以使我的思想和实践现实零距离整合;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在最短的周期内对象化,使思想的价值外显。这是很有意义的人生。这其中,思想的跃然筑就着现实的存在,学习中体味着思考的幸福,实践中闪耀着生命的价值。 因为需要,我付诸生命于校长岗位;因为热爱,我倾注心血于学校管理;因为兴趣,我激荡智慧于管理科学理论丛林;因为追求,我沉潜思想于学校文化管理建构……一个以中学管理为样本的中国学交文化管理的思想建构和实践建构将在下面的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