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共六十四卷,分为二十四集,明代张介宾撰,是一部大型综合性中医著作。作者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浙江绍兴人。 黄宗羲《张景岳传》记载他十四岁从 父游于京城,师从于当时名医金英,尽得其传。林日蔚《景岳全书纪略》说先祖(景岳)自幼聪敏过人,博览全书,于兵法、医学尤为通晓。壮年曾从军,因不得志,专心钻研医学,探隐研神,医日进,名日彰,时人比之仲景、东垣。 张介宾在诊疗之余,又勤于著述,有 《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等医学经典著作流传于世。《景岳全书》是他晚年所作,全书包括中医理论、本草、方剂、临床各科疾病等内容。作者文笔流畅,博采众家之长,理论多有创见。此书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历史上有多达四十余种版本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的之书。 本次整理出
《备急千金要方》,又名《千金要方》《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撰,被后世誉为中医临床百科全书。作者以为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故以 千金 命名此书。唐代以前,医学典籍大多只论及中医药的某一方面,孙氏一改前例,将中医理论、方药、针灸等多方面医药知识融为一体,系统的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书中收录药方五千三百余个,有些至今仍被沿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孙思邈晚年又撰写了《千金翼方》,共三十卷,以补《千金方》之不足,使得全书内容更加丰富。《千金方》是中国医学史上经典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的一部参考书。 本书收录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以日本万治二年(1659年) 敦贺屋久兵卫刊本为底本,《千金翼方》以清代翻刻元大德年间梅溪书院本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
《外台秘要方》又名《外台秘要》,共四十卷,唐代王焘撰,是一部大型医学方书。书名 外台秘要 ,《校正外台秘要序》中说,外台者,刺史之任,秘要者,秘密枢要之意。作者王焘(690年--756年)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体弱多病,长大后喜好医术,曾在皇家藏书处 弘文馆 任职二十余年,大量阅读了唐代以前的医学典籍,并做了详尽的摘录。后因故被贬职到房龄,遇赦后出任大宁太守,当地流行病盛行,百姓缺医少药,十有六七难逃一死,他便按随身携带的经方为百姓治病,救人无数,自此便发愤编写医书,于752年编成《外台秘要方》。在编纂过程中,作者博采群书,删繁就简, 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数千百卷,皆研其总领,核其指归 。书中分科立病,以门别证,据证列方,条理清晰,便于查阅。全书共收载了方、论、法等6900多首,每处引文都标
《御纂医宗金鉴》,共九十卷,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1739年,乾隆皇帝诏令编纂医书,由太医院院判吴谦为总修官。吴谦认为古今所传之医书,存在 词奥难明,传写错讹,或博而不精,或杂而不一 等问题,应当 改正注释,分别诸家是非 。众医官在编纂过程中,广收天下新旧医书及家藏秘本, 分门别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 。1742年编纂完成,乾隆钦定书名为《医宗金鉴》,1749年被太医院定为医学教科书。《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此书 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 。二百多年来,《医宗金鉴》的各种版本在海内外广泛传播,深受读者的喜爱,是一部中医研究者的之书。 本次整理出版的《备急千金要方》,以乾隆七年(1742年)武英殿修书处刊本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
本书传承《黄帝内经》 病机十九条 之精髓, 结合新时代背景及现代医学理论,创造性地提出 新病机十九条 , 条分缕析地阐释现代疾病的中医病机,构建病机辨识框架,提出 分类 分期 分证 思想、 态靶因果 组方策略等经典方略,结合临床真实病例解析 方药量效 的内涵,阐述了 脾瘅 学说、 脏 腑风湿 学说、 四焦八系 学说等。全书涉及中医病名 40 种、西医病名近 100 种、经方 100 余首、验案 100 余则,系统地展示了中医诊疗疾病的新视角,为中医病机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新路径。
张志聪(1616 1674),字隐庵,浙江钱塘人。他出生于医学世家,因自幼丧父,便弃儒从医,拜名医 张卿子 (名遂辰)为师,学医行医数十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医学理论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是清代著名医学家。曾经在杭州胥山建造侣山堂,招同志讨论、讲授医学,对中医的传播发展做出了贡献。著作有《素问集注》《灵枢经集注》《金匮要略注》《侣山堂类辨》《本草崇原》等流传于世,对后世医学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其所作的《黄帝内经集注》是历代《内经》注本中的一部佳作。 本次整理出版的《张志聪医书合集》,共收录了六部著作。其中《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和《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以清代浙江官医局刻本为底本,《金匮要略注》和《伤寒论集注》以清康熙年间刻本为底本,《本草崇原》和《侣山堂类辩》以1767年清代医家王琦所编写的《医林指
《物候心语》具体阐述了每一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的影响,每一个节气都有基于医疗大数据的易患疾病和易病人群的讲解,以及有调心用药、饮食起居的分析建议;每个节气的民俗及社会生活讲解皆落实于修养身心,对我们现代每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是一种很好的指导。
本书是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顾问张亚林教授、副主任委员曹玉萍教授指导下,由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大学、江汉大学、三峡大学及社会心理机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作为中医心理师岗位能力认证培训的基础性教材。全书约50 万字,集中医与传统文化心理治疗之大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知识、中医心理基础技术,以及传统文化心理治疗技术三大部分。将中医心理基本理论与技术作为基础,借鉴现代心理治疗的形式,将每一种传统心理治疗方法从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等三方面进行阐述。心理治疗内容涵盖道家、心学,以及中国气功、书法、汉字、音乐等心理治疗方法,是一本难得的中医心理治疗大全。
黄竹斋(1886 1960年),名谦,又名维翰,字吉人,竹斋亦其字,晚号中南山人,陕西西安市人,中医内科和针灸学家。竹斋幼年家境贫寒,14岁即随父亲靠打铁为生,闲暇之余苦读经史子集等经典著作,甚至对西方的卢梭、达尔文等学说也有所涉猎,尤喜钻研传统中医学。因其天资聪颖,刻苦自学,二十岁左右就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仲景学说有着独到见解,1907年写出了《三阳三阴提纲》。20世纪30年代曾任学校校长、天文馆长、讲习馆副馆长等职,在四十岁以后,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1955年,黄竹斋被聘为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1959年,前苏联驻华大使患动脉血栓,黄竹斋两次参加会诊,给予针刺治疗,结合中药,先后一个多月将患者的偏瘫和严重失眠治愈。黄竹斋以继承和发扬中医学为己任,一生著作颇丰,达五十余部,其中《伤
《伤寒论辑义》是日本著名的汉医学家丹波元简集诸家见解,以阐发《伤寒论》精义注释之作。全书共七卷,成书于公元1801年该书以明 赵开美翻刻的宋版《伤寒论》为底本,参考别本及多家注本,集诸前人多家注释,在《伤寒论》每一条之下,或选一二家言,或众说并蓄,删繁节要,融会贯通,并以按语形式,加以己见而成。
《东医宝鉴》,共二十三卷,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1659年,朝鲜太医许浚等人奉宣宗大王之命搜集中朝医书之精华,编纂方书,经过十数年的努力,1610 年完成编纂工作,三年后(1613 年)刻版刊行。全书分为内景篇、外形篇、杂病篇、汤液篇和针灸篇五类,其中内景四篇,外形四篇,杂病十一篇,汤液三篇,针灸一篇,共计二十三篇,每篇又分子目,共计104 项。书中收集十五类,一千余种药材。每方均注出处,并收录民间单方。医方主要纂辑自中国古代医书,如《天元玉册》《本草》《灵枢经》《素问》《采药别录》《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医学纲目》《医方集略》等八十余种著作。作者许浚深受儒、释、道思想影响,编辑过程中参考《黄庭经》《黄帝内经》《皇极经世书》等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将东医学中的精、气、神学说做出了极大发挥,体现了深厚的学术涵养,对东医学理论做
本书由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主编,是解读《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工具书,也是全面、系统、科学地研究《伤寒杂病论》中方剂在用方辨证中的基本含义、科学定义及其应用价值,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理论体系密切联系临床实践,作为指导临床治病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书以全面详细、客观务实、贴近学习、便于实用、切入问题、点拨思路、学以致用为特色,旨在使读者在理论深造与临床提高方面都有全新进步和跨越。 本书收录经方260首,其中"导读、方歌、方药、用法、功用、适应证、用药分析、用方思路、随证合方、注意事项、应用指征"是研究经方核心内容,"方论"是研究经方百家各抒己见内容,"方论评议、药理作用"是研究经方开阔学用思路及方法内容。 全书编写思路独特新颖,解读经方精确,内容丰富翔实,理论指导临床,是中医院校师生、中
本书辑录了三本清代小儿推拿的重要著作,分别是由熊应雄所辑《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所辑《幼科推拿秘书》和钱櫰邨所辑《小儿推拿直录》。《小儿推拿广意》重点阐述儿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并以歌诀或图解的形式介绍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及推拿手法,以及儿科常见病证的证候、病因及其推拿治疗,内服和外治方剂。《幼科推拿秘书》文字大多为歌赋体,通俗易懂,对儿科病症诊断方法、小儿推拿穴位的分部主治,以及儿科病症的推拿治疗等均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小儿推拿直录》重点叙述儿科病症及推拿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