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我们存在的基本维度,令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为之陶醉。如今,伊利亚·普里戈金在这本《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珍藏版)》中向广大读者呈现的,是他与自然之经典描述的 决裂。他通过考察西方的时间观,引导我们经历一种奇妙的智力探险——从古希腊出发,经过牛顿轨道和确定性混沌,到达量子理论与“免费午餐”宇宙学统一表述的高度。这本分水岭式的著作表明,一种全新的科学与文化之自然法则诞生了。
黄培云——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之一,全程参考了这所大学的创立与发展。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黄氏粉末压制理论”。92岁的他,雅达散淡,娓娓道来:四处迁徙的少年时代,30年代的清华化学系,亲历“一二·九”,参加湘黔滇步行团,西南联大第一届毕业生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科学博士学位,与赵新那喜结连理,回国后艰苦建校,粉末冶金学科建设,粉末理论的思维过程,他的口述中有生平积累的治学思考,也有对师友与亲人真切风趣的性情记忆。 涉及人物:师长郑桐荪、吴有训、张子高、高崇熙、余瑞璜…… 同学姚依林、屠守锷、吕保维、陈新民、黄家驷、张培刚、汪德熙…… 岳翁赵元任一家人的铁闻,以及老先生两次归访之旅的趣事。
《怎样当一名科学家》专为科研导师及指导教师提供关于道德标准的非正式课程而设计。本书论述了科研行为的道德基础以及科研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个人与职业性问题。它不仅适用于所有形式的研究 无论是学术、企业还是政府背景 也同样适用于所有科学学科。 第三版《怎样当一名科学家》体现了自1989年版、1995年第二版出版发行以来的发展。第三版秉承了本书的一贯特点,即包含大量假设情景,为特定情况的思考与讨论提供指导。 《怎样当好一名科学家》主要针对研究生以及刚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但也适用于处于科学事业不同阶段的所有科学家。
以前医生建议吸烟,现在又说吸烟致命;我们一度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认定冥王星是一颗行星,深信雷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恐龙,但这些事实已经通通被推翻。可见,事实并非一成不变。 但是,知识的变化并不是毫无章法,而是有迹可循的。在众多领域,知识的进化是系统的、有规律的,这种进化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本书中,阿贝斯曼把我们带入了文学、考古学等诸多领域,有的领域瞬息万变,有的领域的兴衰需要若干年,有的领域的变迁则跨越了几个世纪。 书中有很多引人入胜的例子:英语专业的学生从《伯雷故事集》的统计分析里能学到什么?丈量一座山的高度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许多家长仍然告诉孩子要多吃菠菜? 《失实》一书是通往科学新世界的精彩旅途,让我们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反想过去,应对当
翻译家郭宏安作序,陈筱卿翻译! 特别收录《论风格》、《拜访布封——蒙巴尔之行》! 布封的《自然史》全书36卷,堪称煌煌巨制。作者综合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了地球、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变历史。本书精选了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中,观点代表性,论述最为精彩的片段,依写作的年代进行编排,既浓缩了《自然史》的内容,又相对完整地呈现其结构风貌,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布封这位人物的独到思想、怪诞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等所有助益。
苏联历史地理学家约?彼?马吉多维奇撰写的《世界探险史》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世界地理探险通史,它详细记述了人类历史上横跨两千余年的两百多次探险活动,其中包括古代、中世纪、地理大发现时期、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的地理发现。这部历史地理学名著提供给读者的,除了相关历史地理学知识以及一千多名探险家——如张骞、玄奘、马可?波罗、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白令、库克、阿蒙森、塔斯曼等等的探险经历之外,它还弘扬了探险精神,并且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探险史和开拓史。
人类飞上蓝天屈指算来不过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中蓝天上已经充斥着人类的飞行器,这些飞行器很多充满着传奇色彩。 日本自己研制的F一2战斗机到底有多厉一害?印军战胜美军的过程中有怎样谜一样的色彩?F一117为什么会退出历史舞台?台风战斗机为什么卸下航炮安装假弹?哪种战斗机能在海上跳芭蕾舞?这些问题在你手中的这本书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如今的蓝天常常充满硝烟,当代的多次局部战争都是从蓝天上发起攻击。你知道美军空袭利比亚的战争故事吗?你知道俄军的战斗机“攻击”“小鹰号”航空母舰的惊险一刻吗?《航空传奇》由焦国力所著,打开《航空传奇》,你会从中看到上面提到的战争场面。
文明奇迹总带有一种强烈的浪漫意味,它们以饱经风霜的面容向世人展示着曾经的故事:战争,信仰、权力、财富、爱恨情仇交织演绎的历史记忆。散落在荒草间的片片瓦砾,夕阳下的断壁残坦……它们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某种不失为深刻的感叹,还应该有启迪、鼓舞,它会激起现代人重新创造的勇气。 本书全面介绍亚洲文日月奇迹、非洲文明奇迹、欧洲文明奇迹、北美洲文明奇迹、南美洲文明奇迹。 本书分为亚洲文日月奇迹、非洲文明奇迹、欧洲文明奇迹、北美洲文明奇迹、南美洲文明等六部分。本书由付娜编著。
《科技书稿常见问题辨析》编辑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提高书稿质量,及时总结经验,特组织编写《书稿常见问题辨析》一书。 本书共十章,包括绪论、常见政治性问题、常见思想性问题、内容常见问题、书名与署名问题、文前常见问题、章节结构与标题常见问题、语言文字常见问题、常见编辑技术问题和其他辅文常见问题等。绪论介绍编辑工作的任务、编辑素质,其余各章对编辑日常工作中的典型问题进行归纳并附有常用标准及图书质量管理有关规定名录。每类问题列举实例,以误、正、辨析的写作体例展开。举例力求典型、简明,使读者知何为错;改正使读者知如何改、何为对;辨析阐明错误缘由或修改依据,介绍正确的知识,使读者知何以错,继而触类旁通。本书力求实用、简明、易懂,以便读者查阅。
本书是刘大椿教授主持的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卓越科学家的工作与创新方法系列研究”的子课题《化学大师:徐光宪》的成果专著。我能够承担这一研究工作,有许多的机缘巧合。我本科修习的学科专业是化学,受黄春辉院士的慷慨帮助,我又在徐光宪先生指导的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过近半年的实验研究。在此期间,对徐光宪先生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并时常听闻后辈学生感叹徐光宪先生的治学风范与睿智。恰逢刘大椿教授将徐光宪先生列为他所主持课题的研究对象,当问及我是否愿意承担此项工作时,我未加思索便欣然答应了。于是,便有了这次来之不易的和徐光宪先生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徐光宪先生成果颇丰,迄今为止共发表了化学类研究论文624篇,研究著作与论文集19部,化学哲学、化学教育
学习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特别是孩子在课堂上应该如何学习?更是中国教育直面的一个现实问题。本书讨论了什么是学习以及教育学与学习学的差异,阐述了人类对大脑的认识过程以及大脑在学习中的基本功能,探讨了在学习科学指导下的友善用脑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和课堂教学基本策略。
当代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并日益深刻和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面理解科学和技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一方面,科学和技术对人类发展的深刻影响兼具建设和破坏的两种可能;另一方面,科学不再仅是科学家的自由研究,技术不再仅是工程师的个人发明,科学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部门和政府部门全面参与的社会事业。科学技术对社会资源的强烈需求和依赖,社会对科学技术投入高回报率的不懈追求,不但使科学技术活动和社会资源之间的矛盾空前地尖锐起来,而且使对科学技术事业的规划和管理前所未有地重要起来。 全面理解科学和技术,需要创造性地整合传统的、相互分离和排斥的研究视角,塑造具有包容性和互补性的新的学术视野。
像艾滋病这样的疾病为何能够摧毁免疫系统?像纽约、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如何能够不间断地保障食品、医疗、服饰和数百万种居民必需品的供给?这类高度复杂系统的运作仍然是一个谜。但是通过霍兰及其同事在圣菲研究所和密歇根大学的工作,现在已经接近找到一种解答。作为遗传算法之父和复杂性科学的先驱者之一,霍兰从一开始就处于复杂适应系统(CAS)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中心。这部里程碑式著作为这一崭新领域首次提供了一种协调一致的综合,展示了霍兰的独特洞见。本书强调寻找支配CAS行为的一般原理,注重扩展众多科学家的直觉。书中提供了一个适用于全部CAS的计算机模型。霍兰通过描述我们能够做什么,总结了如何增强对CAS的理论认识。他提出的若干理论方法,可以指导人们对付耗尽资源、置我们世界于危险境地的棘手的CAS问题。
本书尝试对科技传播与普及进行理论探索,对我国科技传播与普及实践进行总结。本书探讨了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问题,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发展情况,讨论了科普实践活动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问题,概括了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提出了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的重要方向和课题。 本书内容主要有: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历史发展、概念理解、基本构成、基本渠道、当代需求、当代发展,我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及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科普资源能力建设、科普政策、科普人才、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产业、科普实践活动的项目策划和监测评估等。 本书可供科技传播与普及管理工作者、实践工作者、理论研究者以及科学技术工作者、科技管理工作者、科技新闻工作者、科技服务工作者、大众媒体从业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