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非平衡热力学入手,力图系统研究摩擦磨损过程,进而建立其定量模型。它是作者多年来探索性工作的初步总结。 首先提出在摩擦学研究中引入新的学科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研究摩擦体系结构变化的基本形式(,2章);接着从非平衡态热力学角度研究摩擦体系的组成及其组互作用(第3章)。通过“熵”的引入实现具有不同物理量纳和张量阶的各因素的统一表述,是建立摩擦学系统定量理论的关键。熵的物理意义、摩擦过程各因素的变化与熵的定量联系和各个子过程的熵产生分析分别在第4、5和6-9章讨论。0章表明,摩擦热力学包含了流体的润滑理论。11章以微动磨损为例,证明摩擦力学分析的有效性;最后该理论被用于钛合金表面改性的设计及实验。 本书着力于展示一个新的观点,并研究与“摩擦系统热力
范洪义、袁洪春、吴昊等著的《量子力学的不变本征算符方法》提出求量子体系能隙和能级公式的新方法,称之为“不变本征算符方法(invariant eigen-operator method,IEO方法)”。这一方法是从Heisenberg创建矩阵力学的思想出发,关注能级的间隙,同时结合Schrodinger算符的物理意义,把本征态的思想推广到“不变本征算符”的概念,从而使得Heisenberg方程的用途更加广泛,求若干量子体系的能级更为简便。本书为量子力学、量子光学和固体物理提供了新方法,也为经典力学的简正坐标理论提供了新思路。《量子力学的不变本征算符方法》适合对量子论有兴趣的广大学生、教师和理论科研人员阅读。
和版一样,本书还是首先充分论述和建立了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应用数学物理方法,建立起各种典型流动问题的简化数学模型,又经过严谨的数学求解和理论分析,阐明了各类流动的特征流动图像和基本流动规律,并简要介绍了它们的应用背景,因此,本书是一本为适应“全国理科(力学)人才培养基地”要求而编写的“物理流体力学”类型的教材。 根据近代流体力学的发展现状,本书在再版时增补了若干非定常流理论的内容,同时改写了0章,包括增加了流动稳定性、非线性动力学和湍流高级数值模拟等方面的内容。
《流体力学》是日本机械学会(JSME)为了提高机械类高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并考虑适应工程技术人员国际认证制度而编写的流体力学教材。全书共11章,可分成部分。章至第4章主要介绍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流体基础性质、流动基础、流体静力学和准一维流动。第5章至第8章涵盖了流体力学工程应用的基本内容,包括动量定律、管内流动、物体绕流和流体运动方程式。第9章至1章的内容包括剪切流动、势流和可压缩流动。这些知识涉及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全书注启发读者对流体力学相关内容的感性认知和深入思考,既有基础知识简明清晰的系统描述,又有新知识的更新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