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牛顿引力理论为切入点,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基本理论和建立过程,让读者对于这一现代科学的重要理论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可以理解验证引力波的重要意义。 作者长期从事科普创作,有着丰富的科普写作经验,又是物理专业出身,并且在NASA工作,对宇宙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理解,因此对理论本身和发现过程的叙述有独特的,既不会让读者畏难而去,也不会让读者只知道一些有趣的科学故事,对理论本身一无所知。读者能在愉快的阅读体验中领略现代科学理论的神奇与奥秘。
《雷电电弧放电效应及其危害机理研究》由李良福、覃彬全主编,作者根据重庆市科技平台与基地建设项目(CSTC2013PT—GC00001)和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006005—05、GYHY201306069—03)资助的雷电电弧放电效应及其危害机理的研究成果和国家标准《桥梁工程防雷技术规范》研究与制定的科研成果,结合重庆市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雷电防护技术的具体实践经验,并参考外有关雷电监测、雷电物理、大气物理、大气电学、土壤电学、气体放电、高电压实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腐蚀电化学、金属腐蚀、钢筋锈蚀、钢结构技术、钢结构事故分析、OPGW雷击试验及其防雷技术、金属学与热处理、金相分析、焊接冶金原理、电弧焊、电弧放电和雷电电弧放电等方面资料编著而成。全书共分六章二十五节,对电弧放电与雷电电弧放电的基本概念及其差异、雷电电弧放电的自然现象
夜幕降临,星空就变成了一本巨大的画册:手握盾牌的猎户座、穿着短裙的室女座、相伴相依的双子座、展翅飞翔的天鹅座…… 从大名鼎鼎的北斗七星开始,一笔一划勾勒真实的星空,探索四季的星座变化,发现星星的奥秘。 《星座,我们一起去发现》是一本关于星星和星座的天文学启蒙读物,作者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插画和好玩的小测试介绍了许多大名鼎鼎的星群和星座,教孩子辨别它们的具体形状、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天文兴趣。
\\\\\\\\\\\\\\\"当这个世界激起了你的好奇心,当你为自己的无知坐立不安,当存在的焦虑开始满溢,当你囿于困境无法抉择、当你无法承受现实之痛、当你不能保有开放的状态、当思维变得狭隘、当情绪不受控制、当心理失去平衡……在这样的时刻,你需要打开这本书。 本书精选了世界 天体物理学家尼尔·泰森与读者之间的101封书信,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多年。泰森从宇宙的角度出发,解答了关于科学、信仰、哲学、人生中的大量问题。很多信里蕴藏着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体会过的那种渴望:寻找生命的意义,孜孜不倦地试图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和宇宙中的位置。这些问题既有来自专业人士的困惑,也有普通人的迷茫。通过这些提问与解答,我们可以认识到宇宙与现实世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问题和困惑都藏在你所树立的宇宙观当中,跨出自我的维度,学
《现代天文学十五讲》讲述历经几千年的观察、思考、探讨和求索,今天,一门能够正确认识宇宙的学科已经形成,这就是现代天文学。从地面到太空,通过全波段电磁波、中微子、引力波、宇宙线等一系列观测手段,它获得许多惊人的新发现,展示出揭示宇宙奥秘的巨大能力。它与众多学科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对整个基础科学,乃至人类文明的进程带来极大的震撼。
每年有成千上万吨宇宙尘埃降落到地球表面,折算到一个 50 平方米的屋顶,相当于每年落下 6 颗直径 0.2 毫米的微陨石或 2 颗直径 0.3 毫米的微陨石。绝大多数微陨石的直径在 0.2~0.3 毫米之间。 本书作者从屋顶排水沟采集颗粒样品,清洗、烘干后筛分至 0.1~0.4 毫米。先用双目显微镜挑选出可能的候选体,再用放大倍数更大的 USB 显微镜进一步检查,从众多来自地球的人造和天然颗粒中区分出来自宇宙的颗粒。 本书包括 1500 多张来自宇宙和地球的各种颗粒的显微照片及其介绍,可供陨石爱好者欣赏、阅读,也可供专业的陨石研究人员参考。
作者取晒太阳时闲话之义,于八十年代前期著文,写三十年代前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旧人旧事,得章太炎、黄晦闻等六十余篇,集为《负暄琐话》,于1986年出版。用意是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作者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因而笔下总是轻松中含有严肃,幽默中含有泪水。出版以后,国内外报刊曾发表多篇评介文章,认为作者有卓识和深情,以行云流水、冲淡自然之笔写今世之《世说新语》,描画“逝者如斯”而寓悲悯人之怀,惜古怜今之趣,书格之奇,文笔之高,为近年所罕见。1988年秋日起,作者又写此类文,以人、地、事、意为次,得辜鸿
中国近代早出现的天文台,是帝国主义列强为使中国进一步殖民地化而修建的。从1842年起就有法国懂天文的传教士带着精良的望远镜先后来到上海,1844年开始观星报时,1877年建成徐家汇授时台,为外国船舰提供气象和时间服务。1899年,法国人决定在上海松江的佘山修建天文台。1901年,佘山天文台告竣,拥有当时世界一流的天文折射望远镜,除照相天体测量外还从事地磁、地震测量与监测工作。1898年,德国人在青岛建立海岸信号局,1900年在局内设气象天测所,也拥有赤道仪和测时仪器。辛亥革命以后,这些天文台先后收回,成了中国现代天文台的一部分。 中国完全凭借自己力量兴建的座现代天文台是1934年建成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至此,中国天文学走上现代天文学发展之路。 这本书所写的,是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一个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比较早,在历法研究、观象授时、天象观测、天文机构和天文教育等方面,都很有特色,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学者,曾发起组织国内同仁编写《中国天文学史大系》,拟定书目、约请学者撰写。后因其他事务,未暇顾及,暂为搁置。 90年代开始,鉴于国内学术繁荣,出版事业昌盛,天文学史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已具备将这些成果荟萃总结于新著作的条件和时机。于是,重提此事,报请中国科学院,得数理学部大力赞同,予以襄助;再次召开会议;审订书目,确定各书主编;延请学者,组成编委会;又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鼎力支持,承担出版,共同主持、规划编务事宜。几经努力,虽已经历十多寒暑,然终抵于成;诚我国天文学史建设的盛举! 本书的编写目的在于: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