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表明质量会使空间弯曲,并预言了黑洞和引力波的存在。2016 年2 月11 日,科学家宣布LIGO 探测到了引力波。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时空,实现星际穿越? 那么,时空是什么?如何? 当代物理学中一些非常重要而又艰深的思想,往往因为难以形象浅显地解说而不易为公众了解。本书作者不畏艰辛,用很生动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物理前沿之一——超空间理论。全书15章分为4篇,分别描述了超空间的研究历史,超空间理论通往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物理学圣杯”统一场论的可能性,通过超空间穿越时空的可能性的理论探讨,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所具有的潜在威力。详尽而又如此通俗地讲述这种理论,在本书之前尚未见先例。
书号:9787571335274 书名:天文终极之问: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终将去到哪里(精) 定价:9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表明质量会使空间弯曲,并预言了黑洞和引力波的存在。2016 年2 月11 日,科学家宣布LIGO 探测到了引力波。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时空,实现星际穿越? 那么,时空是什么?如何? 当代物理学中一些非常重要而又艰深的思想,往往因为难以形象浅显地解说而不易为公众了解。本书作者不畏艰辛,用很生动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物理前沿之一——超空间理论。全书15章分为4篇,分别描述了超空间的研究历史,超空间理论通往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物理学圣杯”统一场论的可能性,通过超空间穿越时空的可能性的理论探讨,以及何时方能实际利用超空间理论所具有的潜在威力。详尽而又如此通俗地讲述这种理论,在本书之前尚未见先例。
书稿由中西方科技交流史视角出发,剖析郭嵩焘驻英法期间接触的近代西方天文学,爬梳其中有关近代西方天文学的重要知识,如天文仪器、宇宙图景、光谱实验、天象观测等,在中西两种社会文化中比较分析其思想观念,探讨西方科技作用传统知识体系时发生的思想冲突、接纳与意义,再以他四记海王星为例纵览其对西方天文学的认识变化,*后综论他对晚清天文算学教育兴起的倡导与影响。书稿从文化碰撞、知识互译角度对郭嵩焘层层解读和重新呈现,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开拓性和可读性。
《赵构皇帝(全2册)》是赵高宗的生平事迹,记述了其在北宋王灭亡后,赵构龟缩江南,在危卵之上建立南宋王朝,在战战兢兢中度过了三十六年帝王生涯的故事。
星图是描绘天上恒星分布和排列组合的图像,它不仅是人们认识和记录星空的某种反映,也是研究和学习天文学的重要工具。作为重要的天文资料,中国古代星图历史悠久、种类众多、绘制精美,是中国古代科学文明的一项重要成就,这在世界历 是不多见的。本书共介绍有中国古星图,以及受到中国星官体系影响的韩国和日本星图,共计一百余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 披露的新材料。通过这些源自古籍、档案、文物或**考古发现的资料,让读者能够领略古人如何认识和理解星空,以及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古代独特的星图和星官文化。
本书正是基于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整个星占学体系这一基本情况,对古代星占学系统作整体性的介绍。由于干支系统在古代被视为根本的符号体系,它自身或其组成的系列,既体现了阴阳,也体现了五行。在星占系统中干支系统是很活跃的,因此以一章的篇幅来介绍它,并主要着重于干支五行系统。在第二章中,有必要对全部经典的星占学内容作一个稍微全面的介绍。迄今为止有关中国古代星占学的书籍都还没有这样做过。其实本书也是将它看作中国古代星占学的背景而写的,所以突出了北斗星占一章。北斗星在星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干支五行的关系更为密切。另外,二十八宿系统和三垣系统则注意于相对完整,而不注重它们自身更多的令人不得要领的细节。对于日月五星的介绍也只限于它们自身,而忽略它们运行到某个背景星宿或与其他某种星体相遇时的占
本词典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许邦信主编的《英汉天文学词汇》,李竞、许邦信主编的《英汉天文学名词》、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委员会出版的《天文学名词(定义版)》, 卞毓麟主持修订的《海峡两岸天文学名词》. 同时参考了英国 Ian Ripath 主编的《牛津天文学词典》,李竞发表于期刊《天文学进展》的前后十七批天文学名词推荐译名,各天文学名词委员会各分组提交的学科新词,以及天文学名词网站用户在线推荐的**词汇等。共包含英文天文术语26800 条(包含部分拉丁语、德语、法语等非英语词汇)。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千多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然而在20多年前,人们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矢文历法史知之甚少,尽管偶见一些零星的研究,但并不成系统,有的则是肤浅的介绍,可以说对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1975年以后,笔者曾发动一些学者,有计划地开展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的研究,逐步奠定了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历法史研究的基础。 当然,我们对少数民族天文历法史的研究还是很初步的。首先,对55个少数民族不可能逐个进行研究,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做深入的研究。我们注重对各个民族的起源和周围文化环境相互影响的研究,大致按华夏、东夷、苗瑶、百越、东胡、满族、突厥、蒙古、氐羌、藏族等进行分类。同一族系的民族,在天文历法方面也较相近。必须承认,我们所掌握的有关历史文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是一部以条目形式总结百年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牲会科学、人文学科领域中国学人学术成果的大型工具书。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按学科分类分卷出版。各卷以学科体系为框架,分学科研究、专题研究、学术事件、学术人物、学术名著名篇、学术机构团体、学术刊物等7类条目。其中学科研究和专题研究为主体内容,占各卷的主要篇幅。 1994年7月,我社初步提出《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的出版构想,后曾多次向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术机构和高等学府的有关专家咨询,并召开多次座谈会,对选题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论证和评估,得到学界权威人士的充分肯定。1996年开始制订编纂计划,完成总体框架设计,并开始向权威专家组稿。同年,新闻出版署将本书列入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食物本草:2017日历藏书》,又名《食物本草:皇家养生日历书》,摘录明代宫廷养生秘籍《食物本草》中的263种本草,按照四季顺序、节令之宜周一至周五每日呈现一种,由中国本草专家郑金生释文;周六、周日选取本周经典本草两种,由中医药学家张世臣在原古籍文字基础上概括为 食物本草偏方 ,以飨读者。
本书是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进行系统研究所做的初步尝试。它具有统一的计划,共收入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58名,按历史时代分章,按人物分节,每节平均在一万字左右。在这58位人物中,以往的研究基础不等,有的已经研究得较为透彻,有的则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有的参考文献十分丰富,有的可以参考的文献很少。本书是属于学术研究的性质,因此要求各章节在学术上比前人的工作都应有所前进和提高,概括和汇编性质的文章不予收入。 本书要求对各个人物的生平,尤其是与天文研究有关的活动,做一准确的概括性的介绍。所收入的许多人物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书仅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对其他学科的问题不作阐发。本书的写作原则是既要求大事不漏,又要求集中较多的篇幅做出新的深入的探讨。大事不漏,可以给读者勾画出这个人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