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要内容旨在介绍龙卷风的数值模拟方法,相比其他自然灾害,龙卷风在中国发生频率不算太高,这也导致龙卷风灾害在防灾减灾方面受到的重视不够,没有单独的预警机制,被归于气象灾害预警当中。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龙卷风无法预报,只能预警,虽然准确率有限,但是提前预警可以为民众争取一定的躲避时间。研究龙卷风的预警和计算是非常有必要的。本书的具体包括:龙卷风的数值建模、龙卷风涡旋动力学研究、龙卷风涡旋相似性、龙卷风的雷诺数影响、龙卷风的亚临界涡破裂、粗糙度和龙卷风平移影响、龙卷风诱导的气动力、以及龙卷风引起的飞掷物特性等章节,适合从事气象等特异风灾的防灾减灾专业的科研人员与研究生阅读。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方法》介绍了灾害风险的定义,如何识别灾害风险、确定产生气象灾害的临界气象条件、分析临界气象条件出现概率、调查评估承灾体的易损性以及最终如何做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作者还讨论了使用灾损资料做风险评估时应注意的问题和订正的方法,研究了为获取县域灾害风险区划所需精细资料可能用到的方法,为县域风险区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本书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发展的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新方法、新技术。其中包括气候变化趋势和突变检测、气候周期识别、分离气候变化时空结构、诊断两变量场耦合特征以及气候预测等方面的技术。还介绍了作者发展的气候预测新方法。本书不仅给出方法的原理和数学公式,还给出了计算步骤、计算结果分析要点及应用实例。
《短期气候预测基础》用现代气候概念,总结了短期气候变化及其预测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近40年长期预报教学为基础,构建了现代短期气候预测的理论框架。全书共10章和一个附录,分为五个部分:气候系统及其变化和预测;气候系统各个圈层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短期气候变化和预测的关系;短期气候预测方法介绍,包括物理统计学方法、数值方法和评分方法,这部分还重点介绍了中国夏季降水的预测方法;年代际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简介,作为短期气候预测的背景;《短期气候预测基础》还包括了9个实习和相应的计算机程序。每一章都附有复习思考题。 《短期气候预测基础》可作为高等学校大气科学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教科书,也可供气象、海洋、水文、地理、环境、农业、林业、航空和航海等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师生和研究
本书题材为文化,首先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历法、季节、物候、节令等内容,接着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介绍各个季节的节气知识,包括农事特点、农历节日、民风民俗、饮食养生、药膳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常见病食疗防治、民间谚语、诗词鉴赏等,全方位解读二十四节气,带领读者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翻译,促进广大读者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具有的出版价值。
本书是《中国学会史丛书》之一。 本书是一部记述中国气象学会建立与发展历程的专著。书中不但重点对学会的初创情况、发展过程、组织建设、学术交流、分支机构等专门介绍,还特别收录了记述学会重大活动情况的大事记、名人与学会发展的丰富资料和一些极有史料价值的历史照片。旨在反映学会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概况及其在中国气象学界发挥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中国气象学会是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的学术团体之一,仅以此书的编著出版,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和中国气象学会成立84周年。本书可供气象学和科技界有关部门及工作者、各学会相关人员、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作为外学术交流的参考资料。
气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气象与生活手册》聚焦于气象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用丰富有趣的示例,介绍了气象与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其内容包括:气象与健康、气象与运动、气象与家居、气象与饮食、气象与交通、气象与旅游等。书的最后部分还介绍了群众感兴趣的一些气象小常识。《气象与生活手册》涵盖知识广泛,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供广大群众和中小学生阅读,也可供从事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同仁参考。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气环境化学(第2版)》共分10章。从地球大气的演变和基本特征开始,分别介绍了大气中主要痕量组分的来源、汇和循环过程,以大气中的氧化过程和多相过程为核心,叙述了大气中重要的化学动力学机制,对流层的气相化学、气溶胶化学和酸沉降化学,以及描述大气输送和转化的数值模式。针对普遍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重点介绍全球气候变化和平流层臭氧损耗的化学过程,以及对流层化学、平流层化学和气候变化之间的本质联系。由于室内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气环境化学(第2版)》还全面地介绍了室内空气污染的范畴、研究方法及其健康风险评价等内容。《大气环境化学》(第二版)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大气环境、环境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要对象,也可以作为环境
本书是大学本科地理学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以气候系统为主线,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和气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全书共分十二章,内空包括气候概述、辐射过程、大气热力学过程、大气中的水分、气压变化和空气运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下垫面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的分布和分类、气候的变化等。结合各章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本书对气象、气候学领域的研究新成果进行了介绍,阐述了人类与大气圈的相互关系,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环境问题。本书以其新颖的版式更接近于读者,适于用作高等院校地理专业的教材,亦可供环境、水文、农林等专业师生作教材,也可作为有关技术人员和中学地理教师的参考用书。
《中华二十四节气(第2版)》不但详尽地解说了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气候变化、民间风俗,而且对民间节日和杂节气也都有评述,使读者增加了许多生活中的知识和乐趣。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精心设计和配置了大量彩色图照,生动详尽的解说和丰富多彩的插图把看上去很平淡的二十四个节气的四十八个字烘托得趣味横生,充满了人文情怀和生活气息。从这一点上说来,本书是许多别的讲二十四节气的书望尘莫及的。
本书是高等农业院校作物、植物遗传育种、植物病虫害防治、果树、蔬菜、观赏园艺、环保、土壤、植物营养、农田水利、土地规划、水土保持、森保、林学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气象学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气象科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为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该书选择与农业生物生长发育、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农业气象、农业天气、农业气候和农业小气候条件为基本内容,介绍它们形成的物理基础、变化规律以及对农业的影响,并介绍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农业生产活动对这些条件的反应以及趋利避害的途径。
《气候变化》是首本专门为大学生编写的关于气候变化的教材。本书所选的内容不仅仅限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还包括了与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的适应、减排和国际制度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具体内容包括气候系统、气候变化的事实、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模拟与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减缓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以及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因而,本书不但适合自然科学专业的同学,也适合社会、经济、政治等人文科学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