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发布了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以下简称为《名录》),455种和40类野生植物被列入其中。《名录》的出台,为依法强化保护野生植物、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保护生物学研究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通过协调,由全国各个类群的专家约30位,在开展广泛的野外工作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联合编写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三卷)。本书涵盖了《名录》所列物种、亚种和变种,共计1069种,并标注了各物种的国家保护级别、CITES附录和IUCN红色名录等级。内容涉及每个物种(或变种)的形态鉴别特征、地理分布信息、花果期、生境、濒危状况及其受危原因。为了确保其科学性、准确性和
鸢尾科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植物园在鸢尾科的引种驯化、迁地保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原始资料,在鸢尾科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发掘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鸢尾科)》收录了我国主要植物园迁地栽培的鸢尾科植物11属65种6变种2变型。物种拉丁名主要依据《中国植物志》、The Iris Family:Natural History and Classification、Flora of China和AGuide to Species Irises:Their Identication and Cultivation;属名按拉丁名字母排序,种名按分类学与拉丁名字母结合的方式排序。首次使用的中文名后面加注 新拟 二字。每种植物介绍包括中文名、中文别名、拉丁名和异名等分类学信息和自然分布、迁地栽培形态特征、引种信息、物候信息、栽培要点及主要用途,并附彩色照片显示物种生境和形态学特征。其中,引种信息和物候
本书是最前线病毒学家的亲身经历,包括麦科明克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一手策划进的“热实验室”,也包括他们在地球上最原始落后的地区追踪病毒的故事。在那些地方,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动乱的政治和疾病一样致人于死地。 他们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的村落,巴西的贫民窟与热带雨林,巴基斯坦的荒漠游牧部落里,以无穷的好奇心、无畏的勇气、侦探的技巧与诚挚的热情追踪危险的毒。麦科明克与费雪贺区不仅是夫妻,更是同事,也是举世闻名的病毒学家,他们在本书中以人称口吻,带领读者深入世界不毛之地,让我们见识了赤道非洲的美丽,也带领我们一起摸索电子显微镜下神秘的病毒世界。当其他的病毒学著作局限在“热实验室”、病猴与枯燥乏味的实验数据,《第四级病毒》却巧妙地将病毒世界的苦难、死亡与存活结合在一起。
昆虫行为学研究是近年来受各国科学家关注的一门学科,但国内对其系统研究专著极少。本书是作者们数十年野外对昆虫及其各种行为观测、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并剖析主要的昆虫行为,如昆虫的取食行为、访花传粉行为、趋光和负趋光行为、趋泥与吸水行为、聚集与迁飞行为、防卫和攻击行为、求偶与交配行为、产卵行为、社会行为、以及特殊的洞穴昆虫与行为等。本书也综述分析了昆虫行为与环境的各种关系,包括昆虫寄主、环境变化和气候变暖对昆虫行为的影响、气候与昆虫行为变化以及昆虫的行为机理等方面。同时,该书也系统分析了昆虫与人类的各种关系以及昆虫行为在各领域的应用。
邓涛、张代贵、孙航、杨敬元、储德付主编的《神农架植物志(第3卷)(精)》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反映了湖北神农架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生态分布与分类地位。全书共分四卷,记载了神农架原生、归化及栽培的维管束植物208科1219属3767种(含种下等级)。其中,石松类2科4属27种,蕨类植物25科71属306种,裸子植物7科27属43种,被子植物174科1117属3391种。*卷包括石松类、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睡莲至莎草科共919种,第二卷从禾本科至桑科共964种,第三卷自荨麻科到茜草科共976种,第四卷含龙胆科至伞形科共908种。本志书记载了新发表的产于神农架的新属1个和新种5个,湖北省新记录科1个、新记录属17个和新记录种52个,补充和订正了一些物种的形态描述。为方便广大读者使用,本志书采纳*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排列,除介绍了科、属、种的中文名和学名外,还对
《高黎贡山植物资源与区系地理》是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李恒研究员及其团队30年的研究成果,是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基于各类群专家对植物标本的准确鉴定,该专著首次详细记载了高黎贡山地区的地衣、苔藓、蕨类及种子植物名录,并对高黎贡山种子植物区系的性质、来源及在中国植物区系区划中的位置进行了论证,提出一个与该区域相适应的种级分布区类型系统。
本书编著团队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从事凤仙花科植物分类研究,在植物区系调查、分类性状及方法探讨、新分类群发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积累了大量植物区系和标本资料。通过多年野外考察、拍摄高清彩色图片及采集大量标本,共记录了 222 种(包括 4 变种)凤仙花科植物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境及物候等信息,编写本书旨在通过简洁精练的文字,较为系统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中国凤仙花科植物。全书共四章,前三章主要介绍了凤仙花科分类研究历史、形态多样性、微形态特征与性状演化 ;第四章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凤仙花科物种的形态特征、生境、物候及花部解剖照片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