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日用化学方面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全面地研究它们,不是一本书或几个作者能够胜任的。因此,本书虽名为《日用化学工程技术史》,但只选择了大漆、玻璃、盐糖酒醋三个方面的古代科学技术作为探索研究的对象,并分别列为三个单独篇章。编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漆器的起源;对其主要制造技术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如割漆、制漆、制胎、髹饰、油漆并用等各个制造技术方面,都进行了探索研究。以现存的文物、特别是出土文物为依据,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在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漆器的主要制造技术进行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基本上勾画出了中国古代漆器制造技术发生、发展的脉络,得出了“楚国漆器是我国古代漆器生产史上的个高峰”的结论。第二编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玻璃的起源;在战国时期就制造出了在世界玻璃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铅钡玻
本书描述的是技术发展理论的依据是技术史研究的成果,以及从经济史和人类学中获取的相关材料。它挑战了一种流行观点:技术进步是由少数英雄式的人物不依赖过去的任何原有技术而创造的一系列发明所推动的。因而,本书的观点是以生物进化论而非以政治革命理论和实践为基本出发点,所作的类比构成的。 本书中贯穿着主题:其一是多样性--确认古往今来所见的人造物的品种惊人之多;其二是需求--相信人类总是因某种动机去发明人造物以满足人类生命的基本需求;其三是技术进化--通过有机类比解释这些新颖产品为何出现及其选择机制。 尽管本书的目的不是按年代先后叙述技术史事件,但包括了西方技术史上的一些划时代的主要成就:水轮、印刷机、蒸汽机、汽车和卡车、晶体管--并以它们为例支持本书的理论框架。本书对那些欲想知道技术怎样发展
基于中学生的基本知识水平,本书系统而科普性地阐述了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基础的材料及其基本概念。参照世界各地与材料相关的考古成果,系统地介绍了旧石器蒙昧时代摸索文明的漫长岁月、新石器野蛮时代文明来临的前奏、铜器时代与古代文明的兴起、铁器时代所伴随的发达文明,以及钢铁时代与近代文明的出现。书中还展示了现代信息时代所赖以生存的材料基础、现代文明广泛使用的材料、材料与文明安全的关系,以及面向未来文明的高技术新材料。 本书梳理了材料与文明发展之间必然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差异,可作为普通公众知识性、兴趣性的科普读物,也可以为高考学生选择大学专业时提供材料科学方面的知识与参考。相关的材料科普知识也可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的参考。
代数数论是数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经典代数数论研究代数数域的数论和库默尔,距今有两百年历史。近代和现代的代数数论则与几何、分析、代数相互交织,构成当前纯粹数学活跃的研究领域。1994年怀尔斯证明费马猜想是这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另一方面,1960年以来由于数学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代数数论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中得到重要应用。《数学学科专题史丛书:代数数论简史》较为通俗地介绍了代数数论的发展轮廓,讲述各历史时期数学家们创造的主要思想和方法以及代数数论的重要成就。还扼要介绍了代数数论的某重要应用。
推动并支撑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不仅仅是能工巧匠们,还必须看到那些至关总体智商智能的科学思想巨匠们。如果中外人士有技术至上论者,读介绍中国人之书读出了“惟其手脚兮何需头脑”的结论。本书愿助其悟得:“识其手脚兮知其头脑”。
本书是《科学史丛书》中的一种,重点讲述中世纪物理科学思想的历史。中世纪科学史,就是古希腊科学经罗马和拜占廷帝国传到世界、进而传到西欧的过程中,人们对古希腊科学的传播、消化与修正的历史。本书没有对这一过程进行全面的论述,而是单就希腊科学在西欧重现的历史勾勒了一幅清晰而又生动的图像。全书分五章,章简要地描述了自罗马帝国晚期至公元1000年西欧科学的状况;第二章重点介绍希腊科学经阿拉伯世界传入拉丁欧洲的大翻译活动;第三章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西欧中世纪晚期科学活动的舞台——中世纪的大学,同时还让我们目睹了该舞台上演的一幕激动人心的正剧——希腊科学特别是亚里土多德的体系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斗争;第四章和第五章专门讨论中世纪晚期亚里士多德学派的物理学和宇宙学思想。中世纪晚期经院学者对亚里士多德体系
法拉这本书纵扫数千年,从古巴比伦开始直到的遗传学和粒子物理研究,描述了商业利益、帝国野心和出版事来已使得科学在变成了强大的性现象。她还放眼国际,描述了世界各地的重要科学成就,从中国到帝国,以及更为入熟悉的欧洲科学故事,包括从哥白尼到查尔斯·达尔文以及其他的科学家。总之,这四千年的历史挑战了科学主义,并论证了科学的成功不仅因为它总是正确的,而是也因为人们认为它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