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情缘:刘东生口述自传/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为刘东生口述自传。 以下为刘东生对《黄土情缘:刘东生口述自传/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的看法: 先谈一谈我对这次写这个传记的一些想法。 一,我想说,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地质工作者。在我没有得奖之前,大家也都知道我做了一些工作,并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地方。当然,这个奖表明国家对于环境工作、地学工作很重视。我觉得,得了奖也还是应该以平常心理来对待。 二,我本人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回想一下我的读书经历,确实上学都是很好的学校,但是我无论在小学、中学甚至到大学时期,什么出类拔萃,聪明绝顶,或者天资过人,这些词都落不到我的头上来。我读过很多人物传记的书,看到很多人确实是天才,确实有很多人从小就非常聪明、突出,而我不是那个类型。我是属于另外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沈善炯自述》主人公沈善炯受教于西南联合大学的农家子,从比德尔实验室出来的岗材生,受麦卡锡主义迫害,与赵忠尧等同时被囚于日本,改行研究抗生索的生产问题,取得了国际水平的成就,贾植芳托他带东西给胡风,据说内藏一封秘信, 反胡风 、 反右派 等运动的漏网之鱼, 四清 、 文革 时终于在劫难逃,20多年后方才重返分子遗传学领域,迅速在固氮基因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每一代人都有为后代存史的责任,80岁后,继续生存的价值在于讲真话。
苏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文化中心地区之一,本书从苏州古代科技文化史着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科门类,共分十一个篇章来展现苏州科技文化的独特魅力。内容包括:农耕篇、冶铸篇、建筑篇、交通篇、园林篇、兵器篇、中医药篇、化学篇、工艺美术篇、饮食篇,介绍阐述了苏州的科技文化史。书中含有大量珍贵的图片及数据资料,图文并茂,具可读性和参考性。
本书共8章,由徐利治先生口述,袁向东、郭金海访问整理。记录了徐先生 书包翻身 ,逃亡跋涉,奋读联大,秘密入党,留学英伦,支援东北, 追加 右派,转战大连,环球学术交流等80多年起伏跌宕的学术人生。徐先生的数学研究领域广泛,得意的三项工作是高维渐近积分定理、Gould-Hsu反演公式和大范围收敛迭代法。
书稿采取丛书一贯的口述历史的形式,展现了胡皆汉先生的一生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胡皆汉并非院士和著名科学家,但是其科研和个人社会经历有史学研究价值,很有现实意义。胡先生学生时代曾参加中共地下党,大学未完成学业即响应中央号召,奔赴东北参加建设,从事行政工作。后调入北京,先后在国家 计委 和 经委 工作,参与过中国石油开发的计划工作。胡先生在从事行政工作八年后,为了自己的科研梦想,毅然放弃行政工作,转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始从事科研工作。因为特殊的社会年代,胡皆汉先生追求自由科研之路坎坷,一生蹲过监狱,被开除过党籍,被抄过家,也被下放和劳教过。诚然如此,胡先生一直坚持着梦想,直至如今,虽八十多高龄,依然享受着科研和探索带来的乐趣。总之,其丰富的个人社会经历具值得当代人一读,既可以了解时
为充分展示和宣传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杰出科研成果,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织开展2016年度 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的评审工作。学会联合体以18家成员单位为依托,着重推荐2016年度在国内或以国内工作为主完成并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这十项成果不仅代表了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在2015年取得的重大进展,也是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揭示生命的新奥秘,同时也为生命科学新技术的开发、医学新突破和生物经济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希望之门。
黄培云 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作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之一,他全程参与了这所大学的创立与发展。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 黄氏粉末压制理论 。从理论到应用,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弹、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 92岁的他,雅达散淡,娓娓道来:四处迁徙的少年时代,30年代的清华化学系,亲历 一二 九 ,参加湘黔滇步行团,西南联大*届毕业生。 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科学博士学位,与赵新那喜接连理回国后艰苦建校,粉末冶金学科建设,粉末理论的思维过程他的口述中有生平积累的治学思考,也有对师友与亲人真切风趣的性情记忆。涉及人物:师长郑桐荪、吴有训、张子高、高崇熙、余瑞璜 同学姚依林、屠守锷、吕保维、陈新民、黄家驷、张培刚、汪德熙 岳翁赵元任一家人的逸闻,以及老先生两次归访之旅的趣事
正当21世纪开头的时候,湖南教育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一套《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有计划地访问一些当事人,希望他们能将亲历、亲见、亲闻的史实口述回忆,让采访者整理成文字和音像资料,为后人留下一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应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口述历史很重要。《论语》就不是孔子(前551一前479)的著作,而是口述。这情形与希腊的苏格拉底(约前470一前399)及其以前的哲学家们相似。那个时代学者们还没有自己著书立说的习惯,思想学说都是靠自己口述而由门 人弟子记录下来的。正如《汉书 艺文志》所说: 《论语》 者,孔子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 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流传两千多年,一字值千金。我们当代人的
本书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开山元老之一、北平研究 院实际 李书华教授的自述,记录了他一生的几 段重要经历,如留学法国,在北京大学、北平研究院 、中法大学、北平大学区等从事教学、科研、管理与 学术交流等,以及他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煜瀛、陈 独秀、胡适、李大钊、陶孟和、沈尹默、梅贻琦、朱 家骅等中国现代科学和教育名人的交往。其书言必有 据,要言不烦,既是李书华本人生涯的真实记录,也 是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史和教育史的重要资料。 李书华还是一位游记作家。他的游记具有科学家 精细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在中国现代游记中别具特 色。本书中的《黄山游记》、《房山游记》和《陕游 日记》,是他的游记中的精华。
在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知识结构的质变,代科学家群体的登台,与世界接轨的科学体制的建立,现代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乃至以 两弹一星 为标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都发生在20世纪。自1895年严复喊出 西学格致救亡 ,至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定 科教兴国 的国策,百年中国,这 科学 是与 国运 紧密关联着的。百年中国的科学,也就有太多太多的行进轨迹需要梳理,有太多太多的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关于20世纪中国历史的研究,可能是格于专业背景方面的条件,治通史的学者较少关注科学事业的发展,专习20世纪科学史者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气候。无论精治通史的大家学者,或是研习专史的散兵游勇,都共同面临着一个难题 史料的缺乏。 史料,是治史的基础。根据20世纪中国科学史研究的特点,搜求新史料的
“慈招铁,或引之也。”这是古人关于地磁现象早、精准的记载。正是利用磁“招铁”的特性,古人将天然磁石制成勺状,放于铜盘上以示方位,其柄所指为南方,这就是司南。 古人对地球方位的认识很早,由此划分了东、南、西、北、中五方,并与五行相对应,即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司南的发明,对古代通商、游历、行军、航海等诸多社会活动提供了保证。堪舆家可据此测定坐北朝南、观宅择穴,天象家可据此观星辰变化、定星宿历法,统治者将其用于四方,作治国之用,民间百姓更是将司南形象及方向融入生活,随处可见其饰物,以明心智,趋利避凶。 本书从磁石的发现入手,将司南的发明,指南鱼、指南龟、罗盘直至现代指南仪的演变过程一一进行了展示,并将其在航海、测量、旅行、军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用途逐一介绍,以使读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工业化经过了一个充满艰辛的历程。民国时期就是这一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本书主要由机械界与电工界前辈的口述资料与撰述资料组成。上篇是王守泰等37位专家口述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清华大学机械系、中央大学机械系等机构的历史,以个案展现民国时期的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工程研究与教育状况。下篇是恽震忆述他所亲历的电工技术活动,包括开拓电工事业、建设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及其他机构、引进美英电工技术与资金、规划电工技术与工业等,展示了电机、电力、无线电等技术与产业的创业景象。这些史料反映了机电行业的技术、事件、人物、问题以及社会环境,涉及技术转移、技术的本土化问题。
一本与地球*南端的南极亲密接触的实录,包含了许多中国人远行到达南极冰雪世界的故事。 轻松的笔调,亲身的经历,回顾了中国人建成*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艰辛和自豪,也带着我们回到上个世纪南半球风雪弥漫的日子,领略冰天雪地的寒冷和暴风雪的肆虐,近距离观察那里的企鹅、海豹、南极毛海狮以及众多禽乌们,而且亲眼目睹科学家们在波浪中、在冰原上、在广漠的天空,探索南极奥秘的无比喜悦。 作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中国科学家和海员们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多角度地展现了各国科学家在南极的艰辛、真诚的友情和多姿多彩的生活。在他笔下,异国他乡,冰海雪崖,寂寞孤岛,也处处闪耀着令人着迷的光彩。 昨天的新闻,今天已成为历史。于是,本书也是中国科技史上一个重大事件的珍贵回忆。
亚里士多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法拉第、达尔文、爱因斯坦、费曼 这些名字你一定都听过。然而,除了他们的科学贡献之外,你知道他们私下都在想些什么吗?你知道他们是如何思考出那些开创性的科学理论的吗?我们都知道牛顿曾经 谦虚地 表示,他能发现这么多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你知道牛顿只是用这句当时流行的习语来反驳别人对他剽窃他人作品的指控吗?你知道牛顿在争取微积分优先权时对莱布尼茨采取了什么卑鄙手段吗?你知道牛顿是个爱好炼金术的科学家吗?而炼金术竟然帮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以炼金术为主业的牛顿,一生都在生病的达尔文,为 熵 而战的玻尔兹曼,以思考为乐的爱因斯坦,哥本哈根精神领袖玻尔,撼动星球的冯 诺依曼,孩子气的天才物理学家费曼 这本书带你认识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当代美
《中国碳市场发展报告:从试点走向全国》汇集了国内低碳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通过总结提炼国内部分省市碳交易试点制度设计与市场运行特征,以获取对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启示,在分析全国碳市场建设规划的推进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未来全国碳市场发展方向,以推动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顺利过渡。 具体而言,本研究报告系统梳理和总结了近期中国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的发展动态;全面比较了国内各试点市场在总量设定、部门覆盖、配额分配、交易规则、履约机制等方面的共性和特性;深入解读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思路、路径和主要措施。 本研究报告尝试厘清中国碳市场制度设计的决定性因素,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为各省市参与全国碳市场提供相关的技术参考和必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