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力图用现代水利科学技术的观点,以历史的眼光,简要介绍中国水利科学技术的起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讴歌中国古人如大禹、管仲、李冰、贾鲁、潘季驯、靳辅、陈潢等治水、用水、管水、理水的的不朽业绩,展现丰富多彩的水利文化。又采用学科交叉的方法,从中国古代科技典籍、历史文献、考古发现、诗词典故、科学家故事等方面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水利成就,努力讲述中国古代水利科学家奋发有为的励志故事,凸显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勇敢勤劳、不畏困难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底蕴,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本书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已开展的BIM研究与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了一套适合水利水电行业单位开展BIM实施工作的解决方案。全书共15章,主要内容包括BIM技术概述、水利水电设计行业BIM技术发展情况、BIM实施的4个阶段、BIM在施工和运维阶段的应用、水利水电工程BIM应用案例。
电流变技术被人们认为是一门极富革命和创新意识的高新科学技术,有人认为它是当代一门未来技术,有人认为它能引起某些工程领域革命性的变化,并从中看到了第三个机器时代的曙光,也有人认为它具有为社会创造成亿元经济效益的潜力。 本书是作者在此领域从事多年科研和实践的基础上写成的一本专著,全书共有六章,章介绍了有关电流变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及当前的现状、存在问题;第二章阐述电流变效应的基本原理;第三章介绍电流变液体的组成、性能及影响其性能的有关因素;第四章介绍测试电流变液体性能的有关仪器设备、测试方法和标准;第五章介绍电流变技术的工程应用及举例;第六章是全书的总结,详谈了它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途,最后还附有电流变技术的重要文献和资料。 由于电流变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热门科学,外
《看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蹲点实录》通过“俯视”、“注视”、“审视”三个视角,以纪实的态度、文学的笔触,图文并茂,由表及里,由宏观到细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一国之重器。 《看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蹲点实录》中收录了20篇文章,是南水北调宣传中心记者们在工程一线长期蹲点时的见闻及感悟,其中既有对重要历史节点的翔实记录,也有对南水北调建设者的着力刻画,还有对南水北调精神的提炼升华。由于作者身份特殊——既是记者又是建设者——既是新闻人又是南水北调人,故而形成了《看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蹲点实录》既具有客观写实性又饱含深知与深情的独特魅力。
《潘家铮全集》是我国著名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专家、两院院士潘家铮先生的作品总集,包括科技著作、科技论文、科幻小说、科普文章、散文、讲话、诗歌、书信等各类作品,共计 18卷,约 1200万字,是潘家铮先生一生的智慧结晶。他的科技著作和科技论文,科学严谨、求实创新、充满智慧,反映了我国水利水电行业不断进步的科技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他的文学著作,感情丰沛、语言生动、风趣幽默。他的科幻故事,构思巧妙、想象奇特、启人遐思;他的杂文和散文,思辨清晰、立意深邃、切中要害,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这些作品对研究我国水利水电行业技术进步历程,弘扬尊重科学、锐意创新、实事求是、勇于担责的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潘家铮全集》是国家 十二五 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潘家铮全集 第八卷 工程
是谁早提出兴建三峡工程的设想?三峡大坝是在江水中建起来的吗?三峡工程共花了多少钱?三峡移民搬迁到了哪里?生活如何?三峡工程具有什么样的综合功能和效益?三峡水库蓄水会不会诱发地震?三峡坝区和库区的文物是如何进行保护的…… 《百问三峡》以较全面的视角,向读者介绍了三峡工程的由来,三峡工程概览、枢纽工程,移民工程、输变电工程,三峡工程的运行和效益、生态与环境、文物保护和自然人文景观等,解答公众对于三峡工程的各种疑问,带领读者走进她的历史与今天,并和读者一起,思考她的未来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实用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正是全面理解和正确使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的工具书。本书由参加编制《定额标准》的专家学者结合编制定额的工作实践编写的,是财政预算管理与工程技术管理的紧密结合,符合水利工程管理和水管体制改革的要求,倾注了专家们的心血和智慧。《指南》从定额标准的编制背景、定额标准的编制思路开篇,逐次对堤防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控导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水闸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泵站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水库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灌区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有关工程分类、维修养护目标、项目构成、维修养护工作量及定额标准的确定过程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后对定额标准的应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等进行了阐述。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E2006]1093号)的安排制订的。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水电站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汤煜明、曹年红、江海深、姚峰、黄春雷、孙增义、王义忠。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l00761)。
本书弥补了我国水能资源有偿使用理论研究的欠缺,提出了水能资源产权制度、水能资源财税制度体系、水能资源价值评估体系的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本书提出,水能资源的竞争性和水资源的公益性决定了水能资源可以实现私人产权与公有产权相结合,以混合产权制度作为建立健全水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产权改革路径。水能资源有偿使用的财税制度体系应由水能资源费、水能资源价款、水能资源税三项相互配套的税费征收制度构成,与国家对其他能源资源实行的有偿使用制度相呼应。本书还对我国20座特大型水电站的水能资源开发权价款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不同调整系数下的开发权价款对水电站总投资和总收益的影响,具有应用参考价值。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36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为五篇,分别介绍了江流概略及历代水灾统计,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各省的水利情形,历来在浚治、堤防、堰闸等方面的修疏工程,前代水利讨论,近之设施与计议,是民国时期的治江文献中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