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姚维管束植物种质资源》通过实地考察方法对余姚市维管束植物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掌握了余姚市的维管束植物种质资源的基本情况,并完成了资料整理与分析总结工作。 《浙江余姚维管束植物种质资源》主要分为4章。章对余姚市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2章收录了浙江余姚市维管束植物名录,并对余姚市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整体性的分析和介绍;第3章从药用植物、珍稀濒危植物、古树名木资源三个层面,对余姚市的植物资源进行了专题介绍;第4章在全书分析介绍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余姚市植物资源综合开发的建议和对策。
《银杏》详细介绍了银杏的起源与历史,外分布的广泛,在药、膳、果、材、人文、旅游、观赏、艺娱等多方面的应用等等,以图画摄影的方式表达,并辅以简单说明。《银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表现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搜集外资料上,更是下了大功夫,花了时间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银杏》涉及人文、美学、书画、碑碣、诗词等诸方面,可以说,《银杏》是一部通俗有趣、介绍银杏全方位知识的基础百科全书。
本书首次较为系统、详细、全面地整理和介绍了杨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进展。本书分为4章;章主要介绍杨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杨树基因克隆研究进展、转基因杨树的研究进展、转基因杨树生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现状等;第2章主要介绍杨树基因克隆的技术、方法和研究成果;第3章主要介绍转基因杨树新品种的培育技术、方法,包括抗旱、耐盐、耐涝、抗虫以及多基因共转化杨树新品种的培育历程等;第4章主要介绍转基因杨树生物安全性评价的技术、方法及评价结果等。 本书适合于从事植物遗传育种的科技工作者、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和参考。
林资源是林业生存与发展的植物基础,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盛世兴林,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后,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继续保持增长,森林资源质量持续下降的局面初步扭转,生态建设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 本书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研究制定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战略、制定林业方针、政策,编制规划、计划,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效益进行科学评价,指导林业项目建设的图件资料和依据。这本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资料准确翔实的图集,简洁客观地展示了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森林资源分布状况,提供了一个阅览、查询与森林资源有关信息的平台,是一本林业生产、科研和教学等单位林业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社会各界广大读者了解我国森林资源概况的窗口。
该手册的编制以实用、方便、快速查算立木材积为目的。收编的立木二元材积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速生阔叶树种类,如杨树主要优良品系和泡桐等树种的立木二元材积表,参照地方标准DB/3700866001—89和DB37/T-92编制形成;另一部分大多是针叶树种类,如黑松、油松等,参照林业行业标准LY208—77编制形成。同时,为方便木材利用和商品交易,依据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编制出原木材积和杉原条材积速算表。需要说明的是,立木材积表的精度取决于编表材料的选取和测量,在使用过程中有的检尺要求和适用范围。编制的立木二元材积表主要适用于华北地区,其他地区需要在榆校的基础上才可应用。 该手册可供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林场经营者、木材经销者和农户等参考使用。
《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优化方法与规划支持研究》分析了当前土地利用优化和规划支持研究的发展概况和未来趋势。运用理论结合案例分析、数学模型结合计算机仿真的方法,以服务规划实践为目的,从土地利用系统的角度,提出面向规划的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优化方法论,构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支持框架和模型,并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北部地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旨在丰富土地利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加强土地利用科学研究与规划实践的衔接,为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对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优化方法与规划支持研究》共分十章,包括三部分内容。部分是理论基础:第二章阐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理论,第三章评述外土地利用优化理论和方法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和规划支持研究。第二部分是
《林业文苑(第七辑):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政策研究》内容详实丰富,包括:导言: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资源与环境的中的价值与成本、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可持续发展的成本-效益循环等,仅供读者学习使用。
《河南森林》各森林类型中的病虫害部分,由河南农学院高冠玉副教授、洛阳林业学校潘安贞副教授撰写。《河南森林》的写成除了编委以及作者外,同时苏金乐副教授对《河南森林》的动植物拉丁文学名、中拉学名对照作了编写工作,郭桂周副教授为《河南森林》插图作了部分绘制。因此,这部书的问世,是全省林业系统大协作的成果。 《河南森林》内容比较丰富,结构比较严谨,是一部科学性强的学术性著作,这部书的出版对于了解河南省自然、经济概况,森林资源的分布、结构、发生、演变和发展规律,以便保护天然林,合理利用本省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经营水平,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制定林业方针政策、林业规划,发展林业生产、林业教育和林业科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作为林业领导干部,科技、生产人员以及有关院
《北京自然故事》作者刘文慧自己通过生活中的观察描写了北京的动物、植物、春夏秋冬四季和节气等自然事物及其变化,用生动并具有北京特色的语言讲述了关于北京的自然故事。本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是一本青少年科普类读物。
以《中华大典·林业典》的编撰为基础,挖掘,翻译,凝练,注释,编著而成的《中国古代林业文献选读》一书,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个历史时期,精选每一阶段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林业文献,每篇文献前设“导读”,介绍该篇文献的形成时代、主要内容、历史价值等;文中增加“注释”,注解文献中的重要人名、地名、物名、制度等难以理解的词句;文献后有“参考译文”,将古典文献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以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
林木食叶害虫野外识别手册
《林业干部教育培训能力建设研究》设 林业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创新研究 、 林业行业培训机构核心能力建设研究 和 林业基层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业务能力建设及指导性培训方案研究 等3个子课题。课题组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专题调研、问卷调查、座谈研讨会等方法,收集梳理了众多文献资料,分析掌握了大量手数据,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创新林业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的对策建议;确定了林业培训机构核心能力建设的内容、途径,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林业基层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业务能力建设与培训需求,制定了指导性培训方案。
《苗圃作业技术指导》以实习指导的方式,对苗圃生产重点环节的技术、流程、要求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以章、节的形式排列各个生产环节。全书分为17章,大体以一年中苗圃生产作业顺序孚排列,以相近、相关的作业内容划分为章。从苗圃建设、土地整理开始,到苗木出圃,反映了苗木生产周期的技术内容。第十七章是根据生产实践和笔者的经验,与了苗圃作业规范,仅是一些初步想法,试图引导苗木生产者进行规范作业,进而促进苗圃作业规范的建设。
本书分6册出版,册为裸子植物,其余5册均为被子植物。 您足不出户,便可看到生长在高山、丘陵、高原、平原、草原、湿地和荒漠地区树木的千姿百态,并了解它们与人类的紧密关系!
本书自1985年出版以来,已经多次再版。现为第六版。《袖珍木材材积表》第六版是在第五版的基础上,更新了“杉原条材积表”(GB/T4815-2009)和“锯材材积表”(GB/T449-2009)。本书中的“原木材积表”及其所附的“圆材材积表”中,单厘米径级和一些大径级的木材材积,是为满足林区和进口材计算材积而增加的非国家标准数据,是否采用这些数据,由供需双方商定,请读者予以注意。
为深入贯彻科技大会精神和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促进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逐步树立中国科协及所属学会在学科发展研究方面的导向性和性;贯彻中国科协《关于开展学科发展进展研究及发布活动的通知》(科协学发[2006]2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提升林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国林学会承担了《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8 2009)》编写工作。 开展林业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是学会进入国家创新工程的切入点,是体现学会作用和性的一项重要工作,学会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组织。2007年中国林学会完成了《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2007)》的编写工作,该书出版后,深受科研、教学、情报和管理
《近自然园林及其植物群落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近自然园林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园林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近自然林业、宫胁昭造林法和近自然河溪恢复与治理等相关方法,提出了近自然园林绿地植物群落营造的原则和方法;应用德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近自然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把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北京市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的评价中。《近自然园林及其植物群落评价指标体系》融合了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突显近自然园林面向应用、指导实践的研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