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在继承传统生态学主干框架的基础上,突出森林生态学自身特点,重点介绍森林分布、森林演替、群落分类和植被分区等问题。针对生态学在宏观和微观方向的发展趋势,侧重生态学分支学科的进展和前沿领域,使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恢复等贯穿于相应的章节中。本书吸收了出版的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法国有关生态学和森林生态学教材的优点,丰富了教材的内容,跟踪世界前沿领域,提高了教材的学术水平和系统性。 本书可供林学、农学、生态、环境、游憩、水保及园林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科技人员、环境保护和林业行政和资源管理人员使用。
《塞罕坝森林植物图谱》终于付柞印刷出版了,我们既有 种如释重负之感,有时也有一种丑媳见公婆之虑。 在大学里学习的是林业专业,业余时间义比较喜欢攝影,对植物分类也比较感兴趣,而工作在塞罕坝林场又为我们广大攝影爱好者提供了展身手的平台。编辑出版一部图文并茂、以图为上,能够满足广大普通读者及生物爱好者阅读需求的彩色野生植物图谱是我们多年来的愿望。 2007年向总场领导提出这个设想时,他们均表示鼎力支持井为此购置了比较专业的数码相机。于是摄影由兴趣爱好变成了一项业务工作考核指标。 在鲜花盛开的季节,我们早出晚归,开始了野外拍摄工作。为了拍攝野生植物的理想状态,日出后、起风前是的拍摄时机,围此露水湿至膝盖就成了家常便饭;为了拍摄黄花胭脂花等特韦的少见植物。专程驱车]00余里的事也吋有发生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西双版纳也被公认为国际上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本书基于建立的个20hm的热带雨林动态监测样地(该样地已经纳入美国史密斯桑尼亚热带森林研究中心TheCenterforTropicalForestSci-ence(CTFS)的网络之中)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树种的相关性、多样性特征及随着尺度变化的规律,揭示出,Janzen-Connell假说、密度制约效应、生态位理论在中国热带森林树种多样性的维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兰国玉、曹敏、朱华编著的《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树种多样性研究》适合从事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和自然保护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书。
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我国人工林主要造林树种土壤质量演化与调控技术途径及其作用机理的有关森林土壤领域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6篇20章。在总论中,论述了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化状况的外研究动态和我国人工林主要造林树种土壤质量演化的状况及其研究工作的进展与展望。篇至第六篇重点论述了我国人工林主要造林树种杉木、马尾松、桉树、杨树、落叶松及湿地松人工林的土壤质量演化与调控技术的途径及作用机理,为合理利用我国森林土壤资源、正确经营主要造林树种人工林、维护和恢复森林土壤功能、提高森林土壤生产力、实现可持续经营,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有价值的应用技术。 本书可供森林土壤、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水土保持等学科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决策领导、科技管理人员以及林场的技术人员等参考。
郭晓磊、曹平祥主编的《木材切削原理与刀具》根据高等林业院校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木材切削原理与刀具”教学大纲编写而成;全书共分绪论、木材切削的基本原理、木工刀具材料及刀具磨损、铣削与铣刀、锯切与锯子、钻削与钻头、旋切与旋刀、磨削与磨具和木工刀具的修磨几个章节。
周彩贤、智信、朱建刚、Stephan Gampe主编的《近自然森林经营--北京的探索与实践》是中德财政合作“京北风沙危害区植被恢复与水源保护林可持续经营”项目森林经营的主要成果,是对北京风沙危害区植被恢复与水源保护林可持续经营实践的总结。书中对近自然经营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结合不同森林类型近自然经营的案例,系统阐述了北京近自然经营的技术方法。
《林业统计、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在实践领域不仅在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荒漠化治理以及野生动物植物等方面开展了涉及技术方面的监测与评价,而且还陆续开展了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监测等工作,并研究制定了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行业标准,推动了我国林业统计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为系统科学评价我国林业事业发展及相关政策的效果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程中才主编的《中国湿地资源(安徽卷)(精)》是在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经系统整理完成,系统介绍了安徽湿地资源基本情况、湿地类型与分布、湿地生物资源、湿地资源利用、湿地资源评价、湿地保护与管理等内容,书末还附有安徽湿地调查区域植物名录、湿地调查区域动物名录和重点调查湿地概况。
精准林业是介于三维工业测量、精准农业和林业之间的一门边缘性学问。作为有关精准林业的本专著,系统介绍了精准林业的起源、精准林业的数学基础、精准林业的技术基础、精准测树技术、精准林业的技术平台及北京市精准林业示范基地建设等内容,旨在建立一个以现代数学为理论基础,以3S技术,数据库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为技术基础,以森林精准监测、精准管理、精准采育、精准施肥、洒灭火为目标,使森林限度地发挥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现代林业技术体系,可供森林资源、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测绘、海洋、地矿、矿业、石油、土地、水利、路桥、管线等学科的师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物联网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因特网的有效结合与延伸,是一种实现物物信息相连的泛在网络概念和技术,因其战略意义和庞大的潜在市场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它包括前端感知、传输和后端应用控制几部分内容。本书是作者近十年来在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博士后研究以及完成国家863课题等研究成果基础上汇编而成的林业物联网专著,从林业应用角度,按着物联网的“感一传一用”次序,较系统地介绍了物联网的定义、现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传感器与定标、无线网络传输、后端图像与文本数据应用、林业物联网发展思考等内容。涉及图像处理、机器视觉、计算机网络、传感器、生物统计模型、森林经理学、测树学等学科,可以作为农林院校信息、物联网专业及上述交叉学科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大学高年级、研究生、林业物联网应用兴趣爱好者的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认识和了解树木的需求,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拍摄了常见树木彩色照片2万多幅,本书从中精选了350多种的树木照片900多幅。为了帮助读者从整体上识别树,选了树木整株的照片;为了便于具体观察树木, 特别选了叶枝、花枝、果枝及着生状态的照片,为了使读者了解树木的生物学特性,选了部分树木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照片,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树木,重点选了一些树种景观应用的照片。 本书除了将近千幅精美照片展现给读者外,每种树木都从识别、生态、应用等方面加以简要说明。书后还附有拉丁学名和中文名称索引,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