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丹纳编著、傅雷精心翻译的艺术史通论 《艺术哲学》是 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 ,也是带领大家畅游艺术天地的一本导游书。丹纳通晓多国文字,是史学家、评论家,观点犀利独到,偏巧这本《艺术哲学》是丹纳所著的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内容来自于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授课时的讲稿,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丹纳在本书中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解,还将理论结合欧洲艺术史,讲解了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真所谓是鸿篇巨制。全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艺术哲学》是帮助人们理解和领会艺术的经典书籍,不管是艺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
《暮色将尽》是戴安娜·阿西尔的代表作,获得了科斯塔传记奖、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等众多奖项,是她临近90岁高龄时写下的一本老年生活随笔,言辞坦率豁达,饶有趣味。 她由步入老年的种种变化说起,夹杂着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回忆,她大方回忆自己的几段情史,坦承自己对错失母亲身份的淡然,诚实面对老年的痛楚,但也仍满怀热情地谈起在园艺、绘画、读书、写作等过程中收获到的新鲜体验。 总体而言,阿西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女性样本,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知识女性,是如何在与世界的周旋中保存独立的自我,并最终坦然面对衰老与人生终点。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书试图以流行音乐为中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 流行音乐的实践与前卫实验或左翼的实践不同,面对资本和权力,采取的通常是二重性立场,在拥有对抗性的同时,也隐藏着被同化的可能。这一特质在让(自称)激进的政治中心主义者感到焦躁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实现大众性动员和组织的可能性。这样的二重性本身,才是建立真正良好政治秩序的关键,也是流行音乐的魅力所在。 流行音乐既不是与资本主义进行对抗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独立于资本主义存在的东西,它是从资本主义制造出来的无用的、过剩的、废弃的事物中被创造出来的。它曾经是资本主义的副产物,而现代社会的讽刺之处,便是这种副产物现在逐渐改头换面,变成了主要产物。而在此之后,流行音乐扮演的角色
《书谱》是一座书论的高峰,《续书谱》是另一个的高峰。一个在书学前沿探索,另一个在阐述传播。 《书谱》是我国书法史上部对书法艺术诸多理论问题展开有系统阐述的书法理论专著。该书在体裁上,受六朝骈体文影响,句多骈偶,隐喻起兴,衔华佩实,质文相耀,阐幽发微,理赡辞畅。在内容上,则涉及书法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批评论、发展论等,多有创见,可以说集时代之大成。 《续书谱》没有仿照《书谱》,将高深理论问题接着说,而是调转视角,博综前代书论,芟荑杂芜,重构了一个精巧的书法理论叙述构架。这里既涉及书体、历史、渊源,也涉笔法、技术,也涉理论、审美,甚至包含生活应用(书丹)。从基础的问题 摹书 ,到端的创作个性化 性情 融入,《续书谱》一一涉及。
是什么让某类服装成为流行时尚的?旧的时尚又是如何被新的时尚所取代的?时尚表达了何种社会地位、身份认同或性特征?以及,时尚是如何被广大群众选择接受(或不接受)的? 作者指出,我们认为的许多个人偏好实际上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力量;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矛盾的世界,以身份角色、社会地位和性表达的紧张关系为特征。通过一种挑衅性的视角,本书审视了我们用衣服做了什么,以及它们能对我们做什么。 在个人形象和公众形象之间的联系如此不稳定的情况下,预测人们将穿什么变成了一场独属于时尚领域的大冒险。
安迪 沃霍尔,这位20世纪艺术最高拍卖价纪录的保持者,以他孩子般的天真,别致的古怪,根植于绝望的魅力以及自我感觉良好的漫不经心,谈名声,谈金钱,谈工作,谈爱与死。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艺术的书,一本城市悠游指南,一本用现代的目光来审视和体验城市生活的碎碎念和创作集。 《安迪 沃霍尔的哲学》没有一般哲学的繁难与艰深,安迪 沃霍尔向我们展示如何从购买一条内裤中窥见一个人,如何在一杯可乐里照见一个时代。
流行 与 经典 是一对颇具冲突的概念。在一般认识中,流行歌曲平常可见、迅速更迭,而经典令人仰视、历久弥新。从理论角度看,流行歌曲与经典的结合难免引发争论 流行歌曲中是否存在经典作品?经典秩序又是否接纳流行歌曲呢?但在现实生活中,流行歌曲与经典不仅早已结合,而且还产生了专属的缩写名词 流行经典 。那么,已然存在的 流行经典 ,其含义与特性是什么?要使这问题的答案不至于含混,还需直面理论的沖突。 在中国流行歌曲的百年历史中,港台流行歌曲曾写下辉煌璀璨的篇章,涌现出许多引领时尚潮流、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久不褪色、构成时代记忆的作品,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基于此,本书以港台流行歌曲为对象,尝试构建流行经典理论,并从经典史、经典化、经典性等维度对港台流行经典进行探究。
过去的一百年间,艺术世界的风景发生了急剧变化。观者在一件件艺术作品前大为迷惑,这些作品是种挑衅吗?艺术家是否只是在讲内行笑话? 艺术本身也是一种语言 一种存在周期远超出其特定时代的语言。美国资深艺术评论家兰斯 埃斯普伦德在本书中结合自身多年的艺术鉴赏经验,将内含于艺术的语法逻辑细细道来。书中以对于艺术基础要素的分析开篇,随后深入解读了十件现当代艺术作品,引领读者去观看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够以艺术家看待艺术的方式去审视艺术。
本书是二战后法国新浪潮导演埃里克 侯麦的一本音乐评论集。侯麦曾受邀在一个法国知名音乐广播节目里讲莫扎特和贝多芬,由此生发而撰成本书。身为导演的侯麦以其崭新独特的眼光看待音乐,将对电影艺术的思考方法应用到音乐领域中。书中谈论了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激动人心的古典音乐作品,映照时代思想潮流的变化,从主题、调式、声音与色彩等分析音乐,探讨了古典音乐的性质,挖掘其哲学内涵,更将之与文学、绘画等艺术交相比照,引读者沉潜于艺术之美中。
本书以全世界目前流传《髹饰录》不同版本的共同祖本 蒹葭堂钞本为依据,以图为例,对漆器髹饰工艺经典著作《髹饰录》作一字不漏的完整解说,文字*限度简明,图片*限度简当,所选作品尽可能经典,以适应*广层面受众学习和了解漆器髹饰工艺的需要,适应网络时代读者快速读懂《髹饰录》的需要。按漆器髹饰工艺的实际程序,对《髹饰录》章节条目进行微调并加以逐条解说,故名《析解》。书后附蒹葭堂抄本《髹饰录》原文及扬明注并加以整体意译。解说每条条首编号与书末所附蒹葭堂抄本《髹饰录》原文及扬明注每条条首编号完全一致,以利读者比照阅读。
抽象艺术兴起于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等西方艺术运动,迅速成为一种全球现象,改变了现当代艺术的面貌。 本书揭开了抽象艺术的神秘面纱,带领读者踏上跨越全球的纸上旅程,追溯了抽象艺术从20世纪初开始至今的发展历程。 从瓦西里 康定斯基、艾玛 昆兹到赵无极、拉娜 贝格姆,作者讲解了70多位创新艺术家的作品,使读者更易理解他们的艺术理念和方法,同时充分展示了全球艺术家的多样性,以及形成这一基本艺术形式的哲学、政治和视觉理论。
《中国画构图艺术》以中国绘画的哲学思维方法和时代的视角分类序列,纳百川,立千仞,条理清晰,详而不繁,深入浅出,论述分明。
打卡过万众瞩目的艺术展,就以为自己欣赏到了传世名作的精妙;去米其林餐厅大快朵颐,就以为自己获得了舌尖上的极致享受;对网络上的热门事件津津乐道,就以为世界尽在掌握。我们不知道的是,随年岁渐长,我们逐渐失去了自己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毕加索说: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如何在长大之后仍然保持这种天赋。 美术如何悄然从孩子们喜欢的科目,逐渐变得无足轻重,直到远离生活呢?这个节点是在13岁左右 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画得好不好,因为受到打击而与艺术绝缘。 作者精心挑选6幅现代艺术的代表作,提炼出艺术思维的本质:以自己内在的兴趣为基础,用自己的视角理解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断探索。 艺术思维才是成年人应该重修的科目,幸好,艺术思维并不难得,那是人类天生的思维方式,我们只要重返13岁,重拾好奇心和
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重塑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建构起以媒介为核心的大众文化。《媒介文化研究》以时间、空间为逻辑线索建构起基本的知识框架:一方面从媒介技术史视角出发,依序介绍电视文化、电影文化及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化,另一方面把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展示不同文化语境中媒介的丰富形态。本书从经典理论出发,关注前沿案例,深入考察 网生代 等不容忽视的媒介文化主体,期待在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30周年的历史节点,为学界业界深刻理解新媒介、新文化与时代变迁,提供一些启示。
美育简本 系列丛书是福建美术出版社精心策划的一套普及型大众美育图书,丛书定位于对艺术感兴趣的普通大众,旨在用轻松的文字推广美育,让人们认识生活中的美,并学会鉴赏这些美。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从珠宝的常识、鉴赏、文化乃至佩戴与穿搭等方面入手,系统有序地精选出读者关心的100个问题,分别进行简明扼要的回答。内容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每个问题配以一至二幅相对应的图片,图文并茂,让读者轻松、直观而全面地了珠宝之美。
《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内容包括:史前及先秦美术、秦汉美术、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明清美术、近现代美术。《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21万字,图三百余幅,简明扼要,以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为纲,以各美术门类在同一时期的演讲为纬。注意了四个结合:普及中国美术史基本知识与反映近期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呈示中国美术各门类的发展演变与阐述重要的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和美术作品相结合,显示中国美术的自身发展与揭示美术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相关因素相结合,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与使用可靠的美术文物(包括新发现的重要作品)相结合。
这部译文集是从当代符号学的视角出发,对西方艺术史的研究,聚焦于绘画图像中的符号叙事和视觉分析问题。在此,所谓当代符号学,是指解构主义之后西方学者所重建的跨学科符号学。在艺术史和视觉文化研究领域,这一重建以荷兰学者米克 巴尔( Mieke Bal , 1946- )为代表,其研究和相关著述,从上世纪 90 年代至今,以图像形式的文化分析和意识形态的叙事多重性分析,而将符号学推进到了当代西方人文学科的学术前沿。巴尔将自己的这一学术工作称为 视觉分析 和 文化分析 。
本书展示了精美的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中关于梵高的经典画作。通过对梵高作品的介绍和赏析,引用梵高与亲人之间的书信内容,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梵高,更从思想上得到一种认可。 梵高博物馆馆内藏有200多幅画作,1000多张手稿,十几本复印画集,4本画稿和750多封书信。博物馆自开放之日起,将梵高作品与现代艺术作品的收藏、研究、展览,以及科学材料的制作与普及等多项活动融为一体。除了作为一个 博物馆 所应具有的功能之外,梵高博物馆还从理念上传达梵高的思想。
书论产生于 审美自觉 的时代。所谓 审美自觉 ,一言以蔽之,就是人对于自己精神之美的认识。 书艺比较于其他艺术,有个很不相同之处,就是它的工具性:书写首先是记录文字的工具。即使被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以后,也仍然未能摆脱它的这个性质,从远古到现在,都是如此。书艺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书论大致分为两支:工具论和艺术论。其中,又以工具论成熟在先,艺术论成熟在后。 从汉魏到唐五代,书论由初创到成熟,显示出工具论与艺术论由合而分,由分复合的发展轨迹。始终张扬其中的 审美自觉 和 个性自由 的旗帜,为后世留下了优秀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