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到21世纪,《中国艺术史(全新修订版)》以时间为线索,厘清中国艺术发展脉络,以通晓流畅的语言剖析器物、绘画、书法、建筑等门类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特点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与此同时,苏立文不仅将艺术作品放置于广阔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中讨论,而且强调艺术自主性,倡导回归艺术自身来理解艺术史的演变。
文人画如何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诗、书、画、印 结合的方式为何能够成为中国画的经典范式? 怎样在历史发展中理解明代绘画中的 浙派 与 吴派 ? 如何看待寺观壁画在元、明、清时期的发展? 以独立画家为纲的叙事方法延续了传统画史的局限,由于不把宏观历史潮流作为主要观察对象,难免会出现见木不见林之感。写作者对画家的选择也多因循传统看法,习惯性地将大量篇幅给予最著名的文人画家,非文人画家和女性画家或从简,或付之阙如。本卷希望尽力改变这种情况,给予后者更多的讨论篇幅;但更重要的是把单个画家纳入整体艺术潮流之中,在讲述更广阔历史运动的过程中呈现出画家个案。 巫鸿 在元至清这长达六百余年的历史过程中,绘画蓬勃发展,传世画作与画论浩如烟
五代至南宋这近四百年时间,是《韩熙载夜宴图》《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传世名作涌现的时期,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特殊而关键的阶段: 越来越多的画家脱离了寺庙和宫室壁画的集体创作,壁画与卷轴画形成新的互动关系;挂轴的产生以及对手卷形式的探索,催生出影响深远的构图样式和观看方式;日臻细化的绘画分科隐含着绘画实践的进一步专业化;中央及各地方政权的深度参与导致绘画创作的行政化和机构化,进而形成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综合性宫廷绘画系统;孕育中的文人绘画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其美学观念影响了宫廷趣味和宗教绘画的风格,为其终成为中国绘画主流开启了先河。 本书是著名美术史家巫鸿的全新力作,延续《中国绘画:远古至唐》的写作思路,吸纳考古美术的新近研究成果,聚焦五代至南宋时期
阿布拉莫维奇工作室的艺术总监马林向25位先锋女性提出了同一个问题:能否为您创作肖像? 为了更透彻地了解她们,他开展了一系列访谈,以理解她们毕生的创作。 她们谈论艺术、美、欲望、痛苦、成功、名声、羞耻、死亡、性、反叛、灵性、种族、遗产、宗教 她们是导演、设计师、演员、歌手、画家、摄影师、雕塑家 她们是行动者。她们是艺术家。 打破边界的艺术家。改变规则的艺术家。为其他艺术家开辟道路的艺术家。将与未来几代人产生共鸣的艺术家。 她们在塑造我们今日所见世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著名、*流行的著作。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出版后0多年来,一直是这一领域无可匹敌的入门书。全世界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读者通过贡布里希的讲述认识到了这位真正的大师,他把知识与智慧结合起来,以其独特的天赋,直接传播了他本人对艺术作品深切的热爱。 《艺术的故事》因其平实简单的笔法、叙事清晰的技巧而受到持久的好评。贡布里希讲述他的写作目的是: 在大量炫赫的作品中,为丰富的人名、时期和风格找到浅显易懂的秩序来。 他为视觉艺术注入心理学的洞察力,他让我们知晓艺术史就是 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是 一条生动的链条,将我们身处的时代与古埃及时期联系起来 。这部经典著作的新版,以
动漫人体是一个有趣的集合体,不同动漫作品中的角色都有着不同的角色特征。而大家在绘制角色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人体来创造一个特征鲜明的角色。在学习人体的时候,找不到学习的切入口。 本书将人体结构做了拆解,将学习人体需要掌握的知识做了一些简化,通过简易的几何体组合来解说人体中比较难懂的结构原理。书中排列了一下学习人体的过程,帮助大家明确各个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想要画出有趣的动漫角色,需要大家在掌握好人体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持之以恒的练习。而绘画练习是需要大家由衷喜爱的,这样才能有效地去坚持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在绘画的路上找到自己的快乐。 本书适合美术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游戏动漫公司的从业人员,以及游戏动漫手绘爱好者学习使用。
《黄泉下的美术》是巫鸿对中国墓葬艺术传统的综合性研究。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 生 与 死 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拱卫皇室为 藩 ,展现皇权为 屏 ,明代藩王被赋予藩屏天下的重任,后人却道他们是百无一用的贵族寄生虫。然而正是这些 无用之人 ,为世人留下无数珍宝。 晋王的崇善寺,肃王的玄妙观;周王的《东书堂帖》,鲁王的《画法大成》;潞王的仿古铜鼎,梁王妃的宝石金簪 还有宁化王的老陈醋,无处不见宗藩的参与或赞助。 柯律格通过对藩王物质文化的实地考察,展现了艺术对藩屏帝业的重要意义,从反思史学研究中的刻板偏见出发,力图构建更全面、更多元的明史叙事。
《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继1997年三联版《艺术的故事》后,英国费顿出版社授权广西美术出版社独家出版,也是国内*合法授权的版本。
被肯尼思 克拉克描述为 我所读过的才华横溢的艺术批评著作之一 的《艺术与错觉》,是一部有关制像的经典研究。它试图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何以会有被称作风格的东西?这个问题也许简单,却很难回答。贡布里希教授对图画再现的心理学及历史的探索,充满睿智而包罗万象,从而引领他进入许多重要领域。在说明肖像制作远比它看起来要困难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贡布里希对许多新老看法作出了考证、质疑与再评价,那些新老观点包括模仿自然、传统的功能、抽象问题、透视的有效性,以及对表现的解释。 本书虽然出版于40多年前,至今仍不失其活力与重要性。贡布里希为理解艺术和处理复杂的观点与理论问题提供了缜密的科学发现。他对人类大脑无穷无尽的能力,对人类观看世界与制作和观看艺术时的微妙关系始终抱有探究之心。当验证各种假说时,他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 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 空间 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借助
20世纪初,随着中国艺术品流入海外,西方掀起了中国艺术的热潮。以 气韵生动 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画论与彼时的西方思想潮流不谋而合,经历冈仓天心、劳伦斯 宾扬、喜龙仁等多位汉学家的转译,在多种语言的回音室中流动、循环。而留学海外的陈师曾、滕固、刘海粟等人又将其从日语、德语、英文等语言译回中文,并应用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中,进一步奠定了谢赫 六法 在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在这部创新之作中,著名艺术史学者柯律格运用多元材料,突破固有的观念和既定的边界,以世界主义的视角重新思考艺术史的边缘和被形塑的 中国画 。
这是一部由数学与艺术融合而成的古今文化史。 艺术是感性的吗?灵感中却闪耀着科学之光; 科学是理性的吗?秩序中却创造出震撼的美; 万事万物,浅看背道而驰,深研融会贯通。 数学与艺术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得多。 数学不仅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也是一种美的表达。数学家们通过公式、定理、证明,创造了许多优美的结构和模式,展现了数学的魅力和美感;艺术家们也受到数学原理的启发,运用几何、比例、透视、对称,创作了无数精彩作品,体现了艺术的规律和创新。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中国八卦的二进制、音乐上的五度相生律、文艺复兴时的透视法、现代派画家运用的拓扑学 无不是数艺交融关系的体现。 爱因斯坦曾说 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艺术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 。数学与艺术之所以密不可分,因为它们追求的是同一个目标:理解眼前能
人们不可把自己灵魂的居所只当作私自的占有品。人们要把它当作一个世间的奇 瑰的创造。上帝造成宇宙,人们也造着宇宙,为他的灵魂之所居。 王逊 作为曾在新中国美术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的美术家,王逊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 代表着他本人或一群人的艺术理想、代表着前人努力探索过的一种方向,他的悲 剧性命运亦不乏值得总结和分析之处。这些,也许是这本小书存在的一点意义。 王涵(本书口述者) 这是一部中国美术史学科奠基人王逊先生的学术评传。王逊先生(1915 1969)在社会激变中转益多师,选择经由文学、哲学、美学、历史,直至专治中国美术史的学术道路。作为20 世纪的重要知识分子和新中国文化建设中罕有的枢纽型人物,他践行蔡元培先生 以美育代宗教 的主张,力图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整理研究文化遗产,开创了现代
《局部:陌生的经验》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季的讲稿。从少年王希孟到憨人凡 高,从早期文艺复兴的捣蛋鬼布法马可到威尼斯画匠卡帕奇奥,从舞女出身的瓦拉东到民国闺秀女画家,从宫廷画师徐扬到战死沙场的巴齐耶 他们多数是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作品亦然,虽经历史 隐没 而显得 次要 ,却值得再度被认知、被观看。这是一份画家个人的观看与叙述,艺术史退为背景,艺术家,才是主角。 《局部:我的大学》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二季的讲稿,围绕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铺展开来。历史不是静止的,美术馆收藏的就是重重叠叠的时间。勃鲁盖尔与李公麟对望眼前的麦田,维米尔堆砌起凝结层的魅力,印象派在百年后将沙龙绘画挤至次席 这些艺术家,大多数没进过大学,古人更不消说 规范永远期待天才的偏离。再完美的规范也
现代建筑的历史是一段关于改革、 先锋派 潮流的历史,而非一段试图中立地、不带意识形态色彩地去解决整个建筑生产问题的历史。 著名建筑评论家、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荣休教授艾伦 科洪,围绕文化与工业、审美与实用等核心主题,透过评述20世纪上半叶欧美各国现代建筑运动及其得失,简明且精准地呈现出现代建筑的发展全貌。 科洪教授从建筑与现代性外部条件冲突的重要时刻切入,不拘于分析具体的建筑作品,着意厘清功能主义、有机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关键思想在各国的演变,揭示贯穿现代建筑运动的主要矛盾,同时将现代建筑大师 勒 柯布西耶、密斯 凡 德 罗、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路易斯 康等人的实践,置于各自社会与文化思想背景中做出新的诠释。
读懂了中国人眼中的美,就读懂了中国人的精神。 全书从思、气、神、意四个关键字切入,结合各类艺术实例,爬梳大量国学典籍,探寻中国人的十大审美意识,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如透过故宫、天坛等古典建筑,剖析古人天人合一的审美情怀;于文人山水画里,追问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深意;在中华传统装饰图案中,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景的祈盼;从书画、建筑、音乐、舞蹈到造物,体悟中华艺术特有的大象之美 中国人眼中的美,是藏在传统文化里的审美记忆,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底色。
《贡布里希文集:秩序感 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内容丰富、充满趣味而且非常重要的著作中,E.H.贡布里希转向了自少年时代就令他着迷的领域 装饰艺术的历史、理论和心理学。本书是对《艺术与错觉》有关再现心理学研究的补充,是对人类探求时间与空间中秩序与节奏的广泛研究。 《贡布里希文集:秩序感 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所列举的各种文化背景中装饰艺术的代表作,表现了人类的一种意趣,这种意趣可在人类创作的戏剧、诗歌、舞蹈、音乐及建筑中找到。这种人类的基本特性需要从我们自身的生物遗传中才能找到解释。贡布里希教授以其特有的清晰、学识的深度,以及对各种学科的广泛兴趣,解决了美学基本的问题。
《武梁祠》为巫鸿教授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扛鼎之作,从山东嘉祥武梁祠的石刻画像出发,畅谈汉代的民间信仰、丧葬习俗和政治观念。上半部分侧重从考古学角度讲述武梁祠的挖掘和研究过程,下半部分则从美术史和思想史角度分析武梁祠画像的丰富内涵。曾获美国汉学著作的荣誉 由全美亚洲研究学会(AAS)颁发的李文森奖(Levenson Prize)。
他的封面插画定义了《an an》《POPEYE》《BRUTUS》的初代风格;他的文创品牌拥有 1.3 万种产品,他的限定店铺外总有少女们排起长队。将美式波普与江户趣味完美结合,他创造了 日式可爱 ,风靡半个世纪,如今仍在影响人们看待商业与艺术的方式。他就是日本殿堂级插画大师、CITYPOP视觉初代领军人物、重新定义 可爱 的流行鬼才、插画界的 少女总统 、永不过时的都市色彩创造者 原田治。 《发现可爱:原田治作品集》是目前最全面的原田治作品集,以26个字母为结构将贯穿原田治生涯所有阶段的不同作品完整呈现,包括插画、手稿、书籍装帧、商品设计、品牌形象设计、艺术评论等等。内文涵盖五百多幅全彩图片,除原田治作品外,更收录重要创作者中野翠、土井章史、及川贤治等人的介绍文章,及东京世田谷文学馆特别编纂的详细年谱。在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
《荣荣的东村》是艺术史家巫鸿的*著作,以摄影家荣荣的镜头、日记与书信,串联起北村艺术家群体在中国实验艺术黄金时代的创作与生活的故事。 荣荣 ,1992年来到北京。两眼睁得大大的,带着一架新买的相机。 东村 ,是中国实验艺术史上的一段神话。在这片破败的家园,荣荣和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 张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马六明等 以行为演出和摄影的方式,给中国实验艺术界带来了直接冲击。 1993 1994 年,原生态环境中的东村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 1994 1998 年,东村艺术家群体被迫解散后,继续的行为艺术项目; 1998年后 ,荣荣从 东村 到以后日子里的自摄像。 这份档案的目的,在于探索这些照片在历史层面、艺术层面、自传层面上的诸种意义,它有关内在空间和外在空间之间 关于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包括
什么是超艺术托马森?是附着于土地或建筑,且被保存得很美的无用之物,也是日复一日的熟悉街道中埋藏的独特趣味。 本书为风靡日本、至今不衰的 路上观察学 考现学 经典著作,目前依然常常杀入日本亚马逊社会学畅销榜前十。作者赤濑川原平在偶然散步于东京街头时,发现了一座不通往任何地方但被悉心保存的楼梯,至此开始了对整个都市的另类探索,掀起了一场观察街头和认识附近的运动,并于1986年与建筑家藤森照信、插画家南伸坊等人发起 路上观察学会 。作者诙谐、调侃、充满玩乐精神的文字背后,是对都市现代化进程的严肃思考以及对日常风景的探寻和解剖。在城市居民步行经验越来越少的当下,以散步为基础的路上观察旨在唤回人们对附近的亲切感,找回个人与外界的切身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