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是建筑名家黑川雅之的日本审美文化集,是探究中日同源的审美意识,解读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深刻凝炼东方美学,理解东西方差异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面对扑面而来的近代西方思想和美学理论,作者立足东方美学价值观,以 微、并、气、间、秘、素、假、破 八个汉字为切入点,从建筑、设计、能乐、绘画、器物、服饰、文学、社会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深刻挖掘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的日本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理解了审美意识,就理解了日本文化背后的隐秘逻辑,及其在现代美学功能意义上的合理性。
本书是中国本土宗教美术研究丛书之一。它是根据作者的博士论文改编而成的。内容有删节、整合。 全书共分三编十八章,内容涉及:汉代宗教结构与汉墓绘画;汉代长生信仰与汉墓绘画;汉墓绘画的宗教艺术价值。
阎晶明主编的这本《当代世界艺术空间(外国艺术卷)》分为影视、舞台艺术及美术两辑,精选近60篇已刊发的评论文章,精彩点评一批国际一流的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并对这些不同领域的艺术精品提供了鉴赏路径。
中国传统艺术批评作为一种渊源久远、举世瞩目的东方文化现象和艺术批评形态,究竟有无深度模式和潜体系存在?如果有,这种深度模式和潜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有哪些优点和局限?《中国艺术批评模式初探》分三编,上编从合天人通道艺的文艺本体观、重体验倡悟觉的思维倾向论、"人化"批评与"泛宇宙生命化"批评入手讨论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深度模式与潜体系的存在及其特征;中编细致分析其中的重要美学范畴 自然 和 圆照 意境 品 ;下编进一步引申思考方法论问题,包括从范畴研究到体系研究、现代诠释与微观考辨、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转化、交叉与融通等。
《国家艺术支持:西方艺术政策与体制研究》是“中国美术学院标志性成果规划”系列丛书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导论“领津贴的缪斯”、美国的“文化战争”、国家艺术支持、“艺术支持”与文化政策研究、命题相关的基本术语、文化政策研究、国家艺术支持的起源等。
《中国绘画史》写成于1926年,正值“五四”后的文化大讨论时期,是一部较早的关于中国绘画史的相对系统的整合。20世纪初,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一种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将中国文化界分为东西两大派系,“中西融合”派将矛头直指“文人画”,将其指责为造成艺术观念谬误的根源。以潘天寿为代表的自成一派,潘写成此书,以对“西派”之态度。全书以上下四千年时间为纬,将中国文化深远的哲学思想,灿烂的文学艺术,独特的性格风俗,溶入史中。次正式提出中国画自成一第,与西方画并立为人类艺术的双峰的说法。 1935年此书被列为大学丛书,成为轰动全国的经典名作。1936年再版,作者对初版的内容做了大幅度修改和补充。1980年,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再版。此次出版即以1936年版本为底本编辑整理出版。
有文化的猫长什么样?他们睡的是黄花梨双龙戏珠罗汉床,坐的是清乾隆紫檀屏风小宝座,穿的是飒爽英姿八旗服,练的是雌雄龙凤鸳鸯剑;平时没事儿就读读《醉文明》,上上杂志封面,或者在明晚期紫檀小凳上秀秀瑜伽——这就是观复猫,博物馆六只独特的猫馆长,他们都有着诗意的名字:花肥肥、黑包包、黄 、蓝条条、麻条条、云朵朵;他们都是流浪猫,先后被马未都先生捡来,并一步步成长为文化喵;他们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温婉,有的刚烈,有的高贵,有的传奇;他们上过电视、拍过封面,并且以“八旗猫”的形象,担负起弘扬民族文化之大任这些观复猫们在博物馆中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奇闻趣事?给观复博物馆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又从中教会我们什么?《观复猫(博物馆的猫馆长)》,听马未都细数猫的前世今生、猫的历史、猫的情感,讲述各具特色的
作为19世纪中后期法国*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让-弗朗索瓦·米勒以《播种者》、《休息的收割者》、《拾穗者》、《晚祷》等作品而举世闻名。然而,从19世纪中期至现在,艺术评论和专业研究中的米勒形象及其绘画却总是充满争议。在米勒的时代,左派对他进行社会和政治的革命式解读,而右派则将田园牧歌的诗意化理解加诸其身。由两种社会阶级和基本价值观差异所带来的冲突至少延续到19世纪60年代。此后,米勒的主要赞助人和首位传记作者桑西埃将他“神化”为虔诚而天才的“农民画家”。这一观点首先受到法国、美国中产阶级和一般大众的广泛认同,继而传播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该种观点在艺术评论和研究中的统治地位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和艺术社会史的发展为对米勒的看法带来了改变。一方面,西方的评论家和艺术史家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