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宝可梦的世界!宝可梦系列已经有25年的历史了,最初是日本漫画家田尻智为孩子们创作的漫画。随着当年为Game Boy游戏机而创作的游戏,宝可梦系列一炮而红。从那时起,宝可梦开始风靡全球。 宝可梦系列在25 年中不断保持内容的更新,并建造了包含游戏、动画、漫画及其相关衍生品的庞大娱乐帝国,吸引着全世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中国,几乎很难找到一个不认识皮卡丘的年轻人。本书是为了庆祝宝可梦系列25 周年而编写的。书中回顾了25 年来所有的宝可梦故事,从第一世代到第八世代,书中详尽描述了每个故事的创作背景,探索了宝可梦系列背后的故事。无论你是宝可梦的新手还是 专家 ,当跟随本书一起踏上石英高原的时候,你都会爱上这段神奇的旅程。 本书适合宝可梦爱好者阅读、学习。
本书是一部兼具全面性和可读性的艺术史读本。 在本书中,作者突破了材料、技术和图像志的制约,重建艺术史讲述框架,从艺术 市场的角度,让读 者从更高维度上理解艺术演进。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两个理解艺术史发展的线索。第一个线索是 时代之 眼 ,即对绘画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还原画家当时所处的环境。第二个线索是 甲方决定论 ,也 就是 画家把画卖给谁 。结合这两个艺术史重要线索,搭配作者风趣幽默的文字,让你真正读懂西方艺术史, 逛美术馆、博物馆时,再也不怕无话可说。
本书是一部兼具全面性和可读性的艺术史读本。 在本书中,作者突破了材料、技术和图像志的制约,重建艺术史讲述框架,从艺术 市场的角度,让读 者从更高维度上理解艺术演进。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两个理解艺术史发展的线索。第一个线索是 时代之 眼 ,即对绘画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还原画家当时所处的环境。第二个线索是 甲方决定论 ,也 就是 画家把画卖给谁 。结合这两个艺术史重要线索,搭配作者风趣幽默的文字,让你真正读懂西方艺术史, 逛美术馆、博物馆时,再也不怕无话可说。
清华大学教授写给大众的敦煌艺术入门课。壁画、绢画、彩塑、飞天、乐舞、建筑、经卷、衣食住行......10个朝代,250幅精美图片,细数敦煌艺术1000年风华流变: 敦煌石窟因何开凿?不同朝代艺术风格有何不同? 壁画讲述哪些故事?如何区分佛传画、本生画、经变画和因缘画? 怎样辨认彩塑人物?东西方雕塑各有什么特色? 供养人和石窟是什么关系? 飞天如何一步步演变为现今优美的形象? 古代敦煌人如何贸易经商、婚丧嫁娶、休闲娱乐? 一粒沙中窥见一个世界,一朵花中欣赏一个天国。 鉴赏敦煌艺术,也阅见中国人超越时代的美学创造。
全书以 全球美术史 的视野,分四部分对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并结合考古发现和对传世艺术品的解读,阐述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最独特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贡献,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的既是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一些基本线索。
这是一部另类的西方艺术史,也是一本罕见的花语词典,按俗世之花、爱之花、哀之花、致命之花四大主题,讲述了170幅世界名画中的40种花卉的花语故事及其在名画中的来路和寓意,如月桂、杜鹃花、茶花、郁金香、绣球花、勿忘我、夹竹桃等。作者祺四为荷兰莱顿大学艺术史博士,遍访植物学家和世界各地博物馆,以俏皮的语言、新颖的视角,将植物和艺术融于一卷,将人与自然、历史与文明、文化与情感联结在一起。读完此书,读者不仅能掌握世界名画中的花卉寓意,更借植物科普读懂世界名画,读懂西方艺术。
全书从 全球美术史 的视点,分四部分对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并结合考古发现和对传世艺术品的解读,阐述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独特的也是*有价值的贡献,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的既是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一些基本线索。作者学术功底深厚,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语言流畅,在阐释上多有独到且新鲜的见解。全书篇幅不长,但非常有助于读者打开眼界,认识中国艺术史乃至全球艺术史研究中的新观念、新视角及新课题。
《敦煌石窟美术简史》一书,由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撰写。全书约15万余字,插图200余幅,共分六章,按照时代顺序介绍并论述了敦煌石窟美术发展的概况。敦煌艺术享誉世界,敦煌学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而敦煌美术研究是敦煌学的重要分枝领域。本书对敦煌石窟美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集合了*的材料与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强调学术性的同时兼具可读性,精选了大量紧密配合各章节内容的插图,注重了图文互证,在语言和叙述方式上更偏重青年读者的阅读习惯。
《山水天地间》聚焦于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通过大量的图像细读,结合经典画史画论中的描述与品评,对宋代山水画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分 物象与心观 近质与远势 天高与地远 人迹与神居 笔墨与品格 五个方面做了深入剖析,逐渐展开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胸中的大观世界。在古今中西对比的视野下,探寻中国艺术的文化内核与精神高度。
中国拥有超过5000年的艺术史,拥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 玉器、漆器和瓷器、卷轴画、壁画 有别于一般艺术通史以时间为序的写法,柯律格将中国艺术放在更为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划分为陵墓艺术、宫廷艺术、寺观艺术、精英分子的艺术,以及在市场中买卖的艺术等不同形式,加以多种语境的考察。这部讲述从新石器时代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艺术的著作,从独特的视角,重新盘整了中国艺术史的脉络,并生发出诸多新的学术课题。
远古的彩绘陶器告诉我们先民有着怎样的审美风尚? 春秋战国的漆器纹饰留下了什么样的审美密码? 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记录了古人的哪些生活日常、生死观念? 作者从远古到现代,从流派到思潮,从画家到作品,于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溯流追源,用简明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中国绘画艺术曲折而丰富的历史发展进程,并配以200多幅传世经典之作的高清图片,将绵延万年的风雅传承,勾勒为一幅中国绘画史全景图。
《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修订本)/何香凝美术馆 艺术史名著译丛》初版于1939年,是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随着该书的出版,初由瓦尔堡学派创立的图像学已然脱离辅助地位成为美术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美术史之为人文学科,从此进入了图像学研究的时代,它与沃尔夫林的风格分析一起成为现代美术史教学的两大支柱。 除了作为方法论的导论之外,全书共有六章,每一章都是图像学方法运用的案例,从美术史、哲学史、宗教史、社会结构史、科学史等多学科多角度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的意义进行分析,正如译者引用的一位美国学者所说: 我们读他的《图像学研究》, 皮耶罗 一章像读文明史, 时间 和 丘比特 二章像读文学史,后二章像读哲学史;而且不是泛泛的文明史、文学史和哲学史,它们都是那些领域中
《印度艺术》梳理了南亚次大陆从公元前300年至21世纪艺术发展的历史,追溯了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赞助人和工匠如何创造出符合不同的宗教和意图的丰富的艺术形式;石窟、神庙、雕塑、绘画等又如何为不同时期的政权服务。通过探究艺术生产与赞助、个人创造力与统治意识形态间的互动,平衡印度教、佛教的影响和一直以来被低估的印度伊斯兰艺术、殖民时期和现代艺术的成就,书中的每个时期都呈现出其独特风情。 全书收录150张插图,全面展示印度艺术的各种形态。若干建筑解剖图带读者走进神秘而鲜活的印度教神庙内部,了解南北印度不同的建筑风格,解析莫卧儿皇帝在新首都中蕴藏的野心,以及殖民时期建筑对印度城市风貌的塑造。17世纪是绘画的世纪,在莫卧儿皇帝和北方邦国的宫廷中,艺术家们吸收多样的本土和外来技法,创
玛丽莲《艺术史》享誉世界,为全球高校推崇的艺术史通识教材,据哥伦比亚大学的 开放课程大纲 项目(Open Syllabus: Explorer)提取全球大学课程大纲进行数据分析,本书作为参考书目出现1745次。作者玛丽莲 斯托克斯塔德为艺术史学者、教育家、策展人,曾任美国 高校艺术协会 主席、国际中世纪艺术中心主席,为斯潘塞艺术博物馆创始馆长,荣获美国女性艺术核心委员会终身成就奖。 《艺术史》是一部立足于全球文明视野的巨著,本次为中文版足本首次引进,朱青生、徐冰、易英、汪民安等学者推荐。本书重达9斤,全彩大16开,1200多页,200多万字,装帧精美(细腻质感布面精装、高档PVC防尘护封、特制烫金书盒),适合收藏与礼赠。全书共计1400多幅高清图片,来自全球近300座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研究机构。《艺术史》囊括6大洲、7万年的古今艺术,内容
人类创造了神话,而神话成就了人类的艺术。 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浮雕到古埃及的墓葬绘画,从古希腊的彩陶图案到古罗马的庞贝壁画,从中世纪手抄本插图到波斯细密画,从欧洲古典油画到亚洲经典水墨画,从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器物到非洲原住民的木雕 艺术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神话的影子;神话传唱的故事,都成了艺术的主题。理解神话,也就掌握了打开艺术奥秘的钥匙。 《无神话,不艺术!》是由神话解读艺术秘语的实用读本,也是由艺术进入神话世界的图像指南。作者选取世界神话中的82个关键词,精选世界艺术史中的400余件作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释神话的基本内容,并呈现出由神话滋养的想象世界。本书立足比较神话学的学术视角,探讨在全球范围内反复出现的符号与图像 从世界起源、人类诞生,到英雄人物、传奇史诗,内容涵盖希腊神话、北
本书是日本美术通史的里程碑之作,探索了自绳纹时代以来直至现代的日本美术发展史,跨越了一万数千年;涉及领域从传统的绘画、雕塑到工艺、建筑,包括近代以来的摄影、设计、漫画等,可谓包罗万象。 作者对以往所谓的标准型日本美术史提出了质疑和挑战,试图运用不同于西方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论来诠释。全书贯穿了作者对日本美术特质的精辟概括:即 装饰性 游戏性 和 万物有灵论 。 装饰性 具有广泛的通融性,使得日本美术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概念; 游戏性 揭示出日本文化与游戏之心的深层关系; 万物有灵论 则代表了日本人崇尚自然的精神世界。这三种特质超越了时代和领域,可以说是理解日本美术魅力的金钥匙。 全书包含近四百帧的彩色图版,深入全面地展现了日本美术的特质。
白谦慎教授利用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献,细致描述傅山和清朝官员、艺术赞助人之间的密切交往,展现了傅山在清初的生活和思想状况,进而引出并探讨应酬作品与 心画 、修辞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并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研究文人艺术家如何建立、积累和运用自己的 文化资本 。作者很早就从 应酬 角度讨论艺术的创作、周转、使用,通过研究傅山这一个案,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值得艺术史学者和艺术家持续关注、深入思考。 (1)面对应酬作品,我们还能不能把它们看成是书法家的 心画 ,理解他们的创作动机? (2)当一件书法作品中都是言不由衷的 修辞 或陈陈相因的 套话 时,怎样才能理解作者真实的 创作意图 ? (3)当书法创作和实用书写常常难以剖离时,名人字迹能否都算是 创作 ?
本书是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历史与艺术理论中心和国家艺术历史研究所于2008年12月5日和6日举办的 瓦尔特 本雅明之后的艺术史 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记录基础上整理而成。乔万尼 卡内里和乔治 迪迪-于贝尔曼从中精选了8篇角度各异的文章。这8篇文章把瓦尔特 本雅明 拱廊计划 所开展的研究和思维方法重新放置在艺术史内部进行探讨。 2022年恰是瓦尔特 本雅明诞辰130周年,本书的翻译出版亦是对这位忧郁的 土星王子 的纪念。
本书是一本“设计史”类教材。具体说来,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本书主线清晰,语言生动,内容简洁明了,是一本易读的设计史书籍。第二,相对于其他“设计史”教材,本书囊括世界现代著名的一些设计师和案例,更适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第三,本书由清华美术学院教授——张夫也编著。张夫也先生在外国设计史、外国现代设计史等等领域成果突出。总的来说,较之一般教材,本书配有更多的彩图,论述也更加清晰易读。即使是初学者也可以轻松掌握,是目前世界现代设计史领域权威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