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 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纪之后的当代艺术,这些名目繁多的流派、艺术家和代表作,经由意公子轻松有趣的解读逐一串连,配合书中丰富精美的图片以及关键词索引附录,满足你阅读的不同需求。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艺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也可以找到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这本句句有梗的极简艺术史,你值得拥有。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介绍上至远古,下至清末民初的中国绘画史,将中国文化、哲学、个性、风俗融入其中,正式提出中国画与西方画并立为人类艺术双峰的观点,是一本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美术史专著。 全书分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四编,介绍24朝、1600余位画家及创作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各画派源流、特点等,包括但不限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宫廷画、文人画、佛画、界画、墨戏画等,介绍了美术史上 南北宗论 吴浙之争 的重大争议,并对西域、古印度、西洋宗教画等外来画派对本土画的影响进行了系统介绍。 本书初版于1924年,原稿因淞沪战火焚毁,经作者撰写修订,于1936年重新出版,被列入 大学丛书 。书中观点受到包括汉学家高居翰教授在内的诸多学者的推崇。有人说,如何在世界视野下不失本位意识地观照中国绘画的演进发
本书为著名美学学者彭锋教授的一本小中见大的学术佳作。 本书从十个艺术史、美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直聚讼纷纭的问题入手,细致、犀利地分析了这些问题相关的艺术理论、美学理论的深层问题。 从纹样与图腾,到文献悬案,从再现与表现,到物我关系,涉及到古今中外的诸多内容,以及艺术理论、哲学、文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 作者能小中见大,旧案翻新,在前人多有探索的基础上,迭出新意,让人耳目一新。
印章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一个艺术品种。它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印章艺术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双重性,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我们国家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经验,体现了民族素质和文化精神风貌,显示了中国艺术的特有魅力。 从原始社会印章的萌芽与形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群芳争艳与独立学科的建树,本书详尽介绍了中国印章艺术发展史,包括印章的形成、历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印学的形成、各种形式的印式、篆刻工具的发展、印章的实用性、对外艺术交流、私印和闲章印的特点、历代印谱的发展形式、历代篆刻家的介绍、印学团体、印学流派、著名篆刻家、港澳台印坛、印学的研究、篆刻组织、篆刻教育、篆刻展览与竞赛、与海外的印学交流、现代印章的特点与
艺术史的书写向来重技艺而轻材料,在《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中,英国作家菲利普 鲍尔却让调色板上的无名英雄列队登场,以外观、气味、质地和名称彰显了颜料迷人的物质属性。他搅动炼金术师的坩埚,聆听画家与画材商的争执,又拈起科学家的色卡和棱镜,细腻地谱写出梦想家与手艺人协力合作、发明新颜料的漫长故事:千百年来,艺术需求刺激了化学工艺的演进,绘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色彩谱系又因科学而扩张。名画背后的科技革新,给我们带来了审视西方艺术史的独特维度。
秒懂西方艺术史!一本书厘清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脉络。 日本美术评论家山田五郎通过通俗风趣的语言,分别从绘画风格的特征、代表画家,以及兴起的时代背景,同时介绍代表性的作品和其他领域同一风格的艺术品等角度,按照先 概括 后 展览 的顺序,逻辑清晰地介绍代表西方艺术的29种风格,配合书中丰富精美的图片以及西方绘画史索引附录,将错综复杂的艺术史帮你整理出清晰的脉络。这本书不仅可以学到西方艺术史的基础知识,也可以找到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还有使你忍不住立即分享给别人听的名画/画家逸闻趣事。
废墟中诞生的包豪斯,惊艳世界百年,并成为塑造现代社会的艺术传奇。 本书收集了100个包豪斯核心关键词,将包豪斯的理念、作品和艺术家交织在一起,追溯了那些大胆追求创新与富有开创意义的故事。让我们追随瓦尔特 格罗皮乌斯、保罗 克利、瓦西里 康定斯基等包豪斯大师的足迹,探索以色彩、原料和几何元素为代表的设计理念,是如何在绘画、编织、摄影、舞台、建筑、广告等等领域大放异彩,其艺术形式又是如何不断演变、生发甚至时而矛盾,却始终向往自由实验与自由创新的。通过书中的文字与珍稀图像,人们将感受到百年包豪斯所蕴含的理性、叛逆与先锋精神。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曾荣获台湾出版*奖 金鼎奖。蒋勋先生用柔美、通俗的文字,讲述了欧洲艺术史的发展历程。深入浅出地让大家了解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让你细致的了解你看到的作品,它诞生于哪个时代,背后的寓意,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体会那个时代独有的艺术故事。神秘的埃及、伟大的希腊、光荣的罗马 直到光辉的印象派,及光怪陆离的现当代艺术。或作正面解读,或挖背后的故事,数千年 美 的往事,娓娓道来。专业的知识,却通俗易懂,让你不知不觉对西方艺术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大量高清的图片,你会对艺术史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和解读。 这本书没有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也没有诘屈聱牙的生僻词,在平易近人的同时,带有一种诗意的柔美和淡淡的抒情,比如,在写到巴比松画派的时候,作者说: 巴比松变成了一个画派,一个
本书据《内藤湖南全集》第十四卷翻译,正文中《中国绘画史讲座》由在京都帝国大学文学系所作讲座的笔记整理而成,以朝代为序叙述中国绘画历史。附录部分的几篇文章亦与中国绘画相关。行文中时时与日本绘画对比,彰显中国绘画对日本绘画影响的源流关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简明扼要地梳理了外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从两三万年前的史前洞窟壁画一直到20世纪末当代艺术的多元形态。尝试在宏观历史中把握美术的演变规律,针对每一件艺术杰作,阐发主题,辨析风格,并说明其创作的社会文化条件。对时代特征与风格、代表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同时考察了各个时期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关联。本书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次徜徉西方艺术殿堂的绝妙机会。
《伟大的博物馆》丛书共 31 册,意大利文原版由重磅艺术类出版社蒙达多利-雷克塔(MondadoriElecta)出品。每册介绍一座博物馆,多是规模宏大、珍品云集的世界知名展馆,也有特色突出、藏品精美的小型展馆。书中不但讲述各馆建造和发展的历史,还分门别类展示其传世馆藏,配以清晰大图和精当点评,是一套用色彩和文字讲述美、引导读者领略西方艺术的绝佳读本。 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是欧洲著名博物馆,也是荷兰规模和藏品首屈一指的博物馆,特别是因藏有大量荷兰绘画名家的画作而享誉世界,比如伦勃朗的《夜巡》 、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等大量的艺术精品。而博物馆中*负盛名的无疑是伦勃朗的巨幅油画作品《夜巡》。此外,博物馆还陈列着众吸多其他引人入胜的珍贵藏品。
本书从黑格尔美学所启发的思辨艺术史开始,跨越至当代后殖民主义的广阔视野,清晰勾勒出整个艺术史研究方法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脉络,是一部深入探索两百年来艺术史研究历程的力作。针对每一种研究方法的具体评介,本书均将其嵌入生动的视觉与历史分析案例中,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辨析这些方法之间的思想交锋、理论演进,以及它们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进而揭示出各自背后的哲学根基与政治假设。本书以其批判的视角、丰富的案例、严谨的逻辑,为读者铺设了一条通往艺术史研究核心地带的坦途。
艺术来源于生活,很多名画都反映了作品诞生年代人们的真实生活情景。本书从中外名画出发,讲解名画背后有关人们生活的各种故事。从总体来看,本书可分为三部分:一是讲 人生 ,包括 生当作人杰 男人的香气 贵妇之争or贵妇之累 作戏金丝雀 四章,对比了东西方人们日常生活;二是讲 物语 ,包括 高阶产品的傲慢与偏见 洋货的魅力 两章,讲解了人们对待高阶产品、外来文化的态度;三是讲 习俗 ,分别讲解了中国春节贺岁传统与日本人的生活习俗,分析了因传统观念不同而对生活造成的影响。
本书为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作为纯粹分类用途的艺术面临着被修辞不断稀释的命运,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变化及其引发的种种认识危机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艺术究竟是如何在历史上作为一个观念体系被逐渐建构的。本书从艺术观念这一视角出发,对西方现代美学思想史进行重新梳理,将之前未曾给予特殊关注的美学观点从艺术观念这一维度进行探讨,采用美学思想史和知识考古学相结合的方法,考察现代西方美学发生期的四个不同阶段中现代西方艺术观念的生成过程。现代西方艺术观念从最初的被充分观察后的特定的体系或规则、训诫和实践活动的集合变成最后的提供情感共鸣以及提高心智和涵养的途径,其中存在决定性的观念转变,这种转变和启蒙思想与哲学现代性所孕育的全新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本书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镛主编,并邀请艺术史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全书共分八章,按照年代顺序介绍并论述了中国与外国在美术与文化方面的交流互动。中外美术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属于文化传播学和比较艺术学范畴的一门新兴学科,本书则体现了该学科*的学术成果。本书的时间跨度很大,从两汉时期截止到2000年,内容涵盖古今中外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门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强调学术性的同时兼具可读性,精选了大量紧密配合各章节内容的插图,注重图文互证。适合艺术系学生与艺术爱好者阅读。
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曾是博尔盖塞家族的别墅,1613 年开始施工,1903 年之后成为意大利国立美术馆,主要收藏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以拥有贝尔尼尼、卡诺瓦等杰出雕刻家,拉斐尔、提香、卡拉瓦乔等著名画家的作品而闻名。 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的规模不是很大,但在罗马它的收藏品是公认的*引人入胜的,其中许多作品是由红衣主教西朴内博尔盖塞委托艺术家们完成。贝尔尼尼的作品在美术馆的雕塑部分占主导地位,其中*重要的有《阿波罗和达芙妮》《劫掠普罗赛皮娜》以及他自己充当模特的《大卫》。绘画藏品有拉斐尔的《耶稣下葬图》、提香的《神圣与世俗的小爱神》、卡拉瓦乔的《男孩子与果篮子》等。
色彩中的艺术史 系列一套别致、有趣的世界艺术史,从色彩的角度介绍艺术史上的绘画名作,兼及艺术家创作故事,以及不同艺术家对色彩的偏好与运用。一文一图,对画作和艺术家的点评非常简洁而精到,具有启发性。 本册的主打色为 金色 。本书在介绍金色系艺术名作的同时,也介绍了金色在不同作品的寓意。它有时代表着神圣与尊贵,有时象征着消费主义的俗气。
《十六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和欧洲艺术》是 全球艺术史 系列中的一册。本书旨在探索16 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和欧洲艺术全景,作者以这一时期的欧洲宫廷为背景,通过那个时代撰写艺术相关文章的作家、学者以及艺术家留下的资料,探索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发展历程。作者坚持以当时时代的语境为前提来阐述相关艺术史问题,试图把艺术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考虑在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当时的艺术现状,进而对当时的世界有更清晰的认知。
本书据1962年平凡社版《中国绘画史研究山水画论》翻译。此书是米泽嘉圃自选其论述中国山水画的四篇文章而成,《顾恺之 画云台山记 》《山水之变与 骑象鼓乐图 画风》《传王维 长江积雪图 》《传赵令穰 秋塘图 》。论述了晋唐五代宋山水画的特征和流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对于艺术史学原理、艺术史学方法与进路等艺术史学基本问题作了开拓性探讨。全书分三编,首先论述艺术史学的合法性原理、间性原理、通变性原理、科学性原理、思想性原理,进而从两个层面概述艺术史学的实证型方法(艺术史学的史料学方法、文献学方法、考古学方法、数据学方法等)和艺术史学的范式型方法(风格及形式分析范式、时代精神史分析范式、社会语境分析范式和深层结构分析范式等),还特别将艺术史学原理探讨与改革开放时代初期现实主义及艺术形式思潮的分析实践结合起来,使全书形成艺术史学原理探索与艺术史学实践之间的汇通格局。 提出从中国文心传统出发,把艺术史学规定为文心在世之象的传世之学的新主张。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及建筑方面的思想及理论,跨度从先秦至清代,历时较长,涉及领域较广,是一本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设计史书籍。本书认为,“设计”是“道”(文化)与“器”(器物)之间的桥梁,设计思想 了设计实践,构筑了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基石。 通过剖析各时代蕞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作品和思想,真实、客观地阐释了不同时期的民族文化特征,呈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整体特质与延续性。无论是设计者,还是设计历史及理论的研究者,乃至中国历史研究者,均能从中获益。
丹 格雷厄姆的艺术作品和批评写作对二十世纪下半叶当代艺术的进程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摇滚我的信仰》从格雷厄姆各个时期的作品中精选18篇文章,从关于极简主义艺术家如丹 弗莱文、唐纳德 贾德的评论,到关于朋克摇滚和流行文化的文字,到晚近关于建筑、城市空间与权力的思考。在这些论述之间的,是格雷厄姆本人作品的描述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