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化工的典范:永利与黄海》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叙述了中国近代著名的民营化工企业: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和民营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从创立到1952年转制的历史轨迹。从它们历经艰辛的奋进中,可以看到范旭东、侯德榜、孙学悟、李烛尘等一批早期留学归来的爱国知识分子,在实践其“让科学在中国生根”、“实业救国强国”的宏愿中,饱尝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他们的坎坷经历正是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他们用血泪换来的经验教训,不仅给后人以启迪,同时也为今天的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等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可贵的参考。
作为19世纪中后期法国*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让-弗朗索瓦·米勒以《播种者》、《休息的收割者》、《拾穗者》、《晚祷》等作品而举世闻名。然而,从19世纪中期至现在,艺术评论和专业研究中的米勒形象及其绘画却总是充满争议。在米勒的时代,左派对他进行社会和政治的革命式解读,而右派则将田园牧歌的诗意化理解加诸其身。由两种社会阶级和基本价值观差异所带来的冲突至少延续到19世纪60年代。此后,米勒的主要赞助人和首位传记作者桑西埃将他“神化”为虔诚而天才的“农民画家”。这一观点首先受到法国、美国中产阶级和一般大众的广泛认同,继而传播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该种观点在艺术评论和研究中的统治地位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和艺术社会史的发展为对米勒的看法带来了改变。一方面,西方的评论家和艺术史家基于
作为19世纪中后期法国拥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让-弗朗索瓦?米勒以《播种者》、《休息的收割者》、《拾穗者》、《晚祷》等作品而举世闻名。然而,从19世纪中期至现在,艺术评论和专业研究中的米勒形象及其绘画却总是充满争议。在米勒的时代,左派对他进行社会和政治的革命式解读,而右派则将田园牧歌的诗意化理解加诸其身。由两种社会阶级和基本价值观差异所带来的冲突至少延续到19世纪60年代。此后,一米勒的主要赞助人和首位传记作者桑西埃将他“神化”为虔诚而天才的“农民画家”。这一观点首先受到法国、美国中产阶级和一般大众的广泛认同,继而传播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该种观点在艺术评论和研究中的统治地位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和艺术社会史的发展为对米勒的看法带来了改变。一方面,西方的评论家和艺术史家基
本书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而有重点有特色的中西服饰艺术发展简明通史,在整体建构上具有创新性。全书以中国和西方的服饰艺术发展两大板块为横断面,以中西服饰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为逻辑主线,搭建起纵横交错、经纬交织的整体框架,将分篇分章研究、历时共时研究、分类分种研究融为一体,既有关于中国服饰艺术史和西方服饰艺术史的分篇研究,又有关于中国服饰艺术史和西方服饰艺术史的分朝代与分时代的研究,还有中西服饰艺市发展的历史传统和现代化进程研究。
书、画、印,正如琴和棋,都是古来文人的风雅之事儿,而今“落入寻常百姓家”,不单蓬荜增辉,人也多了几分情调。再觅一本适宜的书,把玩之间增进见识,颐养性情,岂非一件乐事? 本书正是做给有此雅好的读者。这个立意,决定了本书的通俗性;它选取书画史上经典艺术家及其佳作为话题,以故事的形式突出技法创新和风格演讲,令读者在图文并读中欣赏中国书画印名作,在审美愉悦中获得书画史知识。
有文化的猫长什么样?他们睡的是黄花梨双龙戏珠罗汉床,坐的是清乾隆紫檀屏风小宝座,穿的是飒爽英姿八旗服,练的是雌雄龙凤鸳鸯剑;平时没事儿就读读《醉文明》,上上杂志封面,或者在明晚期紫檀小凳上秀秀瑜伽——这就是观复猫,博物馆六只独特的猫馆长,他们都有着诗意的名字:花肥肥、黑包包、黄 、蓝条条、麻条条、云朵朵;他们都是流浪猫,先后被马未都先生捡来,并一步步成长为文化喵;他们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温婉,有的刚烈,有的高贵,有的传奇;他们上过电视、拍过封面,并且以“八旗猫”的形象,担负起弘扬民族文化之大任这些观复猫们在博物馆中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奇闻趣事?给观复博物馆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又从中教会我们什么?《观复猫(博物馆的猫馆长)》,听马未都细数猫的前世今生、猫的历史、猫的情感,讲述各具特色的
本丛书所面对的读者是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文教工作者以及作为非专业的干部、学生,可以作为他们的业余读物,也可以作为某些大专院校有关系科的教材或参考书。 它要求能够准确地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要求突出重点的事件、人物和作品,希望反映当前的学科发展水准,体现*的研究成果。 它希望在文字上写得通俗晓畅,力求生动,特别是对于作品要有较好的艺术分析和准确的评价。既要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学术性,又要讲求可读性。 它为增强读者的兴趣,每本书按照历史的顺序提供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图像资料150幅左右,做到图文并茂。 显然这是一套普及性的入门的书,但也很注重学术性。对每一个艺术种类的历史在稳妥的历史分期叙述中,不但要把人文背景、艺术思潮、流派的演变交代清楚,而且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给予重
《中国美术史》,严谨完密,多有创见。全书依编年体例,自上古以至清季论述中国美术发展概况,系统有序,有条不紊,洵为一时扛鼎之作。 大村氏《中国美术史》原书由日本审美书院(1910年)出版,由福建陈彬龢迻译成中文,并由商务印书馆于民国十九年(1930)出版印行。 此次出版,即以民国十九年(1930)商务印书馆本为底本,以简体横排形式重新整理,标点一按现行规范处理。一些明显的讹误做了审慎的校正,未免繁琐,不一一出校。本书因系民国翻译著作,人名、地名、纪年及语言表述或有不同于今日,为尊重著作原貌计,均不作改动。惟愿本书的出版,对读者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