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5000年》(经典版)以中国各历史朝代为纵向轴,以同一时期不同艺术门类为横向轴,以中国古代艺术史中400余件最具代表性的国宝级文物为焦点,较为全面地呈现中国古代艺术不同门类的发展与演变,将艺术史中的起承转合融入具体作品之中,用心讲述每件艺术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故事。通过精选的中国历代经典艺术品,给读者带来一场有关中国5000年艺术的视觉盛宴,青铜器、陶瓷器、漆器、金银器、丝织品、雕塑、绘画、书法、石窟、古建交换登场,精美的艺术作品展示和精炼的作品特点介绍,让内容更加全面和富有故事性,让读者能够快速领略中国古典艺术之美。 1. 著名专家学者历时5 年编撰修订,精选400余件国宝级文物,涉及绘画、书法、雕塑、陶器、玉器、瓷器、漆器、家具、金银器、织物、建筑、园林、石窟等艺术全门类,讲述中国5000
《装置艺术在中国》全书分五章,、二章探讨了装置的美学定位、装置的修辞语言、装置的起源和在西方的发展过程;第三章追溯和记录了中国装置艺术发展的过程和现状;第四章探讨了装置艺术在现阶段面临的一些相关问题;第五章是中国台湾、香港装置艺术发展的简略描述。后附装置艺术大事记是首次详细地将中国装置艺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16年重要事件以编年方式加以记录整理。 该书为作者自2015年开始写作的文化部课题,历经4年完成。作者曾出版《装置艺术》一书(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本书是在《装置艺术》基础上,增加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国内目前关于中国装置艺术研究完整的一部著作。
本书作者为油画家、敦煌壁画临摹技艺传承人高山。这是一本大8开的图文画册,书中收录了80余幅高山敦煌壁画的临摹作品及壁画再创作作品。敦煌壁画是不可触碰和再生的人类珍贵艺术,而将其复制并整理临摹更非易事。经现状临摹、复原临摹、整理临摹到后再创作临摹,他重新对人物造型、色彩问题、颜料材质的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大胆的改进。可以说本书是一本具有学习、临摹、欣赏价值的石窟类壁画好书。
从史前到清,中国女性为谁化妆,如何化妆? 《中国妆容之美》以古画、雕塑、壁画为入口,以诗文典籍为辅助,展示中国古代妆容细节,探讨历代女性地位与东方审美,同时以29组真实妆容复原图,再现中国历代女性妆容之美。 该书从夏商周的文身起笔,历数素妆风行的周代、彩妆肇始的秦代、审美成型的两汉、自在灵动的南北朝、盛世华丽的唐朝、回归素朴的宋朝、少数民族风情的辽元、端庄的明、花样的清,不仅在细节处点明历代女性妆容的要点,也从侧面呈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思潮的变迁。 本书不仅是一部详尽的妆容史,更是一部独到的中国妆容图谱。两位作者发起中国古代妆容复原项目,邀请造型、化妆、摄影专家和模特,共同完成了了中国历代女性妆容复原。本书史前至魏晋、辽元、清部分由李芽撰写,唐、宋、明部分由陈诗宇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博物馆》是 伟大的博物馆 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主要介绍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博物馆的历史及主要馆藏。作为丰富多样艺术品的守护者,巴黎蓬皮杜中心从它于1977年1月31日对外开放起,就已成为全球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社交和庆祝功能的当代展馆。在岁月的流逝中,它和卢浮宫一并成为法国值得一看的地方。卢浮宫代表了理想中的法国文化教育中心,而蓬皮杜中心则展现了法国现当代的一面。蓬皮杜艺术中心被视为当代博物馆中的先锋角色,它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泰特美术馆并称为世界三大现代艺术博物馆。
从远古到21世纪,《中国艺术史(全新修订版)》以时间为线索,厘清中国艺术发展脉络,以通晓流畅的语言剖析器物、绘画、书法、建筑等门类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特点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与此同时,苏立文不仅将艺术作品放置于广阔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中讨论,而且强调艺术自主性,倡导回归艺术自身来理解艺术史的演变。
本书有如穿越历史长廊,对中国之美所做的一场鸟瞰式的巡礼。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感受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与“浪漫洪流”……在短短十几万字里,李泽厚娓娓道来,梳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深刻。本书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勾画出中国历史与文艺的整体轮廓,堪称一部极简中华文明史。
《202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由中国文联组织编写,注重报告的学术性,坚持专业性与系统性,体现原创性与时代性,凝聚了中国文联所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和有关研究机构、艺术团体和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的心血。报告由表及里、逐层解剖,注重思考和评析,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敏锐把握 2023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的脉搏。报告延续去年框架体例,立足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形势,全面展示了中国艺术发展总况和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文艺评论、网络文艺、文艺志愿服务一年来的发展成就,重点论述疫情下的艺术发展态势以及由此带来的艺术与科技、艺术与互联网等当下文艺热点现象,深入剖析存在问题,研判中国艺术发展趋势,较好地呈现了2023年度中国文艺发展的全貌。报告已经连续推出11年,已经成为展
全书分9章,选取卷轴画、书法、壁画、雕塑、金银器、家具、陶瓷等不同门类、不同地域*代表性的作品,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中国古代艺术史背后的好故事以及中国古代不同社会阶层的多样面貌与习惯。
《我在荣宝斋40年》记述了作者在荣宝斋度过的四十年职业生涯,以及其间所见所闻的名人轶事,从中可以看到20世纪下半叶荣宝斋走过的历程,以及各界名家在荣宝斋挥毫泼墨的故事。本书不仅是作者对自己生平的全面回顾,也是荣宝斋发展经历和20世纪后半期中国书画名家的珍贵记录。
敦煌壁画是不可触碰和再生的人类珍贵艺术,而将其复制并整理临摹更非易事。本书作者谢成水先生从事敦煌壁画创作四十余载。经现状临摹、复原临摹、整理临摹到后再创作临摹。 面对石窟壁画中脱落、变色、技艺缺陷等遗憾,他重新对人物造型、色彩问题、颜料材质的创新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让沉睡千年的壁画呈现于世,并带给观者全新的精神盛宴。本书 含临摹作品100余幅,从北魏北凉早期粗旷的飞天,到隋唐丰满而又端严的佛菩萨造像,栩栩如生。微观到巧妙的点睛之笔,宏观到气势磅礴、色彩绚丽的大型经变画,其中无不体 现出作者在形、色、线、质这四个壁画创作基本要素方面严谨而高妙的造诣。本书采用大开本,精选力作,适宜大众读者欣赏、临摹。
2015 年第 05 期 总第五期 主要内容包括纪念吴茀之、专题.艺丛论坛、学术研究、新书介绍、春季雅集、社史钩沉、艺丛信息。
主要内容包括岭南名家文萃、岭南印学研究、佳作欣赏、文房雅玩、社史钩沉、艺丛论谈、艺丛信息、篆刻群英会。
从远古到21世纪,《中国艺术史(全新修订版)》以时间为线索,厘清中国艺术发展脉络,以通晓流畅的语言剖析器物、绘画、书法、建筑等门类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特点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与此同时,苏立文不仅将艺术作品放置于广阔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中讨论,而且强调艺术自主性,倡导回归艺术自身来理解艺术史的演变。
“艺术生态”和“艺术生态学”,是姜澄清先生提出的一个观念。所谓艺术生态,是指影响艺术生存的动态的“外部环境”,所谓艺术生态学,就是考察并研究艺术的“生态环境”,研究“艺术生态”的正、负两面的“环境”要素,研究艺术对当代人类生存的价值。该书对此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