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批评》将传统艺术批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有别于以往对各门类艺术理论进行单独研究的思路。以魏晋南北朝艺术批评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魏晋南北朝艺术批评的实践基础、思想准备和产生契机;系统论述了音乐批评、绘画批评和书法批评的发展过程,从“批评”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艺术批评文本,指出它们所使用的批评标准、批评概念、批评方式和批评手段;同时,在各门类艺术批评之间以及文学批评与艺术批评之间展开比较,并对魏晋南北朝艺术批评的价值和意义给予总体上的评价。虽属断代研究,但对于全面展开中国艺术批评史宏观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华夏各族人民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在这悠远的文化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齐鲁文化,在锦绣中华的历史长卷里,始终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山东,因春秋战国时期,是齐国和鲁国的所在地,故有“齐鲁”之称谓。齐鲁大地承受着黄河的哺育,海洋的熏陶,这里有山青水美的地理环境,有勤劳朴实的人民,有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齐鲁之地的艺术更是令人回味无穷。如果借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可以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艺术家”,我们可以将齐鲁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作为一架桥梁,去了解齐鲁之地的艺术与艺术家们。
《中国人要知道的中国事儿(艺术卷)》这是别开生面的文化读本,犹如一张清晰的历史全景画卷,波澜壮阔,精彩不断。它告诉你,中国人要知道哪些中国事儿。
《中国人要知道的中国事儿之艺术卷》精心选取了几百个在中国历史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汇编成册。每个故事单独成篇,既有历史事件的精彩描述,又有对历史人物的恰当表现,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语言生动,版式活泼。书中对生僻字词做了注释,并且有丰富的配图,是青少年学习华夏历史、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推荐读物。
本书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的艺术哲学问题。艺术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的艺术思想体现了古人的哲学背景。在中国古人的诗性思维中,万事万物都体现了生命精神;他们从天人关系出发来看待艺术,将艺术中的生命精神视为对自然和主体的生命精神的体悟和传达,是一种生命有机体。艺术作品的结构被视为一个言、象、神、道相统一的生命整体。中国古人将艺术境界的追求看成是人生境界追求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艺术看成主体成就人生的重要途径,主张通过虚静来超越现实的功利心态,与自然为一,其中对万物的感悟是基于感性又不滞于感性的独特体悟,并通过艺术创作而实现心灵的自由。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有着生生不息的气化流行于其间,具有自身的节奏和韵律,体现了和谐原则,并通过特定的时空意识加以表现。
本套丛书主要以视觉艺术为切入点,阐释不同画家不同绘画作品的地域特色。首批书目包括《燕赵艺术地理》、《巴蜀艺术地理》、《楚艺术地理》、《齐鲁艺术地理》、《内蒙古艺术地理》及《台湾艺术地理》。《中国艺术地理》丛书属于文献性批评专著,与美术批评史较为类似。对于古、近代艺术地理及艺术家,我们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和线索,不作详细的考证,而对于现、当代艺术地理和艺术家,我们则作为重点加以详尽的评论,因为批评家的职责重在发现、推介艺术家,而不是艺术史的记录员,批评家的目的是捕捉前卫思潮流,进而构建艺术流派,他们永远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当艺术界的先锋与前卫。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文明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从雄伟的长城、壮观宏伟的紫禁城,到气势恢宏的兵马俑、高大魁伟的石窟造像;从秀美慧中的园林、美轮美奂的“景泰蓝”,到意境超然的书画、传承年智慧的礼乐古音……每一种意境,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合一的生命史观。第一处精彩,无不是一派永恒的大器空间。 新世纪下开放的中国,正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续写着灿烂辉煌的文明,采集并交融出新的灵感体悟。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其文明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从雄伟的长城、壮观宏伟的紫禁城,到气势恢宏的兵马俑、高大魁伟的石窟造像;从秀美慧中的园林、美轮美奂的“景泰蓝”,到意境超然的书画、传承年智慧的礼乐古音……每一种意境,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合一的生命史观。第一处精彩,无不是一派永恒的大器空间。 新世纪下开放的中国,正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续写着灿烂辉煌的文明,采集并交融出新的灵感体悟。
中国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宏博华赡,既有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艺术形式相同而风格迥异的部类(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又有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没有的独特艺术形式(如书法、篆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为了让广大读者朋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能在短的时间里了解和欣赏中国艺术这一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我们选择了“快读”这一形式,精选出*代表性的中国艺术名作百余件,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对它们进行较扼要的介绍。 艺术的包容量是非常巨大的,限于篇幅,我们不可能照顾每一种艺术门类,在这里,我们只选了雕塑、书法和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