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批评作为一种渊源久远、举世瞩目的东方文化现象和艺术批评形态,究竟有无深度模式和潜体系存在?如果有,这种深度模式和潜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有哪些优点和局限?《中国艺术批评模式初探》分三编,上编从合天人通道艺的文艺本体观、重体验倡悟觉的思维倾向论、"人化"批评与"泛宇宙生命化"批评入手讨论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深度模式与潜体系的存在及其特征;中编细致分析其中的重要美学范畴 自然 和 圆照 意境 品 ;下编进一步引申思考方法论问题,包括从范畴研究到体系研究、现代诠释与微观考辨、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转化、交叉与融通等。
本书主要介绍了作者收藏并开展研究的诞生于新中国1949-1955年间的期刊创刊号(也包含一小部分民国末期创办的期刊)。作者将这些期刊的办刊经历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对期刊在其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创刊号、试刊号、改刊号、停刊号、复刊号等一一道来,可谓是新中国期刊史的一份难得的准确而生动的简明史。本书图文并茂,史料性较强。
触摸敦煌艺术之美,一本值得珍藏的国民日历。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在中华文化历史的长卷上书写着灿烂的篇章。千年艺术珍宝,专家团队数十载潜心修复临摹,精选绝美壁画与彩塑作品,打造365日不间断的沉浸式艺术大展。 既有飞天、九色鹿、妙音鸟等构成的奇幻世界,也有乐舞、饮宴、耕种、杂耍等人间百态,还有玄奘取经、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以及虎纹、团龙纹、莲花纹、忍冬纹等华美的藻井图案……从吹奏弹唱与轻歌曼舞的盛景中窥见盛世恢弘,从繁复各异的装饰纹样中看见古老技艺巧夺天工,从腾飞俯冲、婀娜多姿的飞天中感受自由烂漫。作品配有文字解读,从历史背景、艺术特色、鉴赏方法等维度切入,感受审美与知识的双重盛宴。 随着每日翻阅使用,定会收获诸多不曾发现的细节。飞天乐舞、长河落日、饮马灌驼、勾栏百戏,都会在某天静
本书为研究20世纪美术史学史的一本学术专著。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百年,也是中国美术史学由传统走向现代,进而逐渐走向丰富和多元的百年。百年中中国美术史学究竟在史观、史料和叙述模式方面相继发生哪些重要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认识和评价百年中国美术史学各家各派的治学成绩及路向?这些都是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史必须回答的问题。 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或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或随时风转移,或囿于家派观念,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评价一直摇摆不定,难以达成共识。本书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以学术与社会互动的视角,将史学观念的变革与美术史写作实践结合,从美术史学学术史、史学体制及知识形态的发展变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考察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的进程与实绩。
禅是一种心灵之道,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审美感受;禅是一杯茶,一首诗,一幅画,一本书…… 禅是一种当下的美妙存在。 《心哉美矣》为您解读中国艺术里的道悟禅韵!会让你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安详平静与幸福。 读禅,解读诗与禅,林泉禅心,空山潭影;看禅,欣赏画与禅,疏林雪霁,画里痴僧;品禅,品味茶与禅,千古茶香,茶禅一味;听禅,聆听音乐与禅,空谷幽音,琴箫空落;舞禅,书法与禅同舞,翰墨真如,禅书妙契;悟禅,镜花水月,明镜自清净,处处莲花开!
本书为高等院校艺术基础理论教材,是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组织编写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重要选题之一。它吸收了现当代美学和文艺研究的部分新成果,结合各艺术现象和艺术问题,针对艺术院校学生当前的文艺思想实际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探讨。本书的编写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噗和方法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坚持内容的科学性和体系的完整性。
《艺海捉象(中国艺术丛论)》(作者葛路、克地)为北大著名教授葛路与克地研究中国艺术的专著。内容涉及园林、绘画、雕塑、石窟等多个门类;不仅分析了它们与儒家文化、文人的世界观等之间的关系,还就创作理论等话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另外,书稿还包括了作者对齐白石等名家的艺术作品的点评分析之作,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论集。
艺术区现象,尤其自美国的 苏荷( SOHO ) 艺术区开始,其发生、发展及其变迁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个以画家聚集形成的画家村开始,几经发展逐渐在诸如北京、上海、重庆、云南等大城市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艺术区,其中尤以北京的 798 艺术区为典型。由此,为了深入了解和剖析艺术区现象及其群落生态,本书以独特的人类学视角,借助社会学及其艺术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了 解剖麻雀 式的研究,从而为我们呈现了该艺术区及其群落生态的发生、发展及其变迁。 本书通过全面扎实的田野工作和客观详实的数据分析,认为 798 艺术区的发生和发展,是不同层次力量、不同利益方不断博弈的结果,是市场语境下的不断解构和建构过程。同时,其变迁和所遇困境又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时期当代艺术及其艺术群落的
“天雨流芳”,此四字原是汉语,意为天降润雨,滋生万物,但如以纳西语发音,其意思却是“去看书吧”。本书集结了李霖灿先生多年涵泳艺术天地的系列文章,他以四十年老博物馆员的体验从中国文化中汲取智能,以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方式,讨论了中国艺术史研究中主要的几个门类,包括绘画、书法、陶瓷、雕塑以及云南么些族的生死观。借由“体物言志”的方式,向读者揭示生活与处世的态度,在书中,作者不仅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如何欣赏一件艺术品,并且随时提醒大家:生活之中无处不蕴藏着艺术之关。
`
本书从中国文化的特性去讲解中国艺术的特性,从中围艺术的展开去体悟中国文化的精神。本书既从中国艺术的历史演变中呈出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远古嬗变,秦汉气魄,六朝风韵,唐代气象,宋人心态,元明清趣味,又从艺术的历史展开中,对各门艺术的中国特色进行了深入的介绍:服饰、彩陶、青铜、建筑、雕塑、绘画、建筑、舞乐、书法、诗文、小说、戏曲。还对各门艺术的特色进行了美学与文化的分析:彩陶、青铜的文化意蕴为何,诗、词、曲美学特色何在,骈文、古文、小品文艺术形式怎样,书法与文化怎样关联,绘画为什么要这样发展,小说包含了什么样的矛盾内容,戏曲之美在于何处……
艺术网络营销,作为大势所趋之下产生的一门新兴的实用学科,其课题的研究不能离开地域的特性,也无法躲开全球化的浪潮。义丰博士所著的《艺术网络营销(点击中国艺术市场)》就是以艺术市场为核心,反思西方营销管理的理论,再进一步结合当下网络经济的特性,辅之以国内外案例与行业报道,希望系统地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性的网络营销概念与可以有效运用的营销规划流程。
陆霄虹编著的《艺术品市场分析与特征价格》内容介绍:在市场上,所有的商品价格都是可变动的。就像拿破仑时期的锡非常珍贵,所以拿破仑用锡器吃饭,他的将军们用银器吃饭,但是现在锡的价格比银要便宜很多。也许只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就是极力追求那些稀世珍宝的心,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之一。也正是这个原因,艺术市场才能蓬勃发展起来。收藏家和投资者怀揣着不同的目的,穿梭其中,寻找艺术品价格变动的线索。这也是我试图在这本书里想要找到的东西。但是我必须承认,影响艺术品价格的*因素如此之多,要准确地预测价格变动是不可能的。在那些可量化的因素之外,还有永远无法捉摸的社会流行趋势、宏观经济环境和每个人的独特品位等等。
本编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背景上,探讨艺术生命精神形成的内在机制。选择了生命结构、生命时间、生命基础和生命符号四个问题,逐一剖析中国文化和哲学影响艺术生命精神的内在逻辑点。 从总体倾向上说,中国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以生命为宇宙间的真实。我们说生命,有不同的指谓,有生物学上的生命,有医学上的生命,也有哲学层面的生命。从哲学的层面看,生命是一种精神(此精神,不是言其观念,而是就本体和真实而言)。中国哲学认为,这个世界是“活”的,无论是你看起来“活”的东西,还是看起来不“活”的东西,都有一种“活”的精神在。天地以“生”为精神。因为“活”,世界即联系。不“活”,世界即枯竭,生命即断流。中国人以生命概括天地的本性,天地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有生命,都具有生命形态,而且具有活力。生命是一
《中国艺术研究院年报(2012)》内容简介:《中国艺术研究院年报(2012)》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可以让读者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升自我的知识水平。《中国艺术研究院年报(2012)》总体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在2010年度的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党政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和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