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意大利考古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始于1956年延续至今的考古工作的结晶。这项持续数十年的科学工作对象是犍陀罗考古领域中首次基于可靠的地层发掘遗址。斯瓦特地区是犍陀罗艺术起源的重要地域,多为学者对此有深入研究。此次中文译本,旨在为国内犍陀罗考古与艺术的研究增添一新的成果。 译文在忠于原文的同时,尽可能使用中国国内学者普遍接受的术语词汇,同时力求信达雅的表达。文后还保留了考古队的英文论著书目和本书的参考书目,以便读者对外文资料进行查引和研究。另外,本书还选用了大量精美图片,以求图文并茂。
2008年的金融危机,激起了关于危机根源和如何走出危机的广泛讨论,而本书即是从全球视角理解这场危机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它不仅纠正了当前流行的一些错误概念,而且有力地证明了,这场危机的真正根源其实是长期严重的世界贸易失衡,而导致这种失衡的,则是某些国家所采取的扭曲储蓄和消费结构的错误政策。本书不仅系统考察了这些不稳定政策背后的原因,并且预言世界经济将会陷入长期严重的混乱——中国将经历“失去的十年”,欧元区将解体,而美元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的再平衡过程将是十分漫长的,而实现再平衡的前提是,某些国家必须改变此前长期施行的错误的政策,比如中国必须改变其通过人为压低资金成本来维持不可持续的投资驱动型增长;而德国则不能再以牺牲邻国为代价来满足自身的发展,否则欧元将无法走出危
2008年的金融危机,激起了关于危机根源和如何走出危机的广泛讨论,而本书即是从全球视角理解这场危机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它不仅纠正了当前流行的一些错误概念,而且有力地证明了,这场危机的真正根源其实是长期严重的世界贸易失衡,而导致这种失衡的,则是某些国家所采取的扭曲储蓄和消费结构的错误政策。本书不仅系统考察了这些不稳定政策背后的原因,并且预言世界经济将会陷入长期严重的混乱——中国将经历“失去的十年”,欧元区将解体,而美元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的再平衡过程将是十分漫长的,而实现再平衡的前提是,某些国家必须改变此前长期施行的错误的政策,比如中国必须改变其通过人为压低资金成本来维持不可持续的投资驱动型增长;而德国则不能再以牺牲邻国为代价来满足自身的发展,否则欧元将无法走出危
《海外中国研究文库: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是叶文心上海史研究的部著作,以民国大学为研究对象,其中上海的大学占据了约一半篇幅。作者分析了圣约翰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公学等上海各大学不同的办学风格、校园文化、及其与上海经济和国内政治的关系,叙述了民国大学生在日益化的政治环境中无所适从、渐入颓唐的过程。在此一探索中,叶文心不仅重视全球化因素,而且始终关注传统因素与地方特色。她认为如果历史研究失去了具体性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她总把现代性与中国性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考察,从历史深处发掘中国的特质。
2008年的金融危机,激起了关于危机根源和如何走出危机的广泛讨论,而本书即是从全球视角理解这场危机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它不仅纠正了当前流行的一些错误概念,而且有力地证明了,这场危机的真正根源其实是长期严重的世界贸易失衡,而导致这种失衡的,则是某些国家所采取的扭曲储蓄和消费结构的错误政策。本书不仅系统考察了这些不稳定政策背后的原因,并且预言世界经济将会陷入长期严重的混乱——中国将经历“失去的十年”,欧元区将解体,而美元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的再平衡过程将是十分漫长的,而实现再平衡的前提是,某些国家必须改变此前长期施行的错误的政策,比如中国必须改变其通过人为压低资金成本来维持不可持续的投资驱动型增长;而德国则不能再以牺牲邻国为代价来满足自身的发展,否则欧元将无法走出危
《英国历史经济学:1870-1926经济史学科的兴起与新重商主义》是部全面论述英国历史经济学家的著作。1870-1926年,针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政策建议及其在英国学术界的主导地位,一些学者从历史角度提BM了批评。他们质疑正统经济学的演绎法和机械假设,提倡用基于历史的归纳法研究经济问题,这些努力为经济史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在英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作者在书中探讨了这种新方法对英国改治的影响作用,从英国历史经济学兴起和成长于社会、经济、故治和思想大论战并影响其发展的角度,考察了历史经济学家为批评自由放任理念所提供的思想框架。
《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基于事实的分析、充满艺术特性的理论与模型、极富洞见的一手和国际政策经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全书源于四位作者长达十年时间整理的研究生教学讲义,并用一致性的框架加以整合,写作过程没有任何的党派倾向,书中案例来自不同国家的经验,有助于读者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和局限。作者关注经济政策的三个维度:实证维度(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当代经济?)、规范维度(政策制定者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评判?)和政治经济约束(什么阻碍了经济政策的实施?)。通过上述方式,作者试图弥补经济政策领域的理论与现实相互脱节的现状。
『宁玛的红辉』向读者介绍的是一所藏密“宁玛派”的佛学院──色达啦 荣五明佛学院,这也是当今大的一所佛学院,它位于川西北甘孜藏族自治 州远离人群的高原群山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有缘弟子多达数千。 海拔四千米的青藏高原……极为简陋的小木屋……苦行僧式的清苦生活…… 究竟是什么吸引了那么多当代人弃现代物质享受于不顾而跑到原始的山坳里去 苦苦修行?这一事实本身就很值得引起当代有识之士的思考。 这本书的作者陈晓东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是一位上海作家,亦是一位佛门皈 依弟子(他的皈依师乃四川高僧济尘法师,今已九十七
图像学在1984年通过《美术译丛》引入中国,当时范景中先生约请几位学者翻译了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的几篇论文,后来在1990年出版的《象征的图像》里,又系统介绍了图像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这引起了一些学者,特别是敦煌研究者的浓厚兴趣。 图像学在西方早已成为美术史的基础学科,也为人文学赢得了极大的光荣,即使是当今视觉文化潮流中的干将,也情愿打出新图像学的旗号,而不敢断然否决它。因此,图像学一直处在争论和改变当中。而它对中国美术史有何意义,则尤为我们所期待。现在上海师范美术学院打算以图像学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并以图像学的早期杰出学者马勒为介绍起点,这无疑是有益于学术界
『宁玛的红辉』向读者介绍的是一所藏密“宁玛派”的佛学院──色达啦 荣五明佛学院,这也是当今大的一所佛学院,它位于川西北甘孜藏族自治 州远离人群的高原群山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有缘弟子多达数千。 海拔四千米的青藏高原……极为简陋的小木屋……苦行僧式的清苦生活…… 究竟是什么吸引了那么多当代人弃现代物质享受于不顾而跑到原始的山坳里去 苦苦修行?这一事实本身就很值得引起当代有识之士的思考。 这本书的作者陈晓东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是一位上海作家,亦是一位佛门皈 依弟子(他的皈依师乃四川高僧济尘法师,今已九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