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群星闪耀的时代,在以文立国的政治环境中,书画艺术空前繁荣,朝野内外崇文尚艺之风盛行。宋代的绘画发展十分全面,人物、山水、花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极大发展,绘画的形式也是种类繁多,其中小品画以存世量多、题材广泛,成为欣赏和研究宋代绘画的重要对象。本书从真伪优劣、作者生平、绘画技法、文化特色等多方面对宋代小品画加以解读,侧重画法与画理研究的结合。 宋画色彩典雅幽暗,层次极为丰富,需印刷精良方见其真。本书将临摹学习与画作品鉴合为一体,不同于普通画册明艳失真的色彩,专家反复的校色使得印刷颜色在*程度上反映了古画的原貌。书脊设计上采用的 裸背包布 装帧方式,让书的每一页都可以完全平摊展开,为读者的观看与临摹提供了便利。高清图版纤毫毕现如近观原作,为读者献上一场精妙绝
《中华竹韵》共有五部分组成。《中华竹韵》主要内容包括序竹之韵、有物日竹、竹谱、爱竹者、艺术、竹屋等。
两宋花鸟画创作,参与者众,精品迭现。在创作群体中,宫廷画院画家与文官名士是其主流,此外皇族外戚、民间艺人、方外僧道、江湖隐士均有参与其中者。流传、著录及文献记载的作品数量多以万计。本书仅收录大量知名画家及文人、佚名作者、民间艺人的作品,真是蔚为大观,无以计数。在这些作品中,不乏精品力作。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知名画家的代表作都是一份经典,同时还因为两宋画院画家的特殊“身份”,他们留存下来的精品常常名不见经传,但其艺术水准之高、数量之大,也是支撑宋代花鸟画辉煌的重要因素。
《名师讲义:郭味蕖讲花鸟画》为花鸟画家郭味蕖先生关于明清花鸟画发展脉络的一个讲稿,郭味蕖先生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四位画家为例,向读者讲述了明清花鸟画的特点。该时期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发展的一个高峰,《名师讲义:郭味蕖讲花鸟画》从技法、题材、设色等角度,较全面地分析了明清花鸟画的各个流派,十分珍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郭怡孮的作品融深厚的传统功力学养和现代审美情趣为一体,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都有新探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花鸟画理论上画家见解独特,相继提出“大花鸟精神”、“你的野草是我的花园”、“重彩写意”、“技法重组”等主张。
中国花鸟画大师:王雪涛画集,ISBN:9787102027456,作者:王雪涛绘
《中国画临习速成(菊花写生技法)》由刘兴建所著,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其技法多样,曾以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
巴特·路伦的这本书展示了鸟类丰富的多样性和当代一些杰出的鸟类画家的作品。同时,还向那些想继续进行鸟类绘画创作的人们传援了一些重要的技术和手段,这些年来,由于受益于前辈画家而又掌握了以前画家所未能使用的创作工具,鸟类绘画作品的质量有所提高。本书开篇介绍了实地写生的重要性,这一点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也是许多大理所强调的,无论是通过速写、绘画、摄影或仅仅是观察鸟类,实地写生都提供了绘画创作所需要的,画家所注重的直接的灵感,知识和经验。
笔墨,是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上的术语,亦可作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单从技法方面来说,“笔”是指勾勒、皴点等笔法,“墨”是指破、积、烘、染等墨法。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一书中曾说道:“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笔墨必须有机结合,相互映发,才能完美地表现物象,表达意境,使画作神形兼备、气韵生动。“离墨则无笔,离笔则无墨”,两者相依,不可分开。要使画面线条富有变化,必先讲究用笔,运笔时作者要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毛笔特有的笔锋给画家提供用武的“利器”,正、侧、顺、逆、轻、重、虚、实全仗笔尖锋芒来尽显“筋、肉、骨、气”四势。而墨则被认为具有“五色”。用浓、淡、干、湿之墨,使烘、染、破、积诸法在一方纸上尽显劲健、柔婉、飞纵、凝重之神韵。笔墨之间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统一的
中国画历史悠久,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其间涌现出的作品和理论著述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世纪,全方位地吸纳与传承中国画的精髓,构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已成为美术工作者的一种责任。包括中国画在内的美术教育将在丰富文化修养、培养高尚审美情操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编写一套涵盖山水、花鸟、人物诸学科的教学丛书,适应21世纪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成为必然。本套丛书的著者多为高校中国画教学的一线教师,这使得著述在关注技法传授的同时更凸显学术精神。在中西文化交融互渗的大背景下,密切结合当前美术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成果进行编写,既符合中国画基础教学规范性,又适应当代创作规律。其体例新颖,表述流畅,既融汇了绘画知识的可读性和绘画技法的可操作性,保证了美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