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乃珖先生是一位全能的画家,他入画题材十分广泛,大大突破了前人的局限。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虫鱼、畜兽、蔬果时鲜、青铜器皿……无一不能,无一不精。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双钩白描、工笔重彩花鸟画和泼墨泼彩山水画。他能工擅写,工写并用。工笔以意笔出之,益见其工。写意以工笔临之,笔不席子妄下。意到神随,神随境出,笔不到而意到。间用泼墨泼彩,似无法而矩度森严,混沌中显出层资,透出意象,虽无线而线骨立。敷彩轻重得宜,生气宛然,色彩呈多样变态,皆以情意为尚,神妙莫测,气韵天然。他所以能够如此,都因他深入生活,观察形象的细致入微,掌握它的客观规律,成竹在胸,方能驱谴自如,得其天机。他下笔若有神助,出人意度,又恰 到好处,令人叫绝。看他作画,实在是难得的精神享受,我不能具体介绍他的某一幅作品,
本书集合了莫晓松、方政和、雷苗、李金国、高茜、叶竼、郑雅风,这七位年轻画家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他们是活跃在当代画坛前沿的艺术家,他们在工笔画追求中别具个性也深有共性,饱含了时代精神和自身高雅的审美情趣。书中除了有这七位画家的花鸟画作品展示,还设置有工笔画技法剖析,糅合了理论和实践。本书将画家的心血和编者的才智融合在一起,版式设计舒朗明快而雅致,图文并茂,用*完整和*鲜活的前沿信息,带给读者美的体验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借鉴。
本册图书主要内容为吴昌硕早中年时期的花卉类无记年款的作品精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富贵神仙图》《桂石》《仿孙克经菊石图》《山中九秋》等,作品丰富,笔墨老辣。
荷花的美丽、明净令人陶醉,百看不厌,我们很想把它的美画出来。若要画好荷花,只有通过研究前人的优良传统,学习他们的创作方法,汲取他们的笔墨技法,经常到荷塘不厌其烦地写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一次次地取得进步,掌握表现技巧,画出满意的作品来。这样,自己的生活非常充实,得到了愉悦,别人看了你的作品受到感染也会高兴。由于前人辛勤地摸索、苦练,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画荷经验,只因篇幅有限加之撰稿时间较紧,这里只能摘要地介绍我平时常用的一些技法,谈谈我画荷的体会和感悟,以此奉献给诸位作画的朋友,希望大家在画荷花的过程中得到收获和快乐。
偶然和业内朋友谈画梅,问日:“画家未曾见梅,何以画梅?”友日:“遵照师承的传统技法,画心中的梅花。”朋友的话有一定的道理,这可能是中国书画传承的一种特殊方式。但我觉得画家似乎更应该在师承的基础上去看看真的梅花,为梅花写生,方能成就一代梅花大师。 文人历来喜爱梅花,梅花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画家更爱画梅,究其原因,我认为在中国,文人似梅,梅似文人,文人的精神风骨和梅花的品格异曲同工。梅花有十大品格: 暗香浮动,清幽怡人,具含蓄品格; 花不朝天,倾斜俯生,具谦恭品格; 玉洁冰清,一尘不染,具高洁品格; 凌寒独开,俏不争春,具淡泊品格; 花先于叶,傲然挺立,具自信品格; 独步早春,雪中盛开,具勇敢品格; 雪压霜欺,凛然开放,具倔强品格; 千年不朽,铁骨铮
周春芽表示他十分喜欢植物和动物,因为他喜欢它们的纯洁,但我认为他实际上更加偏好较为人性化的主题。在这方面他的思想和中国传统一致。在古代文人的眼中,宏观世界是通过微观世界再现和放大的,而微观世界则是人的创造。桃花的图像象征着春天的开始,并可以延伸为象征爱情和性。桃花明亮的红色在画家笔下代表着性爱的本质。它带有完全的文化意味、将原始到甚至野蛮的性爱活力转化为非常高雅与复杂的外观。 周春芽作品中的整个人体都是红色,暗示出人体的每一部分可能引起性欲。但在他画的狗中,红色只集中在性器和喉部。画家也在半开桃花的花蕊中采用了这个颜色。 周春芽一直在寻求与大自然更加亲密和自发的关系,以便能够捕捉其为本质的形式和表现,为此他开始寻访名山。他去的座山是他家附近的道教胜地青城山。与中国其他名
本书是国家图书馆编草虫花卉谱。其中包括兰、竹、梅、菊各一册。
《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美花卉:如画四季》选择以花卉为主体的花鸟画作品近百幅,并解析其画面构成、风格、技法、意境、寓意等,带读者领略中国花卉艺术创作的独特魅力。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整体编排上以四季作为划分,选择以桃花、荷花、菊花、梅花这四种*有季节特色的花卉为着眼点,并尝试从中国古代皇室、贵族、文人等不同的视角来呈现中国古人诗情画意的四季生活。此外,还诠释了这些花卉在绘画、陶瓷、刺绣、雕塑等艺术创作中的形象与意蕴。期待读者在欣赏精美的中国绘画作品之余,更能去想象和体验中国文化独具的魅力,进而感知到独特的中国式古典审美与中国多元丰富的艺术形式。
陈鹏(天鹏),1962年生,山东省枣庄市人。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大写意花鸟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中国画研究院专业画家、徐悲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其作品曾参加“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展”,多次入选全国大型美展并获奖。作品多次被报纸、杂志发表并被中央电视台及各地电视台介绍。曾先后在国内及日本、加拿大、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地举办展览并讲学。多次到日本、印度、欧洲等地参观、考察。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中国画研究院、鲁迅文学院、“八一军委大楼”,京丰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等馆所收藏。 出版有《陈鹏画集》、《由心造境——陈鹏画集》、《水墨动物画技法》、《水墨延伸——2001年当代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大展》、《今日中国美术》、《中国水墨画当代名家——陈鹏》、《
进入新世纪,中国花鸟画面临着进一步提高创作水平和创造性发展的新局面。为了花鸟画艺术创作的推进与繁荣,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由郭怡孮教授为导师的花鸟画创作高研班。这是中央美术学院也是全国首次举办的花鸟花鸟画创作高研班,共招收学员二十五人。 一批有为的中青年花鸟画家,在导师的带领下,以理论、生活、技巧同步共进为准则,临摹、写生、创作紧密结合,从花鸟画的纵向历史演变和横向对比联系中把握花鸟画的变革规律,从新生活中得到启迪,更新艺术观念,探索新世纪花鸟画的发展方向,以求创作出有深度、有时代感的新作品。 写生有全部创作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基础训练之一,是提高造型能力,从生活中创造典型形象、构图意境的主要方法,也是郭先生多年来所探索的教学特色之一。经过一年的实践,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
中国的象形文字为这片黄士地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它的写意与抽象,也为使用它的人们注入了豁然大度而又细腻敏感的生活态度。这一点,在中国的绘画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中国的绘画与文字途虽殊而源则同,它比文字更加详实且直观地记录了中国社会各个时期人们对生活和对美的理解。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大都通过花鸟类的题材表现出来。历代的画家们把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悟寄意于花鸟之中,以它己独特的审美观点,用画笔将身边这些点点滴滴凝固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流传了下来。它们题材多变,风格多样,笔墨随意挥洒,不囿于客观形象的束缚,直抒胸意,处处流淌着诗性的美学。 这些传世的花鸟画作在表现画家个人情趣的同时,也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认知。在中国绘画史上,
“名画再现 ” 丛书共 13 册,分别按时代和中国画的表现内容进行分类成册。每册图书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别展示了中国历代不同时期山水画家、花鸟画家、人物画家的经典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可鉴可赏,可学可藏的大众精品图书。
中国画的教学有自己的方式和方法,虽然这些方式和方法在今天被认为是系统和科学的教学方法面前显得不系统、不科学,可是,却有其特色。在中国画的诸多教学方法中,临摹为其主要方法。学生除了临摹老师的画稿,还必不可少地要去临摹一些流传的画谱。为了培养学生,历代画家都刻意地绘制一些画谱或课徒画稿,或文或图,不断丰富和发展。当然,也有一些私传的枕中秘,表现出了一些技法的神秘性。这些中国绘画的技法图书,影响之大莫过于《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谱》的特色是既有宏观的系统性,又有局部的层次分析,作为初学的入门之阶,它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画画家。但是,因为印刷技术的问题,《芥子园画谱》难以反映出墨分五色的水墨效果,仅仅是一些指点迷津的基本骨架。时至现代,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印刷业的发达和出版
郭味蕖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国画艺术家、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和艺术鉴赏家,2008年是他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学者型画家,弘扬他的艺术与学术思想,在纪念郭味蕖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的策划下,举办了一系列学术展览和研讨活动。郭味蕖美术馆、北京古阳国际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发起举办了“纪念郭味蕖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全国花鸟画名家学术邀请展”。本书收录了这次会展上的佳作。
《当代中国建筑史家十书》意在把当代中国建筑史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以及学术成就突出者的著述结集出版并形成系列丛书传之后世。这十位建筑史家是潘谷西、傅熹年、王世仁、曹汛、王其亨、王贵祥、钟晓青、陈薇、常青、张十庆。作者潘谷西系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专家。《当代中国建筑史家十书(潘谷西中国建筑史论选集)(精)》是作者自选的论文集,为中国建筑史论方面的代表性著述,在学术界有影响。此书有两篇重要论文,《古典园林研究》《营造法式研究》。
雍和宫,藏语称“甘丹金恰林”,意为壮丽辉煌之兜率宫、人间之天上宫殿。 雍人宫位于紫禁城的东北方向,自18世纪清朝帝王行宫改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算起,已有250多年历史。 雍和宫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藏有10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各个朝代的佛像,及14世纪早期以来的唐喀、法物、法器、纺织品、民族生活用品、明清家具等大量文物,有的是清代帝王的宗教生活所用;有的是蒙古、西藏及内地高僧大德往来酬谢之馈赠;有的是皇帝给予寺院高僧的颁刚;还有许多是西藏上层人士、历代达赖、班禅进献给皇帝和本宫的贡品,礼品。它们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独具魅力的珍宝。 本书内容丰富,印刷精美,装帧精良,再现了西藏唐喀艺术的辉煌成果,可供欣赏、收藏。
张婷婷主编的《中国传世花鸟画(彩图版共4册)》精选了从唐代至清代的花鸟名作一百幅,采用大开本形式,将百幅花鸟精品清晰完整地呈现于读者眼前。在体例编排上,配合精美的图片,还设有『名画档案』、『大师生平』、『大家评赞』、『画史留痕』、『国宝传奇』、『名画品读』、『画中话』、『画外之音』以及『绘画小词典』九个栏目。其中,『大师生平』为作者的生平简介,及其绘画风格与代表作品;『国宝传奇』介绍了画作历经众多朝代、被辗转收藏的过程;『名画品读』则从画作的风格、技法及特点等方面,全方位地对作品进行赏析。读者还可以从『画外之音』等栏目中了解到与画作相关的历史背景。『画中话』一栏,提取画中景物,追溯其历史渊源,及与其相关的绘画历史。『绘画小典词』的增设则能让读者的阅读变得更加轻松,在欣赏画
中国书画的物质基础或者说物质的起源就是笔和墨的出现、绢帛和纸的出现,成为这一文化的独特载体。祖先发明的毛笔和墨,决定了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 写意 成为中国绘画自始至终无可替代的特征,与西方 写实 的审美格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先贤们一开始就对 写实 不感兴趣,以 玄 与 素 表现 众妙之门 为目的的思维方式,也就成为笔和墨发明的出发点。这种被西方人称为 中国刷子 (Chinese Brush)的工具,蘸着自然状态中无法找到的黑色颜料(墨)来进行绘画,自然不是以 写实 为初衷的。笔情墨趣也就成为中国绘画的目标,那种介于 似与真 的意象,通过物化而形成的精神化形态,影响力覆盖了整个东方文化,甚至引起了西方绘画的 写意化 变革(后印象主义)。于是,形与神、似与真、理与法、雅与俗、意与境、笔与墨、气与韵等美学命题,构成了中国绘画
《大匠之门》入选了多位画家在水墨花鸟、重彩花鸟、线描罗汉以及超象艺术、书法艺术等方面的作品,展示了他们各具特色的艺术风采。《大匠之门》以*的开本出版这些作品,印刷精美,便于专业和业余美术工作者及在校大学生临摹研习。 这本《赵占东全景花鸟精品》(作者贾德江)是其中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