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对中国山水画经典理论与创作问题的诸多思考。结合画家及观者的感知经验,从士人的审美思想脉络中阐发传统山水画中的 光影 气韵 卧游 师造化 和 远 等重要范畴,以此揭示山水画的视觉特点、空间表达与士人的精神性理想。并在具体作品案例的分析中,重新审视宋元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及其象征性等问题。本书还融入了作者真实的创作经历与实践体悟,在考察 临摹 与 写生 之内在关系的同时,探索当代山水画的创作路径,引发 山水精神 之时代反思。 林泉之思,皆在画忆。 本书旨在从经典理解与读画思考中唤起大众共鸣,从山水画的品读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此获得心灵的沉淀。
学习传统山水画须从临摹入手。初学者面对古画名作,往往无从下手。本书作者为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教育家,且具备数十年山水画教学经验,为初学者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临摹学习方法。 全书分三卷:*卷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法,第二卷为初级临摹,第三卷为高级临摹。*卷中,作者亲手绘制近百幅基础技法解析图。第二、三卷,精选六十余幅意境、笔墨俱佳的历代传世珍品画作,展示原图,划分临摹步骤,示范临摹画法,一步一图,以精致笔触配合精到讲解,使得本书极具可操作性。 独特的大开本设计能够完整展示名画的画面和笔触,配合精心设计的画面解析、局部放大等环节,更使得本书具有与众不同的实用性。 本书美轮美奂,还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范曾将画家分为正六品,负三品。正六品与官品位的排列次序,北辕适楚,数愈大者品位愈高:正一品者称画家,作品能赏心悦目,满足视觉之快感,而于心灵之启示则付关如;正二品者为名家,作品风格独特,面貌自具,代有百数;正三品者乃大家,作品突兀于群伦,天下从,代有十数;正四品者是大师;正六品者曰魔鬼,违至高至极之境。负三品,依次而下,数愈大则品愈低。 范曾现为南关大学历史、文学两院的博导、终身教授,对于年已六十有八的这位大学者、大书画家来说,正是笔墨神驰之岁,诗文鹏举之年。 八大山人的画当然有着以沈雄郁茂和深文隐蔚为底蕴的崇高修养,然而它并不费解和艰涩。
本书通过清晰明了的讲解、生动诙谐的语言,以树木作比喻,解读中国传统木建筑的主要构件及装饰,讲解了中国传统木建筑中有关基座、柱础、梁、柱、屋顶、栏杆、斗拱、牛腿、雀替、门窗、狮子与龙的建筑知识。小小一本书,带你走近匠心独运的中国古建筑,领略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巧与魅力,发现深藏在其中的生动的历史文化与智慧。? ??
历代关于山水画的论述和阐释,少有对存形于山水中的人物形象的注视和分析,人物似乎只是山水画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点景件。在本书作者看来,人物于山水画从来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有明以来,人物在山水画中的存形具有了越来越鲜明的符号特征和结构功能:画家借山水中的人物对自己和自己所属的社会族群进行暗示和表征,借山水中的雅集、茶事、送别、卜居等明代文人所心仪的生活方式和趣味来表明心迹、抒发情志;同时,人物存形作为一个潜在的诱因,影响到了画家图绘山水的笔墨选择、风格呈现甚至情绪转换。因为有了“人迹”,明代山水画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后人借以观照明代社会的图像文本,借助于人物,观者可以从明代山水画的某种带有程式化特征的笔墨趣味、结构方式后面,读出更多社会学、文化学的意涵。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范本-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創作於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圖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他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險在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經過修補後稱「剩山圖」;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乾隆年間,一幅仿製的富春山居圖被徵入宮,乾隆皇帝愛不釋手,並且在畫卷空白處題寫評語五十五處。1746年,富春山居圖真品進入清宮,得以倖免。前者稱「子明卷」是後人偽造;後者是「無用師卷」,這才是黃公望的真跡。但乾隆皇帝認定「子明卷」為真,並在假畫上加蓋玉璽,並和大臣在留白處賦
张仃,1917年出生于辽宁北镇,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主任、教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曾任中国美协常务副理事长、黄宾虹研究会会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等职。八十年代以来,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出版有《张仃水墨山水写生》、《张仃焦墨山水》、《张仃画集》、《张仃漫画》《张仃画谱》等,撰有《被迫谈艺录》、《张仃谈艺录》、《张仃山水》等。 1999年撰文《守住中国画的底线》,批评刘国松多年前提出的“革毛笔的命”,及吴冠中今年提出的“笔墨等于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画笔墨的大辩论。 张仃自五十年代初就倡导水墨写生,曾与李可染、罗铭联合举办水墨写生画展,影响甚大。后多以焦墨作山水,倚中传统笔法,吸取民间艺术养分,笔力遒强,构图豪放,画面空灵而又笔触,苍健却显腴润,内涵沉雄,风格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这是宋代山水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描述。君子渴望林泉之乐,在山水中,不仅求可行可望,更要追求可居可游之境界。清代王概《芥子园画传》中说:山水有人居则生情:山水中亭台楼阁、屋宇村舍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山些凶中的点景屋宇在很多时候,可以喻为一张画的画眼,可以透过屋宇观察整个世界。
以山水画画风衍变而论,尽管画家众多,画派林立,唐宋以来总的风格脱离不了南画、北画两大风格范畴,其中或有“北格南韵”与“南韵北格”,而审美差异仍见其倾向归属。南画更是元以来文人画思潮推波助澜的山水画风格的主流。作者结合历代典型性山水画家画学思想、笔墨特点,尽可能联系其代表性作品以图式辨析方式加以阐述,从中可以了解古来南画家在创造自然美得深邃意境和笔墨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书中侧重在以笔法分析的鉴赏方法,这也是中国画品评理论中不移的准则。
曾则的作品有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一咱隔世的宁静,观其画,往往会使你思绪进入一种梦一般的佳境,飘渺的白云,清澈的溪水,巍峨的群山,仿佛在向你叙述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但在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就需要画家有坚强的毅力,艰辛的付出。这正是曾则长期坚持到大自然中去体会和感悟,内在气质受到大自然的启迪而显示出来,当看到曾则那气象多变的山水画,我会觉得内心“自然”比自然的“自然”从艺术屋面上业说更重要,通过自然景观来观照自我心迹,叙述自己的故事,这种自然向心迹的转变是艺术家一生的课题,愿曾则能把握住时代的脉膊,把蜀在地大山大水化为他心中的大山大水,大胆探索,阔步迈进,更上一层楼。
画与真,既是梅洛-庞蒂自塞尚画作中挖掘出的深奥主题,亦是探索肉身本体论及艺术哲学的一条贯通线索。姜宇辉编著的《画与真:梅洛-庞蒂与中国山水画境》选取了一些关键的概念和问题作为入口。深入全面地揭示、领会这条关键线索。同样,在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意境中,现象学美学又得到了新的升华,获致了别样的韵味。思与画的互诠,终意在唤醒心灵对山水和大地的归依与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