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守谦教授从2007年开始主持中研院“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课题项目,在之后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撰写了六篇有关东亚山水画交流方面的论文,陆续发表在台湾大学艺术研究所的《美术史研究集刊》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术期刊上,本书即为这六篇专论的结集。由于国内向来对日、韩美术史较少深入了解,更不用说从整体上来考察它们的互动关系,因此石守谦教授在此方面的研究具有学术上的开拓意义。 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后逐渐为韩国、日本所接受,在拥有共同理念和传统的基础上,又延展出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比如“净土”、“桃花源”等理想之境,在将理念付诸笔端,加以形象描绘的过程中,都与各国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不断被再创作与辗转流传,生发出各种变种,塑造出既可相通但又面貌各异的文化意象,其间故事,颇值玩味。这
本卷是珠山八友山水画精品结集。收入了20世纪20-50年代大师何许人、汪野亭徐仲南、邓碧珊、田鹤仙、王琦、王大凡等的陶瓷山水画精品80余件,便于艺术院校师生及爱好者欣赏临摹。
本书共分17章,通过对青绿山水画的发展简史,青绿山水画的分类与特征,青绿山水画的用具与颜料,青绿山水画的构图与程序,青绿山水画的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论述,由浅入深地使读者从了解并把握青绿山水的常识和理论,过渡到具体物象的表现技法和作品临摹,*后进入到写生和创作阶段。本书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易懂。书中配有大量的作品图片,大部分为作者近年来创作的青绿山水画精品。其中 简史 部分精心选取了古代及近现代的山水画名家的经典作品,与表现技法相关的章节还引入了相当一部分作者的课徒稿,创作草图、步骤图和实景图片,书后更是配有高清的大幅范画数十幅,不仅全面而立体地展示了青绿山水的学习过程,更对读者通过研读和临摹作品,举一反三,而后进行写生和创作大有裨益。
该书从传世的清代山水画中遴选出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画家及其经典汇集成册,书中作品皆采用制作高仿真复制品的高清电子文件及精良印刷工艺,并首创性地摘录相关的历代画理、画论或画者语录原文予以对接,比照结合、*限度地还原作品的原滋原味。
山水画崇尚可居可游,自古力文人雅士所钟爱,以其虽斗室之居,而可作千里卧游之想;山水画崇尚远意,虽列冈峦万状,绵延百千里,而其意尤在百干里之外王微《叙画》云:「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若无云气掩映,何来悠远之意。烟云活,则山林活矣、.是故云乃山水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韩拙《山水纯全集》云:「夫通山川之气,以云为总也。云出于深谷,纳于岷夷,掩日蔽空,勃然无所拘也。」又云:「然云之体,合散不一焉。轻而为烟,重而为雾,浮而为霭,散而为气。」可知云烟雾霭,相互转化,可以活用. 东晋顾恺之凶《洛神赋图》,用笔如春蚕吐丝,勾云则游弋奔放,似出自天人手笔,后人多效仿之:至于大青绿山水,在勾云的基础上,以白粉复勾衬托,如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李昭道(传》《明皇幸蜀
本书分为水墨山水画的概述,水墨山水画的发展简史,水墨山水画的特征与分类,水墨山水画的用具,水墨山水画的笔法、水法与墨法,水墨山水画的特殊表现技法,水墨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水墨山水画作品欣赏等22个章节,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和浅显易懂的语言对水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构图原则,以及写生、创作要领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讲解,便于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透彻地理解并充分掌握相关理论,再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写生和创作。
杨进民的作品获1998年、2001年、2003年中国美术金彩奖,200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2011高原高原中国西部美术展一等奖,第三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银奖(金奖空缺),纪念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展铜奖,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铜奖,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总参美展一等奖,中国的四季美术展铜奖,香港国际水墨画大展东方奖等。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一画论”、 “搜尽奇峰打草稿”, “笔墨当随时代”等。作为中国画史上的大家级画家,其山水画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分门别类,有大量石涛的山水小品创作范图,还配上大量石涛本人在对绘画艺术深刻经验体会的画论,画作画法精到,类型丰富,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特色,对当代学习研究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者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本次改版做了的增删修订,对相关画作和相关文字都作了的调整,以更好的适应读者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