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玉100》封面以红色为主体色调,哑光布面材质触感细腻柔和,金色的 永玉100 在光线下熠熠生辉,其中 100 以斑驳之态呈现,意在表现黄老历尽风霜的一生。设计打破常规画集先整体、再局部的传统模式,先通过作品局部精彩部分的展示,让读者渐入佳境。《永玉100》收录了著名美术大师黄永玉九十岁后至离世的全新作品,涉及家国大爱、日常起居、生肖月历等作品。另外,还有部分以追忆往事、咬文嚼字为灵感而创作的妙趣横生的精彩画作。作品整体线条饱满流畅,色彩明亮,细节清晰,展现出黄永玉先生高超的绘画技巧以及特立独行的艺术思维,为读者送上了一席艺术的饕殄盛宴。在文字上,编者将黄永玉先生作品中的题跋、钤印等文字内容,依现代汉语规范用法进行了修订,为了将作品中的逸闻趣事、精彩锐评更加直观地呈现于读者。作品后的大事记部
在中国绘画中,禽鸟与花卉经常结合在一起表现,所以统称花鸟画。花鸟画不仅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艺林中也独树一帜。花鸟画中一般把鸟类称为 翎毛 。为了创作好的花鸟画,不但要有熟练的表现技巧,还应该知道各种禽鸟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生理习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准确、生动地表现它们。 由于禽鸟的生活环境不同,有的在丛林,有的在陆地,有的在高原,有的在水域。为了生存,它们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征,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类群。如猛禽类、涉禽类、游禽类、鸡鹑类、鸠鸽类、攀禽类、鸣禽类、走禽类等等。花鸟画作品中,有以花为主的,有以鸟为主的。大花小鸟,以花为主;小花小鸟,以鸟为主;小花大鸟,以鸟为主;大花大鸟,仍是以鸟为主。由此可见,学习禽鸟
昆虫是中国画画家经常描绘的对象。一般常见的昆虫大多生长在草丛里,所以画家也习惯地称它们为草虫。草虫画是中国画花鸟科中的一个类别,虽从属于花鸟画科,但它涉及面很广。《初学者之友:工笔草虫》由浅入深的介绍工笔草虫的画法,对不同草虫的特点、表现方法、技法步骤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相信您通过此书能早日心想 画 成。
由宋入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剧变,其影响是全方位的,当然也势必影响绘画艺术。本书从社会环境、艺术风格、绘画技法、画家身份、画作品评(绘画理论)等方面阐述改朝换代的剧变对中国画的影响,并选取了钱选(宋末)和赵孟頫(元初)作为有重要影响的典型画家作了深入的微观剖析。作者总结了宋元绘画艺术八个方面的转变:(1)由重 写实 (画法)到重 书写 (以书入画);(2)由用绢到用纸;(3)由 高远 到 平远 (画风);(4)由重用色(青绿山水)到重水墨;(5)由自然的 逼真 到人文的 不求形似 (意境);(6)由无款、穷款、隐款到诗书画印完美结合;(7)评鉴标准由重视用笔新细、妙于傅色到看重粗笔写意、以书入画;(8)占据主流地位的由宫廷画家到文人士大夫画家。作者指出,宋代绘画有着深厚的儒家思想基础,留下了很多承载着
此画是花卉类题材的长幅巨作,全图以兰竹、山石为题材,并以兰花为主体层层展开。每丛兰花穿插有致,疏散俏丽,变化多端。姿态万千,繁而不乱。画面中巧妙地融入了山水画的意境,将怪石、古松、劲草、洲渚陂陀穿插其间,因宜配景,错落有致。文徵明的花卉画法出自沈周,后集众家所长,自成特色,以细秀为主,潇洒劲逸,具有文雅恬静的格调。《漪兰竹石图》中,文徵明以书入画,全图以精细中带工拙,勾、擦、皴、染多用中锋参以侧锋。兰草以中、淡墨为主,线条转折轻松自如,流利秀劲,熟练中又见生涩。山石以淡墨、干笔的勾勒为主,简洁整体,用来烘托兰花。整幅长卷墨色淡雅,工细中蕴含着质朴,体现了文人画清逸、苍劲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文徵明晚年花卉作品的风格样式。
由董捷所的《版画及其创造者(明末湖州刻书与版画创作)(精)》从湖州刻书家入手,借助江南经济史特别是明清市镇发展史的研究成果,构筑明末湖州刻书活动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利用书史资料进行对比,指出明末湖州刻书与当时的“家刻”精品之间的差异。通过几件版画的个案,重新讨论明末版画风格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并以艺术史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社会史、文化史、观念史,对相关的版本*录、历史文献和图像进行系统的整理、运用,推动艺术史领域研究的不断拓宽。
本书精心绘制了多幅工笔鲤鱼画,并详细地将工笔画的绘画技法分析讲解,工笔画的用笔、写形、构图等知识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本书一定会对学画、爱画者有所裨益,帮读者开启绘画之门。
本书以历史的脉络为主线,有重点地对传统中国画艺术主题与风格、画家与画派、名作以及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而具体的介绍分赏析全书分为历代帝王图赏析、古代贵族人物画赏析、古代仕女画赏析、历代宗教人物画赏析、隋唐五代宋初山水画赏析、北宋水墨山水画赏析、历代青绿山水画赏析、南宋山水画赏析、元代文人山水画赏析、明代山水画赏析、清初复古山水画赏析、清初遗民山水画赏析、历代四君子画赏析、历代花鸟画赏析、历代人马画赏析和历代风俗画赏析等若干部分,分析透彻,图文并茂。
牡丹花姹紫嫣红,富丽堂皇,被誉为花中之王,象征富贵幸福,喜庆吉祥,为我国公认的国花。牡丹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隋、唐之际就培育出颜色各异、姿态娇美的各色品种,成为主要的观赏植物。其中名品有姚黄、魏紫、豆绿、墨绒、二乔、昆山夜光、蓝田玉等珍品,给人以美的联想,富有浓郁的传统性和民族性,被称为 统领群芳的万花一品 。 牡丹,落叶灌木,性寒怕热,忌湿。原为野生花木。根可人药,花可酿酒,原产于甘肃秦岭等山地。经过人工培育,现生长较广泛。历来就有 洛阳牡丹甲天下 之说。此外,山东菏泽、四川彭县、安徽亳州等地的牡丹也负盛名。牡丹花形硕大雍容、变化多姿。有荷花、蔷薇、皇冠、绣球、楼子等各色形态。另外,还有同根异花、同花异色的奇花异品。我国人民对于牡丹有着特殊的感情与寄托,自
许晓生主编的这本《赖铁骢(风林云岭)》是“当代国画名家作品研究”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收录了当代新锐画家赖铁骢先生作品。赖铁骢先生是当代具有个性的画家,他的近期作品趋于简化,笔墨更加简洁凝练,在线条上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氤氲之气油然而生,充分体现出笔墨的表现力,呈现出干净、利索、大气,同时也增强画面的可读性。为便于读者学习,本书在编排中插入艺术理论家对其的艺术评论、画家感悟、艺术年表等内容。
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书画艺术大师八大山人(1626-1705)世居南昌,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其名号还有朱耷、传綮、法堀、刃庵、个山、雪个、骗等。明亡后,为避杀身之祸,他隐姓埋名,出家为僧,同时刻苦钻研前辈名师的花鸟山水画技法和书法艺术燕自创一格,将愤世嫉俗之情诉诸形象,为历代无数文人墨客所景仰。 八大山人擅长花鸟,兼工山水和书法。其画风和书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艺冠四海的书画家,如“扬州八怪”、任颐、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丁衍庸等。其流风余韵,冲击并影响着300余年的中国画坛。 有鉴于此,江西美术出版社历经8年的努力,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及收藏家藏品中收集了八大山人作品1000余件,从中遴选了940余幅编辑出版了五卷本《八大山人全集》。该书于2000年出版后,深受海内外读者及专
印象派绘画的色彩是光与色的交响乐,中国画讲究色彩意境美,这两种色彩观念是不同的。作者既讲色彩感受美,又讲色彩的自然美。作者在本书中选择了大量的优秀名作进行分析,并以图文对照研究画面构成的因素。他把审美意识与文化相结合,方法上呈现了实证性、解索性。他试图用讲究规律性的物理方法,揭示中国画形式的特征,诠释中国画的语言规律。本书所涉及的画有袖珍小品,又有宏幅巨制,从艺术手法看不拘一格,可见杨先生的研究心态是开放的。他大胆吸收西方美术研究的一些观念与方法,并在浓厚现代学术态势的情景中,对东方的美术精神、东方文化意识进行深刻理解与把握。作者在实践中把对传统中国画的研究推进了一个新阶段,他不为前人的方法所束缚,他摈弃套式化,学术性地走在探索的路上,表现出现代人对传统美术特殊意味的观照和
本书收录了范曾先生近两年创作的十五篇文章及若士诗词书画,真实地展示了范曾先生的拳拳赤子之心,展示了范曾先生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心路历程和深邃之思。悲天悯人,直抒怀抱,俯仰吟咏,风神隽永。
俞剑华一向认为,专门从事绘画创作的应该搞点理论研究,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也该搞点绘画创作。这样,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实践有理论指导,以提高自己修养与创作水平,使理论不至于隔靴搔痒、纸上谈兵,讲不到点子上。先生自己就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典范。 他的著述,不独在国内,且在国外,皆产生很大的影响,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美术学者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中国绘画史》,由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地区再版多次,并向海外发行。日文版《世界美术全集》和铃木敬、松原二郎《东洋美术史要说》中,将它列为重要参考文献;20世纪70年代,其《石涛画语录》标点注释本,已先后由日本、英国学者译成日文、英文版;新世纪初,其《中国画论类编》由韩国学者译成韩文版,改名为《中国历代画论》。其学术成果必炳然而益彰发辉光
本书收录了《草书联》、《行书轴》、《行书联》、《篆书四条屏》、《行草轴》、《隶书联》、《草书轴》、《小楷轴》、《小楷横幅》、《篆书横幅》、《草书轴》、《草书轴》、《行书轴》、《行书轴》、《行楷轴》、《金文轴》、《六分书轴》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