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寿的书法以行书和隶书*为知名,行书结字似受到李北海、王觉斯的影响,大都向左侧倾斜,用笔劲健峭严,爽利恣肆,古雅而有度。他的隶书曾广泛学习汉碑,从汉代摩崖石刻中汲取养料,用笔圆劲,结体上强调穿插腾挪,富有意趣。传世的隶书作品以对联为*多,《陈曼生书许大夫墓志》系用隶书写就,字数有千余,用笔严守古法,笔笔中锋而力透纸背,结体突破了清人隶书一味临仿汉碑的窠臼,营造出简淡的意趣,金石气十足,面貌居然与一九九一年在河南偃师出土的东汉《肥致碑》有共通之处,确实是陈氏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中国着名碑帖彩色放大本"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唐代玄奘取经归来,便开始翻译经文。唐太宗亲为作序,太子李治为其作记。後来,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行书遗墨中集字,将太宗序、太子记以及太宗答、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等五种集出。唐高宗咸亨三年由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刻,将其共刻一石而立。此碑计三十行字,行八十三字至八十八字不等,碑高三米多,宽一点四米多,碑首刻有七佛像,因而此碑又名"七佛圣教序"。现此碑存於西安碑林。因此碑由王羲之真蹟中直接摹出,故为历代书家所重,亦是学习行书的*范本之一。明代王世贞评说:此碑"备极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龙象,兰亭之羽翼也。" 现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收藏的这件"
对一个学书者而言,经历了大量以肖似为尚的临摹之后,便已具备了一定的传统功底和创作能力。这时,学习的重点应当从手的提高转移到心的升华,着力于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意义追求;进而,根据这种价值判断和意义追求,在名家书法、民间书法乃至古往今来的一切文字遗存中,去寻找、去发现,去阐释、去表现,使临摹行为在创作需要的指引下,从一种求知活动变为培养、发展和实现自我的工夫。这样的学习方法即 从创作到临摹 。 从临摹到创作,然后再从创作到临摹,是沃兴华先生归纳的学习书法的两个阶段,它们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而这本集子,正好完整反映了从创作到临摹的探索过程。 此次重版,作者对原书做了大量修订,一方面替换了百分之九十的临摹作品,另一方面增加《临摹漫谈》一文,全面介绍作者的临摹经历、临摹
一九七三年五月,在天津武清兵高村出土一通汉碑。此碑便是著名的《鲜于璜碑》,又称《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其碑呈圭形,高二百四十二厘米,宽八十三厘米。碑阳、碑阴两面刻字,碑阳十六行、行三十五字,碑阴十五行,行二十五字。通碑字迹清晰,是建国立以来发现的较完整汉碑,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有方家评说: 此碑字体结构谨严、浑朴苍劲,含蓄沉着。 可以说,它的出土,又为当今书坛提供了一件新的难得的汉隶范本。近年来,此碑虽曾出版过几种版本,但未见其放大印本。为此,编者谨将此碑放大推出,供广大读者欣赏、临习。
中国著名碑帖彩色放大本 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多宝塔碑 全称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 。此碑於唐代天宝十一年为千福寺和尚费全立,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史华刻石。碑高二百六十三厘米,宽一百四十厘米,碑文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颜真卿四十四岁书写此碑,其时书家正值壮年。此碑书法整密匀稳,秀媚多姿,是学颜体字的重要范本之一。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多宝塔碑》据宋拓本放大印刷出版。此宋拓本曾经清代名人王虚舟题额,由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姚鼐等人题跋,现藏於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彩色放大本中国碑帖 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彩色放大本中国碑帖 大观帖(第八卷》为 彩色放大本中国碑帖 系列之一。宋大观年初,因 淳化阁帖 板已断裂等缘由,宋徽宗诏令出内府所藏墨迹,更定编次,命蔡京主其事,刻石置于太清楼。帖刻于大观三年,便有 大观帖 之称,也有 太清楼帖 之称。 大观帖 共十卷,其后刻转精,故为世所重。本书将藏于故宫博物院的 大观帖 第八卷放大印出,供读者鉴赏。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诗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南宋大诗人陆游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在台湾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传为唐代著名书家李邕《出师表》残册,前有 嘉庆御览之宝 宣统御览之宝 石渠宝笈 等鉴藏印,后半及署款皆残缺。此册未见宋明著录,落笔结字庄俊有法,以李书《法华寺》《李思训》等碑校之,神韵若合。然有一二未惬意之笔,若非邕笔,当为学邕书之善者。 长期以来,这件曾经清内府收藏,且名声煊赫的珍迹,颇受众多习书者青睐。清《滋蕙堂法帖》曾经刻入此作,署名李北海书。与墨迹本相较,墨迹本中的一些残字,刻帖中依然完好。因此,编者谨将墨迹本和刻本一起放大印出,供广大读者参阅。
本书为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 系列之一。 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又字顽伯,别字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人,工书法、篆刻,精四体书。其篆、隶*精,兼融众家之长,而成独特书风。清代著名学者杨守敬评说: 顽伯以柔毫作篆,博大精深,包慎伯推为直接二李,非过誉也。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说: 完白山人出,尽收古今之长,而结胎成形,于汉隶为多,遂能上掩千古,下开百祀,后有作者,莫之与京矣。 吾尝谓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皆直指本心,使人自证自悟。 篆书白氏草堂记 六屏,书于清嘉靖九年,时年书家六十有二。此件系书家晚年代表作,有方家评说: 此作用笔圆润流转,线条均衡,体势端整,有沉雄朴厚之风。 此屏一幅高一百八十五厘米,横
本书收吴昌硕临《石鼓文》,藏中国美术馆。此册是吴昌硕书画合璧。书为其临写的石鼓文,画为菊花、桂花、荷花等写意花卉。此册为十二开,纵三十三厘米,横三十七厘米,书家摹写的石鼓文字数较多,是一件极为难得的墨宝。
公元一九九一年,河南省偃师市南蔡庄出土一通汉碑,即为著名的《汉肥致碑》,其全称《汉故掖庭待诏河南梁东安乐肥君之碑》。此碑于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刊立,碑高九十八厘米,宽四十八厘米,字十九行,满行二十九字。碑文近五百字,仅一字残损。有方家评说:碑文结体方正朴茂,用笔古拙厚重,趣从天然,意外多妙,有大智若愚、似拙实巧之美。 《汉肥致碑》出土,至今不过三十年。这一完好的存世汉碑,为汉碑刻石又增添了一通不可多得的瑰宝。为此,编者特将此碑放大印出,供广大读者鉴赏临习。
中国著名碑帖彩色放大本 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曹全碑 全稱 漢郃陽令曹全碑 。碑主曹全,字景完,曾任郃陽令。故此碑又稱 曹景完碑 ,於東漢靈帝中平二年立。此碑明代萬曆初年在郃陽(今陝西合陽縣)出土,一九五六年移存於西安碑林。碑陽共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陰刻名五列,五十三行。有專家評論,此碑系漢碑中之名品,碑字結體扁平勻整,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因而,頗受歷代學書者喜愛。 現存於上海博物館的 因 字未損本,被認為是明初拓本,亦是海內外较好的拓本之一。本書據此本放大出版,供學書者鑒賞臨摹。
「礼器碑」,又名「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略称「韩劾碑」。内容为赞扬韩劾修饰孔庙和制作礼器之事。此碑於东汉永寿二年(一五七)刻立,现存於山东曲阜孔庙内。其隶书四面环刻,碑正十六行,行三十六字;碑阴三列,每列十七行;左侧三列,每列四行;右侧四列,每列四行。全碑书法细劲雄健,端庄典雅,且有厚重流丽之美。清代王澍评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杨守敬「平碑记」云: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论之,寓奇险於平正,寓疏秀於严密,所以难也。 为帮助读者临习,本书将此碑碑正部分放大印出。
《乙瑛碑》为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 系列之一,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山东曲阜孔庙里刻立一块石碑。碑上记载鲁相乙瑛请在孔庙设置 百石卒史 ,执掌祭祀的公赎。此碑全称 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 ,又称 百石卒史碑 ,简称 乙瑛碑 。 金石萃编 记载,此碑高七尺八寸五分,宽三尺七寸,共十八行字,满行四十字。后人将 礼器碑 、 史晨碑 、 乙瑛碑 誉为孔庙著名三碑。 乙瑛碑 书风颇谨严,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范本之一。清代万经 分隶偶存 中评论此碑称: 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 翁方纲评论此碑, 骨肉匀适,情文流畅。 何绍基评论此碑, 朴翔捷出,开后来隽丽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夏承碑》为东汉建宁三年刻,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又称《夏仲兖碑》。宋代元祐年间,在资州(今四川省资中县)出地》此碑为著名汉碑之一,其结字奇特,隶篆参杂,骨气洞达,神采飞扬。《夏承碑》早期拓本,以 华氏真赏斋本 较著名。此本遗缺三十字,由清代著名书家翁方纲补书。编者谨将此本重新拼接,放大推出,供广大读者临习。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巡游天下,曾登临山东的峄山。丞相李斯于此撰文立石,为其纪功,留下著名的《峄山刻石》,也称《峄山碑》。沧海又桑田,当年的《峄山碑》早已损毁,不见踪迹。宋代淳化四年(993),郑文宝据其师徐铉摹本,将碑文重刻于长安。此碑现存于西安碑林,拓本亦称长安本。 虽然李斯书篆的《峄山碑》只字无存,但宋刻的《峄山碑》仍然有其神韵。其拓本依然是后人追踪李斯篆书的佳拓。编者谨将此碑推出,并参照诸多拓本和相关资料,将拓本中的残损字补出,供读者参阅。
元朝至大三年(1310)九月,赵孟頫得独孤长老赠送的一件定武兰亭,后有南宋书家吴说、南宋名家朱敦儒、元代名画家钱选、书家鲜于枢四人题跋。赵孟頫时年五十有七,北行历时三十余日,途中,他时时展读这件定武旧刻,并写下了十三段题跋。此件真迹曾经曹世长收藏,清乾隆年间复由谭祖绶收藏,后来遭遇火灾又由英和将烧剩残卷重新装裱。近代,曾由乌程藏书家蒋祖诒收藏,后流失到日本。此件在遇火前,由清人冯铨将赵书兰亭跋文刻入《快雪堂帖》,此书才得以完整地留存下来。本书收赵孟頫书《兰亭十三跋》,不仅是赵书中之奇品,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其真知灼见。本书将《快雪堂帖》中跋文翻成阳文,与火烧残本拼成完璧。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之一。宋大观年初,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等缘由,宋徽宗诏令出内府所藏墨迹,更定编次,命蔡京主其事,刻石置于太清楼。帖刻于大观三年,便有"大观帖"之称,也有"太清楼帖"之称。"大观帖"共十卷,其后刻转精,故为世所重。本书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观帖"第七卷放大印出,供读者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