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蕉给你讲书法》收录了近代帖学大家、学王杰出代表白蕉为书法初学者所编写的书论精华,涵盖选帖、执笔、工具、运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讲解了书法学习的理论、方法和应当注意的问题,对书法入门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钟明善教授所著《中国书法简史》是新中国成立后*部用现代汉语写成的书法史著作。1983年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增加历代书论研究,成为《中国书法史》,再版3次,印刷11次。本书被日本书学泰斗今井凌雪和他的学生中村伸夫翻译,于1984 1989年在日本《书道研究》杂志连载5年,被评为 *受欢迎连载 之一。2015年《中国书法史》由日本筑波大学中村伸夫教授重译,日本美术新闻社分7卷出版,作为日本大中学生和书法爱好者学习中国书法的教材发行。 此次出版的增订本《中国书法史》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图例300多种,对近年新出土的古代书法作品进行了研究补充,全书20余万字,280页,随文附图500余张。 本书把中国书法置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背景下展开研究,以 意象 思维贯领全书;写作中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和史学中的忧患意识;大量使用
《古代字体论稿》是启功先生多年汉字字体研究的杰作,其在1964年首次出版后,立即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的很多观点已成为后来文字学著作引证和立论的根据。随着汉字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字体问题在汉字研究中的学术地位日益重要,而这部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修订再版的。 启功先生以谦逊的治学态度,详细剖析了汉字字体的复杂演变过程,清理了种种缠杂不清的说法,提出了科学的结论。他的治学方法和独到观点不仅廓清了很多复杂的学术问题,梳理了汉字字体的发展历史,同时,启功先生的治学方法也给后学带来了不少启示。《古代字体论稿》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字体发展的文献资料。书中近百帧各历史时期的字体图版本身就是一幅美丽、形象的历史长卷。
本书主要精选历代书论中的经典书论释读、评析,内容主要包括:西周“六书”理论、汉代书论、魏晋南北朝书论、隋唐书论、宋代书论、元代书论、明代书论、清代书论选读。体例采取释读与评析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阅读:书论发展概述、不同时期书论简述、经典书论选读。重点是经典书论选读,主要包括作者简介、解题、原文、注释、译文、理论价值分析。每章附有思考题,帮助学生阅读之后进行自我检查。本书主要为了在校本科生学习古代书论之用。因此选材的重点偏重于实用性。突出不同时期代表性理论。注释、译文、理论价值分析参阅了近年来书论研究的新成果,结合教学体会及发现的问题,尽量做到易于学生阅读、分析。由于是针对书法本科生的入门普及读物,故许多理论未作深入挖掘。
《百代书迹:中国书法简史》主要围绕中国书法史中书家、作品、事件、时代等来展开。该册从文字的产生和汉字的起源,一直到当代书法展览制度对书法发展的影响,在数千年的汉字和书法发展进程中,以时间为线索,遴选出102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涉及著名书家的作品、风格、历史地位和贡献,重要的书法史事件及其历史影响,书法的生成原因及其特色,同时注意到书法与历史文化之间的互动,试图给读者提供一个脉络清晰、有视角、有深度的书法简史。
本书根据20世纪80年代启功先生讲解碑帖的录像资料整理而成,主要包括五章:*章,石刻与墨迹异同;第二章,刻石与拓法;第三章,汉魏南北朝碑刻;第四章,唐朝碑刻;第五章,帖与墨迹。附录为启功临碑临帖赏析。 启功先生通过对历代书法名家的墨迹、碑刻和拓本之间的异同分析,对历代书法流派所存在的误区进行了释疑,告诉我们正确临碑临帖的方法,为研究和学习中国书法提供了一条可以遵循的途径。 为了更好地理解启功先生的碑帖研究精髓,本书增加了内容补注和近百幅碑帖图片,供读者参考学习。
《神采为上:书法审美鉴赏》主要围绕书法何为美、何为不美、如何才能美、如何鉴赏等视角展开。该册遵循书法美学生成的自身逻辑,从汉字书写如何成为艺术、书法与文字的关系等问题开始,逐步推进到书法美的根源、美的表现、不美的表现等话题,既有对一系列书法美学范畴所进行的深入解读,又有对势、气、韵、节奏、空白、墨色、书卷气、金石气、模糊美等重点书法美学问题的理论拓展,尤其在涉及书法美与时代、人心、社会等诸多方面,注重考察书法美的文化属性,试图让读者在审美鉴赏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书法所蕴含的文化哲思。
斗方是一种新颖的、极具现代感的幅式,符合现代建筑式样和展示空间变化的要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论斗方创作》一书中,沃兴华先生讨论了图式斗方、大字斗方、大幅少字书斗方、书文合一斗方及文本式斗方几种不同形式斗方作品的创作方法。图式斗方强调章法,在结体之上增加了组与组、行与行、笔墨与布白的构成,使作品的对比关系更多,对比反差更大,表现能力更强,因此适用于创作 书文合一 的作品。 修订本对旧版进行了大幅改动,删改文章,调整附图,并增加了 大字斗方创作 和 大幅少字书创作 两章,主要讨论超大幅作品的创作问题,基本内容与图式斗方相近,但是幅式更大,字写得更大,表现方法也更夸张。附录部分为一篇题为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 的访谈,介绍作者对各种书法问题的基本看法,可视为本书写作的思想背景,便于读者了解
《书为心画:书法理论批评》主要围绕书法的原理、理论、批评、标准等来展开。该册也是以时间为线索,从汉代书法理论的萌芽与产生,一直到当代启功、沙孟海的书学思想,在书法理论和批评的发展过程中,遴选出100个具有代表性的书法问题,涉及历*有代表性的书法理论家和批评家100多人,集中讨论书法产生的理论基础、何谓书法、书法何为、书法的批评标准、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书法与人的关系、书法的功用等基本理论问题,试图给读者梳理出书法理论发展的脉络和品评批评的传统。
本书是周汝昌先生(1918 2012)以问答录的形式撰写的一部书法普及读物。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习书经验与研究心得,循序渐进地讲述了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临习技法以及与中国书法史、书法美学有关的一些重要问题,胜义纷呈,值得书法爱好者与研究者细心体会和借鉴。 本书初由香港中华书局于1980年7月出版,后由文化艺术出版社于1982年8月出版修订版。本次新版,增补了多篇文章,并对全书引文进行了校勘,改正了不少旧版失核的地方。此外,我们重新选配了珍贵的书画墨迹、碑帖拓本插图,并尽量注明了年代、藏地等信息,以备参考。
诗、书、画、印是文人绘画的一整套系统性素养。在这些方面,陈师曾皆臻上乘。由于其画学理论的影响及画名的显赫,诗、书、印的艺术成就有所遮蔽,研究时当作整体观。 陈师曾的书法篆刻既是其绘画之所以成立的基本要素,同时也在相互的促发中各成体貌且有共通的审美意趣。 陈师曾的书法,真行草隶、钟鼎甲骨、石鼓秦权、汉隶魏碑,无不擅长,尤以篆隶为多,也*有特点。 他的篆书与其身为篆刻大家分不开,临写范围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篆和诏版权量文等。陈师曾篆书上溯两周金文以 求古 ,取法高古意在出新。如篆书《八言楹联》(本卷P001)、《临全文扇面》(本卷P068)、《四条轴》(本卷P028),由于取法多样和自然淳厚的秉性,篆书风格既迥异前人,又有别于吴昌硕的一味艰涩古拙,总体上呈现出严峻、浑朴、沉穆的流美气息。 隶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部分 理解中国书法的三个维度 ,从用品、对象和书家三个方面全面概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经历。其余五个部分全面介绍了五种书体的发展、繁荣和各自的艺术特征。书中共设以下栏目: 篇章概述:介绍各种书体的发展概况; 历史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书法艺术发展史,注重可读性和趣味性; 知识链接:以名词形式阐述与书法艺术相关的事件; 常识介绍: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如典章制度、人物史实等; 图片传真:选择历史图片,展示讲述内容的相关场景等。 一、形式独特:本书与一般介绍中国书法史的通俗读物相比,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该书并不是按时代、全景式的介绍,而是按版块,是*部全景式地展示中国书法史上五种书体萌芽、发展、繁荣全过程的读本。 二、可读可查,多功能:延
本书对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书体沿革、风格嬗变等作了鸟瞰式的描述。作者吸收 的学术研究成果,以个人对书法史的理解,阐释中国书法 的若干现象,着力介绍了书法 重要的书法作品、书家、时代风尚和艺术流派,总结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脉络。 本书除梳理中国书法中“碑”、“帖”的渊源外,还对历代书风形成的文化环境、历代书法著录和刻帖、历代书论等作概要描述。附录历代书论文献举要、中国书法基本书目三十种,便于读者检索,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书法艺术。 全书图文并茂,多见新意,被 学者卞孝萱教授誉为“简明书史之 力作”。
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书法的发展既依托汉字字体的演进,但又有自身更为复杂的演变轨迹,尤其是楷书系统的形成与成熟在书法史上占据根本性的地位与决定性的影响,以此为依据,把中国书法史分为前楷书系统阶段、楷书系统阶段、楷书系统变异阶段和书法谱系变革阶段,其中楷书系统阶段又分为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前期楷书系统阶段和以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后期楷书系统阶段。梳理汉字书写系统的生成变化,从不同字体及其正体、草体之间的错综变化关系中,揭示出笔法运用、点画形态、单字结构、整体章法等书法艺术核心的形象构成因素的丰富表现形态及其演进历程,系统考察历代书法名家、书法名作的艺术特征、艺术地位与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