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书法艺术中,楷书虽出现较晚,却是正式、规范、通行的书体。故现代人学习书法,大多从楷书入手。 中国书法之美 第三卷 楷书卷,从历代书法大家的楷书代表作中精选出11件神品,如 正书之祖 《荐季直表》, 楷书典范 《黄庭经》, 小楷之宗 《洛神赋十三行》,等等,并邀请11位书法专家从技法、心法与精神三个层面,一对一讲述钟繇的幽深无际,王羲之的怡怿虚无,王献之的逸气纵横,欧阳询的险绝刻劲,虞世南的圆融遒逸,褚遂良的婉媚遒逸,颜真卿的刚正博大,柳公权的清刚骨立,赵孟頫的端庄典雅,文徵明的清新秀逸,何绍基的圆浑沉厚,尽现楷书的点画之美与意韵之美,帮助读者读懂藏在其间的方正平直、法度庄严的中国美学精神,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中,于一笔一画间,通法、知美、悟道,进而定静生慧、滋养性灵。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行书因其灵活多变、法无定法,自汉代产生后,便很快超越其他书体为更多人所使用,历代大书法家无不以行书见长。为此, 中国书法之美 系列第四卷 行书卷,从历代大书法家的行书代表作中精选出10件神品,如 天下行书 王羲之的《兰亭序》, 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开创尚意书风典范的苏轼《寒食帖》,等等,并邀请10位书法专家从技法、心法与精神三个层面,一对一解读王羲之的自然天成,颜真卿的天真率性,苏轼的写意理性,米芾的洒脱自如,黄庭坚的劲秀妍媚,赵孟頫的六体兼能,文徵明的儒雅端庄,董其昌的稳健精致,王铎的浓墨淋漓,傅山的跌宕多姿,尽现行书的点画之美与意韵之美,帮助读者读懂藏于字间的兼容并包与动静相生的中国美学精神,在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中,于一笔一画间,通法、知美、悟道,进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篆书是古老的书体,是现代中国人了解上古社会文化,了解先民是如何在书写中一步步创立 美 的原则的活化石。 中国书法之美 系列卷 篆书,从殷商至清代的篆书作品中精选出13件名品,如代表中国书法源头的殷商甲骨文, 晚清四大国宝 中的毛公鼎铭文和散氏盘铭文,见证大篆向小篆过渡的石鼓文,等等,并邀请13位书法专家从技法、心法与精神三个层面,一对一讲述殷商甲骨文的质朴天然,毛公鼎铭文的雍穆浑朴,散氏盘铭文的率意散漫,中山王器铭文的精劲奇丽,楚金文的瑰丽烂漫,石鼓文的字画高古,峄山碑的沉稳淡泊,秦权量诏铭的随意天成,袁安碑与袁敞碑的舒展宽博,李阳冰的精劲圆畅,邓石如的雄奇朴厚,吴让之的翩翩多姿,赵之谦的妙趣横生。尽现篆书的曲线之美与意韵之美,帮助读者读懂藏在字间的和谐自然、均衡有序的
叶片红编文的这本《弟子规繁体手抄本》为竖排繁体书写,所选用的《弟子规》由现在活跃在硬笔书坛的能手朱涛书写,并对其间添加白话翻译文等形式来丰富图书的含量。这本通过书写、阅读、赏析于一身的字帖,真正地开拓了硬笔书法字帖的新风尚。本书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阅读。
伊秉绶(一七五四—一八一五),字祖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洲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曾任惠州知府、扬州知府等职。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伊秉绶喜绘画,工书法。早年曾师从刘墉,后转学颜真卿,与当时著名书家翁方纲、阮元、桂馥等人交谊颇深,并多得指教。他遍临汉碑,有得力于《衡方碑》《张迁碑》等。他将汉隶艺术发扬光大,一家,成为一代宗师。康有为称道他是集分书之大成者,并把他和邓石如并称为碑法的“开山二祖”。有方家评说:“伊墨卿隶书端庄富丽,有庙堂之象,正气浩然之概”,“可谓隶书中之颜真卿”。此外,其行草书亦有“入鲁公之室”的评价。有方家指出,伊秉绶将隶书雄浑苍茫的气魄移入行草书中,淡化了行草书丰富的提按顿挫,信手写来,一派自然。 《伊秉绶楹联
苏轼(一〇三七—一一〇一),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後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多者。 《人美书谱 行书 北宋 苏轼 寒食帖 赤壁赋 洞庭春色赋 中山松醪》收录了他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