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1254 一 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别署水精宫道人、鸥波,謚文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书画大家,书法各体皆工, 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鲜于枢)。《临黄庭经》,小楷纸本,为集赵孟頫盛年与晚年小楷于一卷的代表佳作。曾经元代柯九思,明代华夏、项元汴,清代刘金省、刘恕、许应鑅、张允中等递藏,后有元邓文原、贡奎、龚璛,明项元汴,清沈德潜等题跋,并钤 148 方历代名家鉴藏印。为更方便读者学习与品鉴,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借助现代技术,分原大、放大两册出版该作品。原大册为《临黄庭经》高精扫描影印并全文释读,另收录黄惇教授对此卷的研究成果;放大册以超高清微距拍摄,全文 16 倍放大,部分代表单字一百倍放大,力求纤毫毕现。原大与放大分两册装订,互为对照,不仅便于整体认识
总有一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瞬间”,会改变书法史的走向。这些带来变化的节点,可能是某位书法家、某件经典书法作品,或者是某件书法作品的某一点画、笔法、空间、结构、章法,乃至某种趣味。 《书写的形态:中国书法史的经典瞬间》在深入细致地梳理千年书法史的基础上,从中捕捉出了42个精彩的“瞬间”,继而对其相关作品的形式构成做细微分析,挖掘这些“瞬间”的重大意义和动人之处,探讨中国书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绎的形态变迁。借此,读者不仅能领略到众多书法大家的卓然风采和经典书法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且能够触类旁通地了解书法鉴赏,乃至整个书法史。
《王良常篆书诗经》运笔匀圆瘦劲,笔势精妙洁净,结字匀称端庄,工稳严谨,法度分明,规整森严。笔画虽纤细,但笔力内凝,入规出矩。字字结构稳健,火候纯熟,颇有法度,能看出凝重醇古的艺术个性,为传世书法之精品。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所说 篆书得古法,行书次之,正书(楷书)又次之 ,的是确评。其篆书对晚清时期元朱文篆刻影响巨大,近代元朱文篆刻大家陈巨来《安持人物琐议》中曾坦言,他曾搜购四本王良常的篆书法帖学习,对其元朱文篆刻艺术有较深刻的影响。王良常篆书法帖传世并不多见,版本殊珍贵,几经搜罗,得此篆书《诗经》,影印行世,以为书法篆刻研习之借鉴。
《中国书法常识》主要包含一代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对书法千年发展的简概,对书法艺术精神的阐发,对书法技法的详细解说,对自身学书经验的认真总结,以及对名家书论和碑帖的赏析。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文字、毛笔与书法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学习中国书法的理论知识、基本技法,还可以领略书法中蕴含的艺术精神。
本书解析了楷书的点画、偏旁部首及结构的写法及其变化,并附上了历代书法理论中一些有影响的论述,供读者参考。本书依据《分部配合法》中列举的偏旁部首按照不同位置分为字头、字底、左偏旁、右偏旁五个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有适当扩充。由于本帖中字数有限,《分部配合法》中所列举的有些偏旁本帖中没有,因此,只解析了有的部分。《分部配合法》中所列举的偏旁与现代汉语中的偏旁部首有所不同,请读者明鉴。本书按照《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的结构归类遴选了例字,并将《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中相应的论述附在了下边,以供参 考。《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中所列举的结构归类有些与偏旁部分类似,因此,本书没有选取这些部分。本书所有例字均从原帖中放大选取。
散氏盘,又名散鼎、人盘,因铭文中有“散氏” 、“人”而得名。高二十点六厘米,口径五十四点六厘米,重二十一点三十一千克。传清乾隆初年陕西凤翔出土,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盘内底部铸有铭文十九行,计三百五十七字,内容为土地转让契约,记述人付给散氏田地,详记田地划界并记载盟誓经过。铭文内容,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一篇极为宝贵的重要史料。十九行铭文,通体错落有致,浑然天成,字迹凝重遒美,别具一格。有方家评说,其铭文是西周晚期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作,是后人学习大篆的极好范本。由孙宝文编的这本《散氏盘》将散氏盘铭文原大、放大印出,附有清代著名书家杨沂孙隶书释文,并将清代著名书家邓石如、吴大澂临写的铭文放大印出,供读者临习。此外,本书附有一幅原大铭文及散氏盘图片夹页,谨供读者欣赏。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共 1 卷, 5000 余字。历来弘传甚盛,为 佛教各宗派尤其是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本书收录历代 15 位 名家《金刚经》书法力作,书风各异,精彩分呈,为广大学书人、学佛人提供一部可临摹抄诵、欣赏研究的完美典籍。 《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共1卷,5000余字。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特别为惠能以后的禅宗所重。 本系列字帖共精选历代书家所写《金刚经》墨迹、刻帖近共14件长卷。包括王羲之、柳公权、张即之、苏轼、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文徵明、傅山、雍正、弘一法师、金农诸家力作,同时收录泰山经石峪摩崖石刻作品
本书作者在全面研读沈氏碑帖题跋札记的基础上,一方面将其书法理论及创作中为当代学者乐于引用却频遭误读的部分厘清混淆,正本清源;一方面将尚未受到重视的观点予以揭示、彰显(如寐叟对 中画丰满 、 始艮终乾 等疑题的辨析实际解决了在他之前学者、书家久存的困扰),寐叟书法思想的高度也由此确立。全书分为四章:章,从 通人之学 到 学人之诗 ;第二章,书学理论;第三章,书法造诣;第四章,沈曾植的地位暨 通人书法 的意义。
江寒汀(1903 1963),名荻,学名庚元,学画后改名石溪,字寒汀,后以字行,号寒汀居士,斋名 获舫 ,江苏常熟人。其父江锡州从事醃腊业,母亲艾氏则不见记载,共有弟妹二人。江寒汀系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为近现代花鸟画大家,同时也是一位美术教育家,与张大壮、陆抑非、唐云并称海上 四大花旦 。本书分四个部分:禽鸟、花卉、蔬果、其他动物,每一部分又细分为具体的技法,如禽鸟总述、各种禽鸟等,在每一具体的技法中,梳理出这种技法的来源,配以相应的古代名作,与江寒汀自己的创作,并通过文字的阐释,告诉读者花鸟画的具体画法与传统的来源,对研究花鸟画传统技法、江寒汀自身的绘画均有裨益。
鉴于草书的学习者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故 *单元《孙过庭书谱》基本点画的变化及运用 中只列举了例字,对点画的运笔过程不再赘述。 第二单元《孙过庭书谱》中草书符号的运用 中按照《标准草书》中的对草书符号的诠释,仅释例了《孙过庭书谱》中涉及的草书符号。本书所有例字均从原帖中放大选取。
康有为(一八五八 一九二七),又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牲、游存叟、西樵山人等,晚年别署天游化人。近代政治家、思想家,著名书法家,碑学的倡导人物。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故人称 康南海 。 《康南海开岁忽六十诗稿》书于丁巳年,也就是民国六年,康有为时年五十九岁。此作品用笔迟送涩进,常常迅起急收,腕下功夫精深。虽是小字,但笔画如大刀长戟,豪迈直率,筋丰力满,痛快淋漓,有大字的圆浑苍茫
《简帛书法大系:马王堆汉墓帛书书法 古隶(一)》系马王堆汉墓帛书精选之书法字帖。《简帛书法大系:马王堆汉墓帛书书法 古隶(一)》从马王堆古隶类帛书《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老子甲本》等帛书中选择保存完整、字迹清晰的帛书,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
大盂鼎,又名盂鼎。高一百零一点九厘米,口径七十七点八厘米,重一百五十三点五千克。清道光初年陕西岐山县礼村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形制硕大庄严,内壁铸铭文十九行,计二百九十一字,记载周康王二十三年对大臣盂的册命。铭文内容,对于研究西周奴隶制社会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十九行铭文,通体古朴雄厚,文字高古,法度严谨,字形端庄优美,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与散氏盘、毛公鼎一起,并称为金文瑰宝。由孙宝文编的这本《大盂鼎》将大盂鼎铭文原大、放大印出,还将罗振玉、黄宾虹、吴大澂临写的铭文印出,供读者读帖、临习。此外,本书附有一幅原大铭文及大盂鼎图片的夹页,谨供读者欣赏。
米芾(一〇五一 一一〇七),早年名 黻 ,四十一岁后改署 芾 。字符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徙迁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后定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宋代书画家。母为宋神宗赵顼乳娘,由是初蒙皇恩为校书郎,宣和时任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后官至淮阳军知州,卒于任上。为文奇险,不蹈前轨。特妙翰墨,自成一家,得二王笔意,乃至乱真。嗜石爱砚,精于鉴裁,必得乃已,曾入宣和殿观禁内所藏,为宋徽宗所宠。生性清癖,不随尘流,故仕途难伸,人称 米癫 。与苏轼、黄庭坚、蔡襄(一作蔡京)合称为 宋四家 ,有《书史》《画史》《砚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宝晋英光集》等著作存世。 《研山铭》,纸本,手卷,行书,纵三十六厘米,横一百三十八厘米,凡十一行,三十九字。内容系
《简帛书法大系:马王堆汉墓帛书书法 汉隶(二)》系马王堆汉墓帛书精选之书法字帖。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马王堆乡。马王堆汉墓于1972年 1974年先后进行过3次考古发掘,发现三座西汉古墓。其中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墓葬共计出土包括一具保存完好女尸、棺椁、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中草药等在内的文物3000余件,是新中国成立后*为重要的考古发现。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马王堆汉墓帛书共计50多种,10多万字,字体大致可分为篆隶、古隶、汉隶三种,特点是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章法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
毛公鼎,由作器人毛公而得名,高五十三点八厘 米,口径四十七点九厘米,重三十四点七千克。清道 光末年陕西岐山出土,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 鼎著称于世的是,其内壁铸铭文三十二行,计五百 字,是现存青铜器中铭文多的一件重器。铭文内容 丰富,文辞精美,是一篇典型的册命辞,也是研究西 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和实物。有方家评说,毛公鼎铭文 是金文中的经典名作,整篇铭文依鼎布势,纵横有序 ,结体端庄,笔力遒劲。毛公鼎铭文是金文中的庙堂 之作,也是众多习书者临习金文的*范本。为此, 孙宝文编这本《毛公鼎》将其原大、放大印出。本书 收入章炳麟、罗振玉、黄士陵临写的铭文,供读者参 阅。此外还附有一幅原大铭文及毛公鼎图片的夹页, 供读者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