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蒋勋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是一部讲述汉字书法千年故事的极简书法史。东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都在汉字的书写中,听蒋勋讲述动人的汉字书法之美,让书写的敬意与喜悦,落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对每一位亲密伙伴,蒋勋分享他的私人经验,说汉字书法之美是签名时的端正、谨慎和自信,是彼此握着手书写时,治愈你我的掌心温度和平稳均匀的呼吸。 对每一位书法爱好者,蒋勋讲述汉字书法的千年故事,细读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说汉字书法之美是仓颉造字时的 天雨粟,鬼夜哭 ,是笔墨、纸绢、金石的自然特质,是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的演变,是师徒传承的《笔阵图》和 永字八法 ,是书吏、工匠、丞相、帝王、书家到僧侣、艺术家、舞者的公共表达。
这本书以战国中山王篆书为范本,介绍中山王篆书的特点及创作,集写60幅楹联,作品字形结构细长疏朗,线条飘逸流畅,是一本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实用图书。
这是一本水墨淡彩国风手绘画册,作者以水墨绘画作为自我表达和创作的主要方式,热衷于将传统水墨画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唯美的绘画风格。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将作品呈现得既古典又现代,让人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力量。 本书涵盖水墨现代美少女、水墨古代美少女、水墨男子、水墨景观等插画作品。而且还包含精选绘画案例,讲解线稿和上色的技巧。作者将现代人物与山水、花鸟等传统元素的融合,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
《中国书法十五讲》是北京大学书法公开课 书法审美与实践 的讲稿整理。这十五讲内容,既触及书法最基础的笔法、结字与章法布局等技法层面,也探讨书法的风格、神采与气韵等审美层面,同时还揭示了书法学习必经的临帖、创作之方法与途径。作者以亲身、独得的经验和体悟,给出了修习、欣赏书法的秘钥。全书保留了讲稿的现场感、亲和力,行文生动活泼,例证丰富精彩,以超千幅高清图,抉发幽微,尽显书法之妙。每讲附有课程视频,视频以 北大书法公开课 之名流传全网,点击过千万,颇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书后附有专门录制的古代碑帖临习视频,可随之挥毫落纸,可观之悦目赏心。如此,一编在手,可读、可赏、可学、可写,成为懂书法之人。
启功先生是众所周知的国学大师和书法大家,他的书法清秀隽永、潇洒挺拔,给人已坚毅和卓绝的印象。他的书法风格被人们称为 启体 ,可见启功先生在书法的创作中能够吸收古人而又不拘泥于古人,继承并创新,法古又纳新,为书法的传播和发扬作出贡献。《启功行书千字文》是启功先生写给学生陈启智的用于临习的示范作品,写于上世纪70年代。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以草、行、楷见长,这部行书千字文在点画用笔、结体取势上十分活泼,体现了启功先生书法自然舒展、多变流畅的特点,给人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态感,让人看了感到十分舒服,是一种美的享受。
礼器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礼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规整而不失畅快。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布局疏朗,而字字重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也因高超的书法造诣深受书法学者喜爱。 此书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总体分为七个版块。有四、五、六、七、八言联,循序渐进,让对联内容逐渐丰富。后两版块 书写与集字方法 详细的解读了礼器碑中横、竖、撇捺、折、点等笔画特征的用笔方法,以及集字方法。 对联小知识 里详细的介绍了什么叫对联、对联的起源、对联的特点对联的书写等知识点。使此书既有欣赏性又有阅读性,读者既能直接对多幅作品进行赏析、临摹,又能通过阅读笔画特征、集字方法、对联知识点等对集字对联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很好的
《小篆600字析形》一书汇集了林子序先生几十年的研究精华。他找出小篆字形的规律,精挑出600字进行字形和字义上的分类,通过把一般规律以及特别的情况罗列出来,教给读者识记小篆的方法,并帮助篆刻书法学习者迅速掌握篆字要领。内容包括与人体有关的部首及关联字,与衣食住行有关的部首及关联字,与征战、祭祀、农事、器具有关的部首及关联字等等,还列出了容易混淆以及形体特殊的篆字。本书为林子序先生长销书《500字通篆》的扩充版,在原书基础上增加了一倍内容,对字的解释更为详尽,是一本学习篆刻、书法的必 备良书。
本书是一本十分实用的集字类书法书,该书集合了曹全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四种历代著名隶书名家经典字体,并且用词语、成语、诗句、对联等方式展现,其中唐诗宋词较多,十分适合初学者临摹和创作,满足初学者的练习和赏阅需求,且排版方式疏朗、大方且在诗句旁附有注释,十分方便读者理解集字的内容。
楹联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一朵奇葩。有清一代,楹联尤为兴盛,几乎遍布社会各处,传入千家万户。清代中后期,以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林则徐、赵之谦等人为代表的众多书家,将精彩的文学艺术和高超的书法艺术完美融为一体,创作出大量楹联佳作。 何绍基(一七九九 一八七三),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何凌汉为一代名臣。何绍基八岁入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道光十六年(一八三六)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提调、福建和贵州等地乡试考官等。咸丰五年,五十七岁的何绍基在四川学政任上,因 肆意妄言 罪被免去官职。此后,他主讲济南濼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在扬州书局等处任职,全身心投入文化教育和书法艺术创作中。何绍基学识渊博,勤奋临池,晚年将楷、草、隶、篆等冶于一
《启功大字千字文》是启功先生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一位友人精心书就的经典杰作,每个字如拳头大小,工整洒脱,精妍秀美,字字珠玑,全篇行气顺畅,笔墨精准,是启功先生一部大字本真书千字文。本书的意义就在于这是启功先生书法水平阶段的之作,字里行间体现了启功先生的书法特点,是书法爱好者和书法研究者临摹和研究的范本。 本书是《启功大字千字文》的平装本,希望利用普通纸张降低成本,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受益。
《集王圣教序碑》这个纪念性的作品,经过复杂而富有戏剧性的演进,逐步蜕变成一个无可争议、可以代表王字书法最高成就的经典之一。然而并不像人们理所当然认为的那样,《集王圣教序碑》从问世的那天起就是一件王字的书法名品。这个过程与传为王羲之书迹的另一经典《兰亭序》的遭遇恰恰相反。本书的目标是按照《集王圣教序碑》生成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再现该碑由佛教经典到书法名典的道路。这会帮助我们正确了解在王羲之经典化的过程中,《集王圣教序碑》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 罗丰 本书为考古学者罗丰对 行世法书第一石刻 《集王圣教序碑》所做的全面考察,梳理了由唐至清人们 以王羲之的名义 推动该碑经典化的历程。他不只关注文字、书法,更考索了碑的形制、花纹、石材,以及碑的物质存在同书法和碑文内容的关系;从考古学与历史
《启功真草千字文》是启功先生四十多年前临智永禅师千字文墨迹本的作品,笔笔用心,字字求精,被藏家悉心保存四十年,仍墨香四溢光泽如新,实属不易。 这部书法作品真草对照,楷法谨严,草法规范,真草之间对应变化一目了然,是临摹和学习书法的珍贵范本。全篇章法通透,布局洒脱,即保留了智永禅师笔法娴熟、墨韵流畅的特点,又体现了启功先生刚柔并济、浓淡相宜的风格,是目前见到的一部启功先生用两种书体书写的千字文,弥足珍贵。 本书是《启功真草千字文》的平装本,希望利用普通纸张降低成本,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受益。
王宠(1494 1533年),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明代中期书画家,尤以书名世,其小楷、行草为时人称道。王宠在书法艺术上可以说是个天才,短暂的一生,勤于学习书法,临摹晋唐以来名家帖册,尤以小楷艺术,深得钟繇、二王等艺术精髓。其小楷作品,虽纤毫之笔,却书写流利,宛若游丝,极富人文气韵。相对于大字或中等楷书,小楷在进行创作时有极大难度。本书稿即选择了王宠临习的各名家之帖共22帖。
萩原朔太郎被誉为 日本近代诗之父 ,以前所未有的口语自由诗,打破旧制开创了日本近代诗歌的新局面。他的部诗集《吠月》,受到文豪森鸥外盛赞,一跃成为诗坛宠儿。他诗歌中充溢的寂寥感、阴郁和时而怪异的情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从《吠月》《青猫》《纯情小曲集》《冰岛》等萩原朔太郎的代表诗集中,精选百余首结集成册,为读者全面呈现这位天才诗人的诗歌与人生。
王宠(1494 1533年),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明代中期书画家,尤以书名世,其小楷、行草为时人称道。王宠在书法艺术上可以说是个天才,短暂的一生,勤于学习书法,临摹晋唐以来名家帖册,尤以小楷艺术,深得钟繇、二王等艺术精髓。其小楷作品,虽纤毫之笔,却书写流利,宛若游丝,极富人文气韵。相对于大字或中等楷书,小楷在进行创作时有极大难度。本书稿即选择了王宠临习的各名家之帖共22帖。
*二十五年(1936)五月,上海墨缘堂发行所曾出版发行《吴让之篆书册》一书。这本书的原作为吴让之篆书节录《圣教序》四条屏,为近代书画家、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丁辅之收藏。 吴让之篆书的这件四屏,其规格及下落至今不明。编者尝试将其放大印出,仅供读者参阅。
本书集合了王羲之、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王铎七位历代著名行书书家,用成语、诗句为内容,作品形式有条幅、对联、扇面、斗方等,内容丰富,适合初学者临摹和创作,满足读者的练习和赏阅需求,全书排版合理、大方、美观,还在诗句旁附有注释,方便读者理解集字的内容。
《历代名家小楷珍品》丛书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所属书法出版社副编审刘清海和西安美院艺术教育系国画专业教师、中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于右任书法研究协会秘书长赵云雁联合主编,精选槪自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代表性的十九位书法家的小楷经典汇辑而成。丛书共分为25册,高清全彩影印,锁线装订。丛书精选明代书法家王宠的小楷作品两卷,此为*卷:《南华真经》《游包山集》。
《论书绝句》(注释本)收录启功先生历年来评论书法的七言绝句一百首。每首绝句后另有短评,纵论历代书法名家及书法名迹传本的优劣及真伪,辞简而意周,见解每有独到处。另加释文、评注,附印历代书法名迹以配诗,后附《论书随笔》和《论述札记》两篇。
王羲之书圣教序(无缺字放大本) 杨璐 著 16开 平装 IBSN:9787514925470 中国书店出版社 《王义之书圣教序》全称《唐怀仁集晋右军将军王义之书圣教序》,由唐代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义之墨迹中集字成篇,自贞观二十二年至碱亨三年,历时二十五年才完成。贞观十九年时,唐玄奘奉太宗李世民之命在弘福寺翻译梵本经文;三年后,太宗亲自为之撰写《三藏圣教序》;翌年,皇太子李治为之作《述圣记》。此序和记,以及《答玄奘谢御制三藏序敕》、《答玄奘谢启书》、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共为五篇,同刻于石。该碑高三点二米,宽一点四米,行书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碑石原在陕西长安弘福寺,今在西安碑林。
在中国篆刻史中,清末民国时期群星荟萃,芸芸大观。这个时期的篆刻承上启下,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是篆刻学习者不可跳跃的重要历史时期。 《名家名品篆刻赏析系列》遴选清代以及近现代篆刻大家的名品各100方,每位名家单独成册,包括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王福庵、来楚生、陈巨来、齐白石。吴让之是清代 邓派 篆刻的重要传人,对晚清乃至近现代篆刻有着深刻的影响。赵之谦是中国篆刻史上卓有成就的大家,是 印外求印 的典范。他突破了前人藩篱,开阔了后代篆刻家的视野。吴昌硕是近代艺术史上诗、书、画、印四艺皆精的艺术大师,其篆刻在 印从书出 印外求印 的思想上取法更为广泛,对近现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黄牧甫、王福庵、陈巨来、齐白石、来楚生的篆刻艺术也都别开生面,在篆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此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