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丛书遴选历代经典碑帖共75本,内容全面、版本优良,特选不反光纸张四色高清印刷,并针对读者临帖需要,采用有别于其它同类图书的开本,适合学书者的欣赏学习。本系列丛书主要针对高校书法专业学生,也可用于各类书法教育培训机构及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此册为《颜真卿三稿》。
本套书为中小学生书法入门教程,为使广大中小学生可以更全面,系统地学习书法而编写。全书共分为书法基础知识、基本笔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章法布局、原帖欣赏六大部分。以范字为主,在范字中配画了毛笔运笔走势的轨迹,运用笔势图解的方法,使书法教学更为直观明了。范字中加以简单的图示,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便与教学与自学。 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学,我们选用了范字的偏旁、部首,运用电脑设计集成了大量的范字,并集字汇成常用成语、古诗等,举一反三加以变化运用。我们还选用了原帖中的字做成拼图与集字进行对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书法图书市场上的古诗集字类读物大多止步于简单的集字呈现,有的又编排得十分复杂,没有考虑到目标读者的实际需求,集字水平也参差不齐。鄢建强编著的《集颜真卿书好诗(多宝塔碑)》以古代名碑为依托,精选古代名家名诗若干篇,然后将原碑拓字集成有趣的古诗书法读物。同时,书中还编排有古诗诗意、书法常用款式及集字创作方法,供目标读者创作所需。
《峄山碑》又称《峄山刻石》,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三年,巡游天下,登上了山东邹县的峄山。峄山因在孔孟故里,《尚书》《诗经》中多有记载,是一座文化名山。丞相李斯受命立石纪功,即《峄山碑》。《峄山碑》命途多舛。先是北魏皇帝拓跋焘因尊孔对秦始皇不满,命人将碑推到。然后是乡人不堪于迎送络绎不绝的拓碑者,将柴火聚于碑下,烧热石碑,泼以凉水。唐开元以前,碑石已然不存,仅有拓本传世。南唐徐铉精于小篆,摹有李斯《峄山碑》。北宋淳化四年(993),弟子郑文宝将徐铉摹本刊刻于长安,世称“长安本”。历代习小篆者,莫不尊从李斯,因此小篆又称“斯篆”。唐代李阳冰即以“李斯之后千古一人”见称。徐铉所摹《峄山碑》,尽管已然是“玉箸篆”风格,仍能体现李斯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无
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江西修水人。因游皖山谷寺石中涧,乐其泉石之胜,又自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创江西诗派。书法以行草著称,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用笔以侧险取势,纵横拗崛,自称[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书法]。传世墨迹有《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诗》、《廉颇閵相如传》、《诸上座》等等。《松风阁诗帖》是其行书代表作。
邓石如(1743-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后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清赵之谦称:“国朝人书以山人(邓石如)为第一,山人以隶书为第一。”邓石如的隶书吸取汉碑长处,取资广泛。初期结体扁方,出自曹全,笔意圆润,有棉里裹铁的笔致。其后,笔法日益苍劲洒脱,腴润稍减。到了晚年,往往运用篆、草的笔势以作隶,骨劲茂丰,淋漓尽致,达到了书法艺术的高峰。这件隶书作品是邓石如嘉庆己未年(1799年)时所书,内容是关于治家、立身处世的格言。此作体势宽博、凝重古朴,是他学书融篆隶之法的代表作品。原作现藏无锡博物馆。 本次修订,利用我社所藏作品照片重新制版,添加释文和修订说明。
365件艺术珍品 新上市的2019年《嘉德日历》延续了前两本日历的传统,所收录的365件艺术品皆来自中国嘉德2017年春、秋大拍及2018年春季拍品。 在品类上则涵盖了书画、油画、瓷器、家具、古籍善本、邮品钱币等各个门类,可以说是中国嘉德二十余年经手艺术珍品的呈现。 拍卖市场数据 《嘉德日历》所收录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标注了历年估价与成交价。 如果说2017年《嘉德日历》简单勾勒了近二十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脉络,2018、2019年《嘉德日历》则试图使读者一览当下艺术品市场的风云变幻。 无论是为大众所广泛关注的中国书画、油画,还是陶瓷、家具、古籍善本、文玩杂项,我们都希望《嘉德日历》能够还原艺术作品的真实价值所在,开启艺术爱好者了解艺术品市场面貌的一扇小窗。 收藏学习指南 除了价格说明,我们还为每件艺术品精心准备
《米芾苕溪诗卷》,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全卷35行,共394字,故宫博物院藏。所书内容为米芾自撰诗,共六首五律。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记,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此卷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时米芾三十八岁,正是书法走向成熟的时期。此卷用笔变化丰富,八面出锋,提按起伏自然超逸,其结体取欹侧之势,字体微向左倾,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面貌,与此后稍晚一月所书之《蜀素帖》,并称米氏行书双璧。
无
如今,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印刷术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被皇家宫廷、高官显宦和文人士大夫们秘藏的历代珍贵法书真迹,基本已影印出版,公之于世,遑论宋元珍拓墨本而已。西泠印社出版社精选十六种古代名家墨迹,书体上以行草书为主,基本上涵盖了自东晋至宋元书法大师的精典之作,堪称“帖学法书”的基础。此次影印出版, 限度地保留了书迹的精妙笔法、装帧款式与历代题跋的风貌,具有临摹学习和了解法书流传、鉴赏的双重功能,今之视昔,真可谓后来临池者眼福居上了。 这本黄庭坚著的《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帖》是“碑帖大观”系列之一,为高清版本。
我国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书家辈出,书法宝库十分丰富。为了适应广大初学者特别是中等学校学生临习传统书法的迫切要求,以及书法爱好者欣赏学习的需要,我们选择了历代各种书体和书家的一些作品。
《中国古代法书选》系列选用历代经典碑帖海内外珍稀传世版本,涵盖篆、隶、楷、行、草各体经典碑帖,碑帖种类丰富,采用18开优质纸印刷,并附带碑帖释文,便于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
《孔子庙堂碑》,唐武德九年(626年)刻。虞世南撰书。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之虞书妙品。此碑是为记述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封孔丘三十三世孙孔德伦为褒圣侯及重修孔庙事而立。贞观七年(633年)刻成,无撰写年月。
书法是在书写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作为一个时代的书法特称而载入史册。书法讲究笔法、笔意、笔势。观、临碑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手段。为了充分展示中国书法的艺术特色,我社特精选历代名碑名帖,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需求。编辑该套碑帖,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一、精选经典作品,力求体现书法各体优选艺术水平;二、精选底本,力求字体笔画清晰,且添加释文,以方便读者学习;三、倡导环保节约的时代潮流,力求朴素、实用、低价,普惠大众。本系列丛书共49册,品种齐全,质优价低,是初学入门的不二选择。
《行草书部首对照字典》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楷、行、隶、篆、草济济一堂。在这些书体当中,最活跃、最精妙、也最富有“弹性”的当属行书和草书(尤其是草书),由于行书和草书书体自身具有的书写“弹性”,以及其部首之间的互相参用,就容易使这两种书体分别在各自相同的一个字当中产生多种写法,而这种书写的灵活性,虽然可以给书体本身增添了其多姿多彩的一面,但同时也加难了其可读性。因此,在遵循古法的前提下,通过对历代名家行书、草书部首的写法进行归纳和总结,探索出它们的基本写法,使广大读者对这两种书体的结构形式和规律有个比较全面、系统及清晰的了解,以便在学习和使用时“知下笔向背”从而准确写好行书和草书,而编著了这部《行(草)书部首对照字典》。 本书从汉字部首入手,汇集历代名家范字,以表格形
本册为过年写春联:曹全碑,曹全碑为东汉著名碑刻,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现存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其结字匀整,用笔方圆兼备,整体面貌风致翩翩,曼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
《兰亭序》,又称《兰亭叙》《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帖》《禊序》等,28行,324字。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当时41位名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消灾祈福的“修禊”活动,大家流觞赋诗,后汇编成集,由王羲之作序,王羲之所书序言的手稿即为《兰亭序》。《兰亭序》有多种摹本、临本、刻本存世,其中以冯承素摹本最为知名。本书将冯承素摹本与虞世南临本、褚遂良摹本一并印出。 《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目前影响优选的名作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解缙《春雨杂述》云:“昔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鱼鬣鸟翅,花须蜂芒,油然桀然,各止其所
《唐颜真卿书争座位帖》由《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编
《北宋 黄庭坚小楷精选 (二)》设计典雅,精印呈现,手感颇佳,又不失书卷之气,让读者从中能体味到不同书家小楷结体运笔之丰神,展示了小楷运用灵活、结体空灵、章法有致的书艺效果,是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与临习的一套小楷字帖。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集贤直学士、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卒赠魏国公,谥文敏。元代书画大家。真、行、草、隶、篆无不精绝,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代虞集认为:“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前后赤壁赋》,亦称《赤壁二赋帖》,纸本册页,行书,计有二十一页,每页纵二七·二厘米,横一一一厘米,每页四行,每行字数不一,合计九三五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赵孟頫于元大德五年(1301)应友人明远之请所书。该帖笔法精巧娴熟,结构圆润秀美,从容自如,意态闲适,尽得魏晋遗韵,是赵孟頫行书作品中的得意之作。
在临摹系统性构建的过程中,对比无疑是获取靠前手信息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比较,掌握碑帖在书体、风格、形制、审美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不同特点,加深印象。但另一方面,真草篆隶行虽是五种不同书体,字形变异只是一种外在区别,更主要是依据书体渐变的轨迹,寻找内在的、共通的审美价值。傅山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这就说明,学楷书、行书乃至草书,突破口其实在于篆隶,此即是对于相关性的关注。只有通过反复揣摩,才能不被表象所蒙蔽,在多本碑帖之间找到某种关联性,从而将看似不相关的碑帖结合起来,具备新的思路。在临摹过程中,打开一种碑帖奥秘的钥匙很可能是另一本碑帖。随意地临摹,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从具体碑帖到整个书法史的梳理,都很好必要,从微观到宏观,由宏观至微观,如此反
隋《龙藏寺碑》,楷书,无撰书人姓名,开皇六年(586年)刻,碑在河北省正定县。有人说它“整密瘦健,为隋碑第一”,有人说它是“爽整精能,为隋碑之极则”。《龙藏寺碑》用笔沉挚有力,刚柔相济,结体严谨安雅,方整有致,已是成熟的楷书形象。《龙藏寺碑》集北碑之众长,是开初唐一代书风的“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梯。 本书修订版据上传世最善本即莫友芝旧藏本影印制版,添加释文和修订说明。
米芾,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谪居润州(现江苏镇江),时人号海岳外史。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米芾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所书《蜀素帖》是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