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恭公温彦博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亦称《温彦博碑》,简称《虞恭公碑》。为唐贞观十一年(637)十月立,今碑在陕西礼泉县九嵏山。碑正书,碑高一文一尺零五分,宽四尺三寸,三十六行,行七十七字。额篆书四行十六字。此碑为陕西礼泉唐太宗昭陵陪葬碑之一。岑文本撰文,详细介绍了碑主温彦博的生平。此碑文字剥落已甚,传世墨本中明前拓本“历”字未损。两千七百余字的《虞恭公碑》现行版本中少则只能见到四百余字(历博宋拓本),多则也不过能见八百余字(嘉庆内府本)。前者黑墨精拓,前有汪瀚云等题签,后有陈镛等题跋以及“公彦珍秘”等钤印八方;后者系毕沅灵岩山馆旧藏,后有王澍、翁方纲、王文治等跋。今选用嘉庆内府本。
《道因法师碑》是欧阳通的代表佳作。书体严谨。笔力遵健,风范不凡,为欧阳通之代表作。
《史辰前后碑》,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因是并刻一石的两碑,故名。
《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又称《正定府龙兴寺碑》。立于隋开皇六年(586)。碑首半圆形,高八十二厘米,宽一百零九厘米,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碑身高一百七十一厘米,宽九十点五厘米。楷书阴文三十行,行五十字。碑阴及右侧刻恒州诸县官吏及僧官的题名。开府长史兼行参军张公礼撰文,未署书丹人姓名。 但也有撰、书均为张公礼之说。宋拓“张公礼”三字未损。此为清拓本。 龙藏寺,坐落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是我国保存较好、规模较大、历史较早的佛教寺庙建筑群。龙藏寺创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唐代更名龙兴寺。宋开宝四年(971),宋太祖赵匡胤敕命大兴土木,进行扩建,奠定了现存隆兴寺的布局和规模。清康熙年间再次大规模维修,并定名为隆兴寺,俗称大佛寺。 《龙藏
《信行禅师碑》,又名《随大善知识信行禅师兴教之碑》,越王李贞撰,薛稷书。唐神龙二年(706)八月立。石已久佚。现仅存清何绍基藏宋拓孤本传世。剪裱本,册尾残损,正文共二十五开,另有跋一开半。正文一百二十五行,每半开五行,行七字。此册原为南宋贾似道所藏,册后有王铎、何绍基、吴荣光等人题记。此本现已流入日本,为日本京都大谷大学所藏,仅一千七百余字。碑文内容记述隋代名臣信行禅师之兴佛教事迹。 薛稷(649~713),蒲州汾阳(今山西万荣西)人,字嗣通。薛稷出身官宦世家,本人亦仕途显达,武则天朝举进士,累迁礼部郎中、中书舍人。唐中宗景龙末年(709),任谏议大夫、昭文馆学士。其时唐睿宗李旦尚未登基,与薛稷关系很好,将女儿仙源公主嫁给了薛稷之子薛伯阳,二人结成儿女亲家,过从甚密。景云元年(710),李旦甫登帝位
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江西美术出版社北京分社推出《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系列图书,让我们从这里抵达华夏文明的深处。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瑰宝,古人云: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临摹古人优秀碑帖是学习书法重要的通道。书法尤其强调笔法、笔势、笔意。其中,笔法、笔势是书之技法,笔意则是书之本旨。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选择历代公认的经典碑帖来观赏、临摹,当是学书之路的正确打开模式
本书是东汉桓延熹七年(164)立于今河北元氏县王村山下等。
《华山庙碑》全称《西岳华山庙碑》。东汉延熹八年(165)立,隶书。碑高七尺一寸,广三尺六寸。共二十二行,每行三十七字。 华山为五岳的西岳,华山以北七公里处的西岳庙是古时祭祀华山神的庙宇,系汉武帝时所建,名集灵官,东汉桓帝时改称西岳庙。庙内保存有很多历代碑石,其中为著名的是当时所立的《华山庙碑》,内容记述了周至汉间历代统治者祭山修庙、祈天降雨等内容。《隶释》曰:“威宗延熹四年(161),袁逢守弘农郡,以华岳旧碑文字磨灭,遂案经传载原本,勒斯石以垂后。”此碑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关中大地震中仆倒,旋为无知复建者捣碎衬砌庙基。今存庙中者为后人钱甫实重刻。或谓碑嘉靖中犹在,一县令修西岳庙石门,碎之为砌石。碑额两旁有唐李商隐、张嗣庆、崔瑁、李德裕等人题名。 《西岳华山庙碑》之末,因有“遣书
《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碑文记述张猛龙生平及办教育的事迹。无书写者姓名。碑高八尺四寸,宽三尺七寸。碑阳二十六行,每行四十六字,后四行为题名及年月。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碑阴十二列。碑额正书三行十二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此碑宋人已经发现,到了清代,经过包世臣等人的褒扬推许,名声大显,愈益受到书法家的推崇。 《金石录》、 《潜石匠堂金石文跋尾》、 《山左金石志》、 《金石萃编》等书著录。 《张猛龙碑》以第十行“冬温夏清”四字未泐本为佳拓。现存明初拓本称“时字三横本”,明代稍晚时拓本称“盖、魏不连本”。石碑现仍保存在山东曲阜孔庙内。 张猛龙,字神冏,南阳白水人。北魏孝明帝熙平年间,任魏鲁郡太守。他在任内, “治民以礼,
《张黑女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又称《张玄墓志》。张玄,字黑女(音贺汝),因避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名讳,故清人通俗称《张黑女墓志》。此志简单介绍了南阳太守张玄(462~493)及其祖辈、配偶的生平,后附赞词。原碑刻于北魏普泰元年(531)十月,正书,二十行,行二十字。根据志中记载的“葬于蒲坂城”五字考证,原碑应在现陕西省永济县境内。原石久佚不存。清道光五年(1825)何绍基得旧拓本于山东济南历下书市,乃著世至今,拓本共十二页,每页四行,满行八字。出土地不详。目前传世只此一孤本。此本有清初王玙、鲁珍跋,后又有包世臣、陈介祺及何绍基自跋,后归无锡秦文锦,今藏上海博物馆。 北朝书法成就主要反映在碑刻上。北碑主要有四类:造像记、碑碣、摩崖、墓志铭。其中又以造像记、墓志铭为多。近百年来陆续出
本书因字异形,字形欹侧,不取正局而以险取胜等内容。
《石鼓文》也称《猎碣》《岐阳石鼓》《陈仓十碣》《雍邑刻石》,是我国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所刻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每个高约一百厘米,径约六十厘米。其书传为史籀手笔。《石鼓文》的刻石年代,唐代张怀瓘、窦皋、韩愈等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以为周宣王时物,宋代董迪、程大昌等以为周成王时物,金代马定国以为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刻,清代俞正燮以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刻。以为秦物者,始自宋代郑樵,清代震钧以为秦文公时物。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十一年(前374)刻。 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属陕西凤翔),以后被迁入凤翔孔庙。自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作歌诗以后,始显于世。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并序》,唐武宗会昌三年(843)立于皇宫禁地,碑石大小不明,崔铉撰文,柳公权书。是年,柳公权六十六岁。“左神策军”是唐天子精锐的部队之一,由拥立武宗有功的宦官仇士良指挥。武宗驾临“左神策军”军营时,仇士良借机奏请立此碑以纪圣德,武宗应允。因柳公权当时为左散骑常侍,又是当朝一流书家,故皇上命其书写。因是奉旨书写,故柳公权的书写特别郑重,竭尽全力,所书之字端庄森严,较之早两年书写的《玄秘塔碑》更为苍劲精练。因原碑藏于禁宫,故捶拓较少,且原石早已毁灭,世仅存北宋所拓孤本。
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江西美术出版社北京分社推出《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系列图书,让我们从这里抵达华夏文明的深处。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瑰宝,古人云: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临摹古人优秀碑帖是学习书法重要的通道。书法尤其强调笔法、笔势、笔意。其中,笔法、笔势是书之技法,笔意则是书之本旨。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选择历代公认的经典碑帖来观赏、临摹,当是学书之路的正确打开模式
黄庭坚一生创作了很多的行书精品,其中*负盛名者当推其晚年作品《松风阁诗卷》。其为墨迹纸本,纵三十二点八厘米,横二百一十九点二厘米,全文共计二十九行,一百五十三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诗卷大气磅礴,点画厚重,如高山坠石;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如长枪大戟。尤其是其撇捺左右开张而形成的『辐射式』的结字造型更动人心魄。整体来说,其笔势苍劲,意态峥嵘,韵味十足,堪称书法史上行书之精品。
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江西美术出版社北京分社推出《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系列图书,让我们从这里抵达华夏文明的深处。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瑰宝,古人云: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临摹古人优秀碑帖是学习书法重要的通道。书法尤其强调笔法、笔势、笔意。其中,笔法、笔势是书之技法,笔意则是书之本旨。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选择历代公认的经典碑帖来观赏、临摹,当是学书之路的正确打开模式
《文征明草书千字文》, 文征明,明代书法家。草书师法怀素、黄庭坚;行书则融合苏东坡、黄庭坚、米元章于一体,又融入智永、赵孟頫笔意。本书所选《草书千字文》,用笔精到而萧散流畅,又不失草书之磅礴,是其传世中的优秀作品,也是研习草书的经典范本之一。
学写钢笔字,*好学习古人作品,追根溯源,心追手摹,直接进入古人书法语境。本书进行原帖展示、临摹展示、选例字进行重点讲解。钢笔字写法在提按顿挫等用笔技巧上、字形结构和章法等方面直接学习古人书法,一定会更快捷地写出艺术上高水平的硬笔书法作品。
赵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湖州(今属浙江)人。 赵孟頫与夫人管道舁同为中峰明本和尚(一二六三~一三二三)弟子。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楷草书俱佳,以楷书、行书造诣*深、影响*广。 《仇鄂碑铭卷》,风格较为厚重老辣,横勒竖努,紧而不枯,笔力饱满道劲,结体谨而不板,沉厚端凝。是学习行楷的**范本。 鲍学森主编的《赵孟頫仇鄂碑铭卷(上)》以楷书《赵孟頫仇鄂碑铭卷》为基础,编写而成可临可描的通用本,这样对一般的爱好者直接描写成书,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对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也可参照临摹保持原*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