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709 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玄宗开元间举进士。曾任平原太守,世称 颜平原 。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平叛后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又称 颜鲁公 。其书师承褚遂良、张旭,正书开张雄伟,行书遒劲舒和。以圆转浑厚的笔致代替了方折劲巧的晋人笔法,以平稳厚重的结构代替欹侧秀美的二王书体,自成一家,称为 颜体 。是继王羲之后对后世影响*的书法家。 《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撰并书。据载,该碑书于大历十四年(779)。民国十一年(1922)出土。碑高一*厘米,宽九〇厘米,厚二二厘米。碑阳一九行,碑阴二〇行,行均三八字。原石今藏西安碑林。此碑用笔劲健爽利,结构开张,外紧内松,呈现出雄秀
孙宝文编*的《熹平石经选》为 彩色放大本中国*名碑帖 系列,该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据《后汉书》记载:熹平四年(一*)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蔡邕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为后学咸所取正。这便是*名的《熹平石经》。石经初立于洛阳,后因战乱,散失殆尽。唐代以后,残石陆续出土,为世所重。有方家评说此石经,严谨规范,雍容端正,点画平厚,骨气洞达,已是汉隶发展到相当成熟时的书作。本书选取《春秋经》、《尚书》、《易经》中的部分残石。
嘉树堂为上海著名收藏家陈郁先生的堂号。嘉树堂所藏中国古代善本碑帖,均为名碑精拓、旧拓,流传有序,来历清楚,又多经名家题跋、收藏,为该碑国内顶级拓本,无论在艺术性还是文献价值上均可与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等公藏单位媲美。此次精选嘉树堂藏品,可以使孤本珍本化身千百,提供给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148)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隶书摩崖石刻。其书法是汉隶中的精品佳作,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
嘉树堂为上海著名收藏家陈郁先生的堂号。嘉树堂所藏中国古代善本碑帖,均为名碑精拓、旧拓,流传有序,来历清楚,又多经名家题跋、收藏,为该碑国内拓本,无论在艺术性还是文献价值上均可与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等公藏单位媲美。此次精选嘉树堂藏品,可以使孤本珍本化身千百,提供给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瘗鹤铭》,传南朝梁弘景书,黄庭坚谓 大字无过瘗鹤铭 。原刻在江苏鎭江焦山西麓崖壁间,传宋时遭雷撃,崖石崩落长江中,碎散沉入水底。冬季,水涸石现,方可椎拓,世称出水前拓本或水拓本。此册经张祖翼、孟宪章收藏,经《启功丛稿》《启功题跋书画碑帖选》《启功全集》著录,并有启功跋文。
本丛书以 分析式精准临摹 理念,专门针对在精细观察、精准临摹方面存在困惑和问题的书法修习者量身打造;旨在剖析和揭示精准临摹中观察、临写的门道,倡导以精准实临的方式深入经典碑帖,引导目标读者在精准把握技法细节的基础上进行书写训练,有效提升实临水准。 本书先总体上讲述《颜真卿勤礼碑》的书法艺术特色与临习指要,接着分别讲述《颜真卿勤礼碑》的用笔、结字和章法。其中的用笔部分进一步讲解八种基本笔画的用笔特点,结字部分进一步讲解各种结构类型的结字特点。在此基础上,各部分再分别选取典型例字、字组、字行做精细入微地剖析与示范,通过精细的观察,以精微的图解方式将例字、字组、字行的外在形貌以解码方式转换成细腻的技法信息。在版面处理上,将每个例字或字组、字行的解码分成上下两栏:上栏是主栏,容纳基本
本册《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颜真卿44岁时书,整篇结构严密,虽尚未形成刚劲雄强、沉雄浑厚、大气磅礴的颜楷风格,但此碑已奠定了颜真卿书风的基本格调,它是留传下来的颜书中早的楷书作品,是唐代 尚法 的代表碑刻之一,亦是初学书法的字帖之一。
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代篆文主要贮存在石刻、铜器、陶器等载体上,它们是传统金石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也是当代考古发现汉代遗物中的大宗。 《汉篆辑录》旨在汇集、整理2022年之前公布的汉代篆文材料,主要包括石刻、瓦当、瓦文、砖文、陶文、铜器、铜镜、钱币、钱范、杂项等几大类,共计近3900件(组)。每件(组)材料,依次给出序号、名称、时代(如能明确)、出土和收藏者(如能明确)、著录情况、字数、释文,附以作者对部分材料尺寸形制、分期断代、文字风格的判断以及相关释文校订、史实考证等内容。其中,新释、改释材料逾百件。本书为第一卷,包含石刻、瓦当、瓦文、砖文、陶文,约2000件材料。本书的出版,以期为推进汉字发展史和相关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材料依凭。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本书为我社碑帖名品的全新主题 实临解密系列。此系列的*本为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实临解析,以翁志飞通篇一比一实临与原帖比对出版,附每一条临摹的视频,识别二维码识便可观看,以达到实物图书配合视频教学的目的。 本书架构合理,由前言、单字解析、实临对照、临摹范本四部分组成,语言文字规范,配合视频,通俗易懂,为专业院校或业余书法爱好者提供良好的学习范本。
山东北朝佛教石经分布于泰山、铁山、岗山等二十一座山上,字大如斗,被康有为誉为北朝书法的三大宝库(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刻石,一曰摩崖刻经)之一。在书法史上享有极高声誉。三十年来,山东省石刻博物馆对这批资料进行了全面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遗憾的是书法临习单行本则一直未曾印行。应广大书法界人士的强烈要求,我社推出《中国石刻书法精粹》四种,以推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走向新区域、新高度。
《识金石》一书为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研究馆员陶喻之集数十年研究之大成,基于数十年在 博物馆之过眼珍赏,所做出的专业研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书法史串联起来。全书以时间为线索,分为“唐代石刻”“两宋丛帖”“诸葛亮法书刻帖”三个部分来讨论,将碑刻研究中的几个可究索而又有趣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分析。 “唐代石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石刻是认识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社会观念、意识形态、书法艺术等众多方面的重要实证资料。金石学肇始、鼎盛于两宋,除关注秦汉以来历代碑刻研究,还开创出以刻帖传拓供学习古代和当朝名家法书的法帖时代。所以“两宋刻帖”这一部分是综述辑刻丛帖风习源流始末,其次探索跟几部重要集帖相关问题。“诸葛亮法书刻帖”的研究则是出于作者本人的兴趣来进行集中的研究。
《朵云轩藏印全编》,为百年来首次对江南明清流派印藏品重镇朵云轩之收藏进行严谨普查、全面整理、详实著录和图像采集的成果,是研究明清篆刻艺术史学者及篆刻家研究取法的极珍贵一手实物资料。 图书分上下两编,共收录明清流派印作911方,纵跨从明嘉靖年间至20世纪70年代五百余年,涵涉篆刻家153位,全面呈现明清近现代篆刻风格与印人面貌,其中更有新见作品440多方,是对明清以来篆刻研究资料的全新重要补充。 《朵云轩藏印全编》以最新的出版形式,印蜕、边款重新钤打拓制,原石、印面微距拍摄,高清呈现明清流派异彩纷呈的印面与边款的多种刀法表现与章法形式,是建国后明清流派篆刻出版的一次里程碑式新资料发布,是文人篆刻史的重大填补空白,堪称一部浓缩的明清近现代篆刻史。
嘉树堂为上海著名收藏家陈郁先生的堂号。嘉树堂所藏中国古代善本碑帖,均为名碑精拓、旧拓,流传有序,来历清楚,又多经名家题跋、收藏,为该碑国内顶级拓本,无论在艺术性还是文献价值上均可与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等公藏单位媲美。此次精选嘉树堂藏品,可以使孤本珍本化身千百,提供给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崔敬邕墓志》,刻于北魏熙平二年(517),清康熙年间出土于河北安平,不久墓石被毁,不知下落,仅有拓本传世。崔敬邕墓志书法用笔圆浑,吸收了篆书中锋、圆笔的长处,使笔画外柔内刚,有些字向右上方倾斜,剞侧变化,结体活泼多姿,但由于笔画以及各部分的巧妙搭配,使字看似险峻,实际上仍不失稳重,具有率真天然的意趣。崔敬邕墓志是北魏墓志中最耀眼夺目的几颗明珠之一。
《伊阙佛龛碑》亦称《三龛记》《龙门三龛碑》,额篆书题 伊阙佛龛之碑 。唐贞观十五年(六四一)十一月,刻于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壁宾阳洞内。为节省费用,磨去北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重新雕刻而成。现存三十二行,行五十一字,计一千六百余字。 唐太宗时宫中掌管诏令的中书侍郎岑文本撰写碑文。岑文本(五九五 六四五),字景仁,邓州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以文墨官至宰相。碑文用骈文,对仗工整,全篇一气呵成,文采斐然,堪称岑文本的代表作。褚遂良(五九六 六五八),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人称褚河南。他博涉文史,工隶楷,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为 初唐四大家 之一。此碑为摩崖刻石,字体清秀端庄,宽博古质,笔力挺劲,气韵广博,是早期褚书代表作,也是现存褚书字体z大的碑刻。 碑文文学艺
本书收录当代碑帖研究专家陈麦青先生读碑、考据、鉴赏文章十三篇,均为作者近年来发表的重量级论文,如《陈叔通旧藏明末清初拓〈石鼓文〉长卷观后》《故宫本明拓〈天发神谶碑〉旧藏者 介侯 考辨》《〈麓山寺碑〉的碑阴》《梅景书屋中滂喜斋旧藏之碑帖善本》等,不仅对前人旧说多有订讹补遗,更有其自身独到的发现和新解;又如《欣于所遇,乐在谈碑论帖》《开卷有得,如行山阴道上》等,自道经眼名品、切磋研究的心得,内容丰富新颖,妙趣横生。陈麦青先生素以考据精严、旁征博引、文笔优美在业界及读者中长期享有盛誉。本书编排图文并茂,收录了作者考订与鉴赏相关的高清图片,以增加阅读的便利和体验感。
清代的书法由于碑学的盛行,追求与古为新,推崇“金石美感”。清代书家得以上窥历代书法之成果,故能集大成,其书法的与丰富,诚。清代众多书法家中,伊秉绶是成就突出贡献独特的一位。生活在清朝乾嘉问(一七五四-一八一五)的伊秉绶,不仅善书,兼喜绘画、篆刻,亦工诗文。
《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行书。唐开元八年(七二○)立,碑高二六五厘米,宽一一五厘米。现存陕西蒲城县桥陵,下截多漫漶,上截亦石花满布,几不能读。 碑文三十行,行七十字,记述李思训的生平事迹,以书法称美于世。碑主是唐宗室李孝斌之子,既是唐代宗室,也是唐代有名的青緑山水画家,少年得志,武则天时,弃官隐居,唐中宗时任左羽林大将军,后转为武卫大将军,后世尊称为 大李将军 。 李邕(六七八 七四七),字泰和,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开元中官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精于翰墨,尤擅行书。此碑书法劲健,字势俊丽,规模宏大,虽出二王法统,自家风格突出,系李邕精心之作,为历代书家称道。 《李思训碑》宋拓本流
嘉树堂为上海著名收藏家陈郁先生的堂号。嘉树堂所藏中国古代善本碑帖,均为名碑精拓、旧拓,流传有序,来历清楚,又多经名家题跋、收藏,为该碑国内拓本,无论在艺术性还是文献价值上均可与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等公藏单位媲美。此次精选嘉树堂藏品,可以使孤本珍本化身千百,提供给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郑文公碑》其笔划刚劲圆润,结字疏朗峻逸,气度凝重浑穆,给人以雄强朴实之感,历来书论家推崇备至。此《郑文公碑》拓本,为存世仅三件的早期拓本之一。
《李阳冰篆书三坟记》: 魏晋至唐初,真、行、草为书之大宗,篆、隶绝少。唐玄宗偏爱隶书,导致习隶之风渐盛。 安史之乱 后,时尚复古,重正字之学。在此背景之下,李阳冰着意小学,补益文字,以劲利豪爽之篆,抗衡真、行、草、隶时贤,自诩 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 。 《三坟记》由李季卿撰文,李阳冰书,为其篆书代表作。是碑立于唐大历二年(七六七),碑文阴阳两面,二十四行,行二十字,记述李季卿为三位兄长迁葬之事。原石久佚,宋时重刻,碑现藏西安碑林。此碑承李斯《峄山》笔法,参以籀法,结体纵长,线条劲利,使秦篆在中唐得以复兴。 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云: 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 可见李阳冰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此碑亦为
嘉树堂为上海著名收藏家陈郁先生的堂号。嘉树堂所藏中国古代善本碑帖,均为名碑精拓、旧拓,流传有序,来历清楚,又多经名家题跋、收藏,为该碑国内拓本,无论在艺术性还是文献价值上均可与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等公藏单位媲美。此次精选嘉树堂藏品,可以使孤本珍本化身千百,提供给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麓山寺碑,唐开元十八年立,李邕文并书,江夏黄仙鹤刻。碑文叙述麓山寺修建历史,为李邕贬官时所作,是其行书之代表性作品。此册通常被称为 赵声伯本 或 曼陁罗室藏本 ,为北宋拓本。罗振玉题跋称: 生平见宋拓麓山寺碑不下六七本,以此本为,神采焕发,确是北宋未剜改时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