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玄奘取经归来,便开始翻译经文。唐太宗亲为作序,太子李治为其作记。后来,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从唐太宗内府所藏王羲之行书遗墨中集字,将太宗序、太子记以及太宗答、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等五种集出。唐高宗咸亨三年由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刻,将其共刻一石而立,史称《圣教序》。此碑将唐太宗、玄奘、王羲之这三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故又名 三绝碑 。此碑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充分完好地展示了王羲之书法独特的超然之美,是艺术上的一次再创造。这件珍迹风格一致、结构匀称,犹如王羲之一气呵成、亲手所书,尤其是将王羲之的书法浑然天成地荟萃在一起,更显弥足珍贵。此碑也因此成为中国历代书法爱好者*重要的教科书之一,被誉为 千古
《十七帖》,书圣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 十七 二字而得名。此帖是小草书体的代表作,章法具有典型意义,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字里行间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 烟霞霹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十七帖》原迹早已只字无存,仅有刻本及几件唐人临摹本单帖留存于世,其中以姜宸英本*为知名,被誉为 天下甲冠 。本书选用的版本是藏于日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宋拓本,人称上野本,原为清康熙年间姜宸英所藏。这件佳拓影响深远,*不足之处是缺少九行,并略残字,本书谨用藏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东汉末年隶书完全成熟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之事,是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现存汉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结字匀整,结构舒展,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典型代表,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明末清初,金石、考据学兴起,带动了书法书风的转变,大批书法家取法《曹全碑》,客观上推动了隶书的复兴。《曹全碑》犹如书法艺海中的 指南针 ,进一步引领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今本书以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初拓本为蓝本,以其他版本为参考,精心修补了其中的残损字后将碑文放大出版,以飨读者。
颜真卿(709 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玄宗开元间举进士。曾任平原太守,世称 颜平原 。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平叛后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又称 颜鲁公 。其书师承褚遂良、张旭,正书开张雄伟,行书遒劲舒和。以圆转浑厚的笔致代替了方折劲巧的晋人笔法,以平稳厚重的结构代替欹侧秀美的二王书体,自成一家,称为 颜体 。是继王羲之后对后世影响*的书法家。 《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撰并书。据载,该碑书于大历十四年(779)。民国十一年(1922)出土。碑高一*厘米,宽九〇厘米,厚二二厘米。碑阳一九行,碑阴二〇行,行均三八字。原石今藏西安碑林。此碑用笔劲健爽利,结构开张,外紧内松,呈现出雄秀
本书为 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 之一,收录启功先生藏松江早期精拓本,供读者鉴赏、临习。 皇象,生卒年不详,字休明,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三国吴书法家。幼工书,师于杜度。善篆、隶、章草,时人谓之 书圣 。 皇象所书《急就章》原迹已不传。宋代宣和二年(一一二〇),书家叶梦得获唐人摹皇象书,参校颜师古注本,以楷书并列中间,于颍昌将其刻石,惜此摹本缺三百余字。明代正统四年(一四三九),松江府推官杨政得颍昌拓本后,复于杨廷瑞处见元末明初宋克至正二十年(一三六八)《急就章》临本,遂将颍昌本补全并由任勉之刻于石。因碑刻于松江,故又称 松江急就章碑 。 此碑高一百八十五厘米,宽九十三厘米,厚二十二点五厘米。碑阳六栏,每栏三十三行,行十一字,章草、楷书释文左右并列。碑阴上二栏续刻,第二栏左边沿处竖
本书为"彩色放大本中国著名碑帖"系列,该系列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 本书收长卷《廉颇蔺相如列传》。此长卷为草书、纸本,纵三十二点五厘米,横一千八百二十二厘米,卷内钤"内府书印"、"绍兴"连珠印、"内省斋"、"秋壑图书"、"顾禄私印"、"欧阳玄印"、"项子京家珍藏"、"永瑆之印"、"诒晋斋印"等诸多印鉴。有专家评说,黄庭坚书写的这卷名文,其书法纵横穿插,活泼洒荡,笔势飘逸,转折流畅,是其入古出新的草书代表作。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颜真卿《西亭记》残碑原由林霄、陈钦夫妇及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收藏,碑身四面环刻楷书,碑阴上部浅刻有篆字 柳文畅西亭记 。碑石所刻字体和笔法风格与颜真卿真迹书法风貌一致,属颜真卿书风完全成熟阶段作品,也是颜真卿从未露面的一件书法作品。相较于我们目前所见的颜氏作品,碑刻原石的存世数量几乎寥寥,此作也愈发珍贵。这件残碑是目前所见唯一一件颜真卿宦游湖州时期的存世碑刻,颜真卿69时岁。无论对于研究颜真卿此一时期的书法,亦或是碑刻书法 风格 诠释中的诸多因素,这件颜真卿楷书西亭记残碑,都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收董其昌书《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名篇,广为人们传颂。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七月,五十五岁的董其昌挥毫写下这一名垂千古的佳作。此书字大如拳,流畅劲健,数百字一气呵成,诚为董氏精品之作。这卷墨迹纵37.6厘米,横1499.5厘米,绢地,款下钤 董玄宰 朱文印,卷后钤 王时敏印 、 烟客真赏 等鉴藏印。
《米芾名笔》,全面再现米芾书法艺术。米芾,宋代著名书法家,是中国书法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书家。书法诸体皆善,行、草书见长,学书从颜真卿入手,后学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于褚遂良用力深;后学晋人,得力于 二王 ,取诸家之长,自出机杼,形成沉着痛快的风格。字体斜画紧结,体势挺拔,劲健而不失飘逸之姿。用笔俊迈豪放,讲求意趣和个性。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 宋四家 。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选取米芾《苕溪诗帖》《多景楼诗帖》《拜中岳命作帖》等墨迹、拓本。
此书为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颜真卿李玄靖碑》之高清仿真影印本。《颜真卿李玄靖碑》,唐大历十二年(777)五月刻,颜真卿撰书,吴崇休镌,记录了茅山第十三代宗师、 天下道学之宗 李玄靖(683-769)的事迹。碑在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四面刻。楷书,前后各十九行,两侧各四行,行三十九字,近一千七百余字。宋绍兴七年(1137)为大风折断,损字数十个,后经霅溪沈作舟扶起。明嘉靖三年(1524)玉晨观遭火,碑毁碎为石块。清乾隆时钱大昕访得二十一石,计一千五百余字(含残字)。后汪志伊得二十三块,计一千四十余字(含残字),即筑台砌置,后移入学宫。咸丰兵乱后,石复散佚,同治间仅存残石十余片。此为王楠话雨楼藏 断后毁前南宋拓本 ,共二册,存字一千六百零五字。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此书所据底本精善,图版清晰度高,纸
合辑以古代经典诗词为内容,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将历代经典碑帖草书范字集合在2000余幅书法作品中。力求风格统一,行气流畅,章法形式多样,既可直接供书法爱好者临摹,又可为其书法创作提供借鉴,集书法与文学价值于一身。 本集为《经典碑帖集字创作蓝本》系列的合辑本,内容分为《菜根谭》、《小窗幽记》、《人间词话》、《文心雕龙》、山水诗、爱国诗、游仙诗、题画诗、书论、画论、小品文、《世说新语》、律诗、绝句、宋词、曲赋短文等文章,分别以行书和草书的形式呈现,为8册的合辑本。本合辑本拟采用较好的纸张印刷,盒套设计成可以手提的形式以方便购买者使用。
现代印刷技术空前发达,其印制法帖逼真之程度,速遏古人双钧填墨及汇刻。而且,基于原碑帖的放大与缩小,更可全方位地展现书作的精神风采。这是极方便于书法学习的。鉴于此,本社选编了这套书法经典放大丛帖。所选法帖多是原文字较小者,因而 放大 也就具有了价值。这些碑帖都是佳作杰构,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 本套丛帖字数速非 古刻数行 可比。放大本不仅追求原色,而且尽量做到保持原帖的点画、字形、行气、章法之 真貌 ,使原作由于字 小 而不易见的韵致得以充分展现。如此既利于了学习,也增强了欣赏的多元性。 《曹全碑》,全称《漠合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东漠灵帝中平二年(一八五)十月立,碑高二百七十二厘米,宽九十五厘米。碑阳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阴题名
本册《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颜真卿44岁时书,整篇结构严密,虽尚未形成刚劲雄强、沉雄浑厚、大气磅礴的颜楷风格,但此碑已奠定了颜真卿书风的基本格调,它是留传下来的颜书中早的楷书作品,是唐代 尚法 的代表碑刻之一,亦是初学书法的字帖之一。
《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早的一部 书法丛帖 ,共十卷,记录了秦、汉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发展历程,是现存*.一部关于中国书法史的大型图典。 宋、元以后,《阁帖》拥有广泛的临摹研习群体,她深远地影响着中国书法的进程。历观明、清两代尺牍、文书,件件有《阁帖》的影子。《阁帖》已然构成行、草书的正源,她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恐将之视为中国书法发展的 命脉 也不为过。 明天启初,时任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的董其昌奉诏至江南仿书,在老友陈继儒家见宋初原拓《淳化阁帖》祖本,摩挲叹赏之余,借归临摹,至天启五年乙丑十二月十五日次第临毕,时间已越二年。 《阁帖》是宋太宗集宫中所藏魏、晋、隋、唐诸家墨迹汇刻而成的著名法帖,素有 法帖之祖 的美称。它的墨拓本一直是历代书家师法学习的圭臬
《历代名帖宣纸高清大图:宋黄庭坚砥柱铭》纸本,行楷。纵37.6厘米,主体部分横824厘米。无年款。内容是黄庭坚生前为推崇的唐代宰相魏征写的《砥柱铭》。这件手卷因为文字内容、书法风格等方面与黄庭坚其他作品存在差异,早在乾隆时期曾经被认为是赝品,有诸多猜疑。后经傅申先生研究,终确定为黄庭坚的真迹,而且是黄庭坚书风转换期的真迹。通篇结字修长奇崛,呈放射状,笔法开张挺拔,章法则参差错落,整幅作品气息可谓淋漓潇洒,气势夺人。 此卷是黄庭坚传世作品中为数极少的几幅鸿篇巨制之一,在中国书法史、艺术史乃至文化史上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和意义。
《历代行草精选》曾是我社早期书法碑帖类图书中比较成功的品种,当时推向市场后,该丛书以其新鲜的经折装订样式让读者阅读临习时耳目一新,引起出版市场的争相效仿。该套丛书在走过数年的图书市场周期后一直未有新的替代产品推出。经过仔细的市场分析,总结《历代行草精选》后期存在的一些不足如下:一、该丛书为单色黑白印制,已经显著落后于碑帖图书市场巨量的四色印刷字帖;二、当时内页采用的廉价的轻型纸,印刷效果不佳,不能很好的反应原作的风貌;三、稿源图片质量已经落后于市场的普遍水平;四、该套丛书定价低,导致发行利润不佳;五、采用统一书号,导致发行不畅;六、该套丛书未将历代碑刻字帖收入,不能完全覆盖广大读者群。 此次出版,针对上述缺陷逐项做出整改,315mm乘140mm,成品书更长且略狭,四色精印,计划分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