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条件:

  • 1星以上
  • 0-10元
清空筛选条件
顾客评分:
仅五星 以上 以上 以上 以上
销售价格:
0-10元10-20元20-30元30-50元50~元以上
折扣力度:
0折-4折4折-5折5折-6折6折以上
筛选:
    • 急就章
    •   ( 3057 条评论 )
    • 古吴轩出版社 编 /2009-12-01/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有限公司
    • 《急就章》又名《急就篇》,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全文共一千三百九十四字,洋洋大观,无一字重复,为童蒙识字之书,文词雅奥,历来为书家所重。传说系三国时吴国的皇象(或日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章草首书,后世如西晋索靖、元代的邓文原、赵孟(兆页),明代的宋克以及现代的高二适、王蘧常等,皆以书章草《急就章》而名。 皇象,字体明,广陵江都人。官至青州刺史。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他的草书与曹不兴绘画、严武的围棋等并称“八绝”。前人对皇象书法评价甚高,唐张怀瓘曰:“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休明章草,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可见他创造了“相众而形一”的书风,在书法史上有重要意义。

    • ¥5.6 ¥8 折扣:7折
    • 吴昌硕临石鼓文/西泠印社法帖丛编
    •   ( 7818 条评论 )
    • 吴昌硕 书 /2004-02-01/ 西泠印社
    • 通过《吴昌硕临石鼓文》这本帖,我们可以学到一整套鲜活的技巧法则,但更可以体察到:其实学习古典,在掌握了基本技术规范之后,不妨放开来看看自己究竟能对古典作出何等样的阐释与发挥。没入门的初学者当然还未能想到这些,也没有能力做;但有能力的书法家,却应该从吴昌硕身上汲取这样一种启示:即使是临摹,有没有创造力与想象力,也完全可以决定一个书法艺术家的成败得失的。

    • ¥4.4 ¥8.8 折扣:5折
    • 怎样学篆刻
    •   ( 6266 条评论 )
    • 李早编著 /2011-12-01/ 西泠出版社
    • 中国的书画篆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特别是近20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欣赏,在他们身上,已强烈地涌动着一种自我动作的愿望。鉴于此,为了使初学者不走弯路,尽快地正确掌握书画篆刻的基本技法,我们特别约请了长期从事这方面教育和创作的教授、专家,编写了这《怎样学篆刻》。

    • ¥9 ¥18 折扣:5折
    • 峄山刻石
    •   ( 773 条评论 )
    • 杨建虎姚国瑾 著 /2010-01-01/ 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 《峄山刻石》为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及参加书法专业高考生之必需。全书内容包含四个部分:相关碑帖简述、碑帖图片、原文与注释、相关碑帖历代论说选。就目前来说,是已出版碑帖中较为全面的丛帖。既适合教师参考讲解,也适合学生自学。对学生理解碑帖原义,加深对碑帖的理解,提高书写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 ¥6.5 ¥13 折扣:5折
    • 印学史 西泠印社出版社
    •   ( 312 条评论 )
    • 沙孟海 /1999-11-01/ 西泠印社出版社
    • 印章,其起源要上溯至殷周际,到北宋米蒂开始,文人自篆自刻,印章成为一门艺术。沙孟海编著的《印学史》结合印章图例三百三十八颗,介绍印章的产生发展变迁,及几千年历史中**的印学派别、印学名家、及印学名作。对印章、篆刻、艺术史爱好者有很大的帮助。

    • ¥9.3 ¥18.2 折扣:5.1折
    • 毛公鼎铭文(修订版)
    •   ( 315 条评论 )
    • 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 著 /2019-05-01/ 文物出版社
    • 毛公鼎为西周宣王(公元前八世纪)铜器,腹内壁铸有三十二行四百九十八字,长期以其造型端庄和铭文较多、书体精美受到外学术界广泛重视。习篆书者,若能对商周具有代表性的铜器铭文,尤其是毛公鼎铭文字体多加研究,体会其内涵的韵美,就能在继承古代书法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现将《毛公鼎铭文(修订版)/历代碑帖法书选》拓片割裱并作放大本影印出版黑白字帖,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西周金文提供范本。

    • ¥5.1 ¥9 折扣:5.7折
    • 篆刻字典 潘国彦 编 吉林文史出版社【正版书】
    •   ( 2 条评论 )
    • 潘国彦 编 /1988-06-30/ 吉林文史出版社
    • 本字典是在日本东京堂一九八三年出版的《近代篆刻字典》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 本字典收集中国明清以来主要篆刻家及被称为“三堂印谱”之《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中之印影。 本字典共涉篆刻家三百四十余人,收录首字三千三百余字,所收印影约四万五千枚,字后皆注明作者。 本字典印文之序,大致按篆刻家年代之序排列。检字表及索引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 本字典所收印影,均按原大剪贴。 书末附《印小人传》,由潘国彦同志编。

    • ¥10 ¥52 折扣:1.9折
    • 秦汉官印集粹 王羲晔 吉林文史出版社,【正版保证】
    •   ( 2 条评论 )
    • 王羲晔 /2011-11-01/ 吉林文史出版社
    • 汉官印总体艺术风格浑厚古朴,外拙内巧,端庄凝重,平正自然,落落大方。但亦不乏粗放雄伟,瘦劲峻峭和奇崛苍茂一路风格的,正是它的多姿多彩,使印章艺术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中国篆刻集萃系列:秦汉官印集粹》选用了其间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皆个性独特、风格鲜明,可资读者学习、参考。

    • ¥7 ¥31 折扣:2.3折
    • 赵之谦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舒文杨 著 重庆出版社【正版书】
    •   ( 2 条评论 )
    • 舒文杨 著 /2006-05-01/ 重庆出版社
    • 篆刻是赵之谦心中永恒的情结。尽管他从政江西,为实现经世致用的政治理想而试图舍弃艺术,但内心的苦闷彷徨仍溢于言表。他的一生最终仍是属于艺术的,活跃于19世纪中叶的赵之谦因书画篆刻载誉史册,而不是其他,这在赵之谦而言,既是始料未及,也有悖于他涉艺的初衷,从而为他的艺术人生增添了悲壮的色彩。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意在通过对作品文化背景的阐述,为赵之谦篆刻艺术的爱好者提供基本的解读方法,并试图通过对赵之谦个性化创作的解析,使读者对篆刻艺术的技法有所了解,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提示,并希望能由此增进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赵之谦是我国近代一位在书法、绘画、篆刻、诗文等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选取赵之谦的印章作品,通过一方方具体的

    • ¥6 ¥37.37 折扣:1.6折
    • 瓜瓜斋读印 阴阴夏木啭黄鹂
    •   ( 106 条评论 )
    • 赵龙涛 韦佳 /2017-06-01/ 湖北美术出版社
    • 整体内容介绍:《瓜瓜斋读印》甄选百余方经典文人印,活泼地解读印文的文学性,专业地讲解篆刻的艺术性。随手翻看任一则,您都可拥有文学与篆刻艺术的双重审美享受,得半日清闲之乐。 分册内容介绍: 烟波江上使人愁:四时风物,多有不同。佳景常在,文人咏怀。本册所选印章,皆印人摘取古人咏物佳句以入印,读来颇有妙趣。 阴阴夏木啭黄鹂:田园之乐是中国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本册所选印章,印文皆以田园隐逸为旨趣,读来自当生怀归之思。 蓬莱文章建安骨:风骨,自是传统文人的道德和美学境界。本册所选印章,都以风骨为话题,其印风与文风表里互见,读来沉着痛快。 晴窗细乳戏分茶:艺术之美,本来出自于艺术家的闲情逸致,忙碌的人,无暇奢谈艺术。本册所选印章,足以让终日奔波的读者,得半日清闲之乐。

    • ¥9.9 ¥19.8 折扣:5折
    • 中国书法宝库—(1)石鼓文
    •   ( 408 条评论 )
    •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0-06-01/ 上海书画出版社
    • 《石鼓文》又名《雍邑刻石》,其石曾被委弃于陕西陈仓之野,故又称《陈仓十(石)碣》。《石鼓文》无刻石年月,亦无撰书者名姓。前人考说不一,或以为周宣王时史籀所书,经近人详细考核定为先秦遗物,然时代有秦文公,穆公、献公数说,唐兰考为秦献公十一年(前三七四),是我国可信的早石刻文字之一。其内容以籀文(大篆)分刻于十个鼓形石上,故名《十鼓文》,每鼓高度与直径约二尺。十鼓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字韵文,记述了秦国君游猎之事。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如金钿委地,芝草图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近代名家杨沂孙、吴昌硕书法皆得力于此。 此刻石唐时始被发现,韩愈、韦应物皆有诗赞。至北宋时司马池始将之移置凤翔府学,后屡经迁徙,原石今藏故宫博物院。唐时即有拓本,惜今未传。近时所见以北宋本为,著名者为

    • ¥8.1 ¥10 折扣:8.1折
    • 秦石鼓文集联
    •   ( 18 条评论 )
    • 刘运峰 著 /2006-01-01/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 《秦石鼓文集联》内容简介:石鼓文,为战国时期秦国刻石,以形状似鼓而得名。精典篆书。因文字内容系记述秦国贵族游猎之事,故又名猎碣。唐朝初年在岐州雍城(今陕西凤翔)南田野中发现,故又称岐阳石鼓、陈仓十碣、雍邑刻石一等。

    • ¥6.5 ¥13 折扣:5折
    • 墓志
    •   ( 188 条评论 )
    • 郑培亮 著 /2008-01-01/ 上海书画出版社
    • 从临摹到创作,是任何一位书法家必须面对的课题。书法的艺术特性,既决定了它比其他艺术更加注重“临摹”这个入门和修习的途径,同时更加追求“创作”这个蜕化和升华的境界,但两者之间,并非是简单或*的因果关系,而是存在着一种超越因果关系的转换性奥秘。自古以来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是在参透这种奥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 然而,由于书学语境的不同,古人往往极少保留自己的临摹书迹,对临摹和创作并非像我们今天一样看得泾渭分明、指向明确。一代又一代人从临摹到创作的实践轨迹和心路历程,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湮没。 为了促进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探寻从临摹到创作的转换性奥秘,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从临摹到创作”的丛书。它们通过古代书学体系中对于从临摹走向创作的方法论与价值观方面的挖掘,以独立的书家或具

    • ¥8.2 ¥12 折扣:6.8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