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碑帖放大系列”以初学书法常用碑帖为蓝本,精选其中典型字例,按笔画、部首、结体或同字异形等归类整理,并辅以字例放大、碑版翻转等技术手段,使其成为广大书法学习者、书法教师的字帖或教学参考。此册是根据元代书家赵孟頫所书的《胆巴碑》选编而成。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为元代的书画家。赵孟頫擅长真、行、草、隶、篆等各种书体,尤以行书与小楷造诣精深,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胆巴脾》全名为《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上帝师之碑》。此碑是赵孟頫于延祐三年(1316)六十三岁时奉敕书写的,是“赵体”行楷书的代表作。其用笔纯正,应规入矩,方圆笔并用,神采焕发。通帖气势畅达,雄迈豪放,可谓意在笔先,笔到法随,于规整庄中见潇洒超逸,给人以一气呵成的艺术享受。
本帖选自米芾《蜀素帖》。米芾,初名黻,41岁后改芾,字元章,人称米南宫,宋四家之一。徽宗时任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书法深得晋人风韵,又吸收唐人精华,用笔精妙,擅作行草。后人称其“集古字”,其实他又是一位不断创新意的大家。这些在他的《蜀素帖》中体现得最为充分,我们可以从中挖掘有关行书用笔的大量信息,是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为此我们精选典型字例,用电脑技术数倍放大后,再详细附上运笔轨迹,供学书者参考。
本书为上海地区现代篆刻家名典。本名典入编对象为:1949年10月1日以后,活跃在上海地区篆刻艺术领域的现代名家、从事篆刻创作的市级以上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会员、篆刻作品入选市级以上展览或在篆刻艺术领域卓有成就的美术工作者。 入编内容包括本人姓名、字号、斋名、年龄、籍贯、照片以及艺术简历、师承、成就,并收入其专业职务、篆刻作品、自用印章及款署等内容。另附英文简介(包括姓名、年龄、籍贯及专业职务)。作品下方附有释文,绝大多数印面的尺寸与原作相同,以利于读者学习与赏析。
刘占鳌是一位诗、书、画、印全能的老艺术家,他的作品之多便可想而知。即使书画二者,存世者略加选取,使可汇为巨帙,而何况先生的创作则是以篆刻金石为主项。然而,终于也只能印出一本综合性的小册子,出书之难,明白人当可不言而喻。 这本小册子所收只是少量的可以找到的几方面的作品,也未必是精品和代表作,也只是立此存照,让世人知道在遼南大地有这样一位百岁老人。山水钟灵,出现了这样一位诗、书、画、印的老艺术家。他的为人,他的成就,应从流伟在世上的那些作品当中去慢慢认识。
《中国历代书法选辑:秦李斯峄山碑》亦称《峄山刻石》。秦代篆书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立。高218厘米、宽84厘米。原石早已被北周武帝派人推倒,后又被野火焚毁。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拓本重刻于长安(称《长安本》),碑阴有郑文宝题记。风格圆转流丽,笔画细而匀整,字体呈方形,风韵已经与泰山刻石不同。再后绍兴、浦江、应天府、青社、蜀中、邹县等均有重刻。
在日常生活中,书写规范美观的文字不仅有利于人们的沟通和交流,也往往可以在不经意中带给人们力和美的享受。中国书法艺术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发展而依然光彩照人,主要就在于安兼具审美和实用两方面的功能。即使在硬笔书写及电脑使用十分普及的今天,书法艺术仍有其不可动摇的地位,在中国,甚至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能不能写一手好字,至今仍然是衡量一个人文修养是否全面的尺度之一。 所谓书法,即是用圆锥状毛笔书写包括篆、隶、正、行、草各种书体汉字的法则,也是一种讲究执笔、点画、运笔、结构、行次、章法、墨法、风格的传统造型艺术。通常要求执笔须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腕部松平,悬空发力;点画须中锋铺毫,笔笔送到;结构要笔画间和谐呼应;章法行次要错落有致,气息贯通,以及表现书者
《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碑高三十厘米,宽九十三厘米,十三行,行二十字,楷书。 唐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颜真卿为抚州刺使,路过江西南城,浏览麻姑山后,撰文并书写。大历六年(公无七七一年)四月立。 此碑书法端严雄秀,为颜真卿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其字横轻竖重,字形相向,用笔易方为圆,以转代折,笔姿轻妙。宋欧阳修《集古录》谓:“此记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愈看愈佳。”原碑久佚,在明代为雷火所毁,故拓本稀少。翻刻甚多,皆失真。 此册影印的是明翻刻明拓本,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颜体楷书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毛笔书法(考级)辅导教程》丛书分为欧阳询楷书《九成宫碑》、颜真卿楷书《多宝塔碑》、颜真卿楷书《勤礼碑》、柳公权楷书《玄秘塔碑》、赵孟頫楷书《胆巴碑》、王羲之行书《兰亭序》、汉隶《史晨碑》、汉隶《曹全碑》共8册。 本书从实际出发,在内容编排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书示各级的考核要求,对书法作品的结体规律、章法布局、落款方法以及范字的用笔特点、结字规律都作了较为详细的临习指导。 以使广大考生和中小学生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书体,进行书法临习、考级,为进一步书法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