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中国独特的一门艺术。它主要以汉字中的篆书为素材,以镌刻为手段,在方寸的空间裹进行创作。篆刻的作品——印章既有观赏性,更有宝用性,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书画创作,处处可见它的光彩,故深受人们的喜爱。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逹官凡夫,无不以擁有一方精美的印章为乐。为了使篆刻爱好者比较方便地了解古代玺印的全貌,提高篆刻艺术水平,我们编纂了《中国古代玺印大典》。 本书所收印面上自殷商,下迄清末,共计一○六八三枚。目前所见明代以前各个时代的主要印章和明清著名篆刻家的代表作均已收录。
一、本书选汉字1444个作字头,以繁体(或异体)作为四角号码查字的主要依据编辑成册。 二、正文字头上的4位数是四角号码,左上角的数字是号。多字同号者,仅一字标明四角号码,其它字仅标明号。 三、正文字头下方格内的字是小篆,小篆以下均为鸟虫篆。鸟虫篆下的号码是近、现代作者排列序号或选字朝代序号。作者排列不分先后。 四、正文前编有“鸟虫篆选录朝代及作者序号”。 五、“笔画检字查号表”汉字后的数字为正文四角号码。 为便于读者查找鸟虫篆,简体、繁体(异体)字同时编录表中。简体字列在繁体字之前。如“龙”在五画,“龙”在十七画,无论查“龙”的简体或繁体,均能找到“龙”的鸟虫篆。 六、为方便读者查找鸟虫篆,正文前编录了“繁体、简体、异体字对照表”。此表仍按四角号码(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知其简体或异
章草,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始于汉代,从隶书发展而来,是早期的草书。章草字字独立,保留了隶书中波磔的写法,是书体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在书法史上有重要意义。 《章草实用字典》收历代章草字迹,字迹或从墨迹本中选出,或从碑刻中拓下,收录有皇象、赵孟頫、宋克等书家字迹。 《章草实用字典》的编纂,从新的角度入手,在单字方面着重于篆书的常见字,在字例方面突出形体结构的代表性、特色性和普遍性,对文字的初形及发展的特点尽可能作兼互的处理。 《章草实用字典》附有音序、笔画、部首多种索引查检方式,既是书法爱好者查检字体的书法工具书,又可作为平面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专用各体书法的字库类工具书。
本套丛书主要搜集从陈、隋年间到现代的书法大家所写的千字文书法影印。这些书法包括智永、欧阳询、王羲之等。
《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张玄墓志铭》,清代因避清圣祖玄烨之讳而改称穴张黑女墓志移。刻于北魏普泰元年(五三一)十月,正书,二十行,满行二十字。原石久佚不存。清道光年间何绍基于山东发现此碑装裱本而闻世,此拓本共十二页,每页四行,满行八字,因海内孤本,故极为珍贵,今藏上海博物馆。 《张玄墓志》书法精美,刻工亦佳。用笔讲究中锋、侧锋的运用,注意藏锋、露锋的变化,体现含蓄而不外露的笔意;结体呈横势,单字结构宽绰,有隶书结体的扁方之意;章法布局整齐,字距稍大,行距稍小,但最后几行中出现错落的形态,貌似行书章法,又为整篇添了几分光彩及灵动之气。何绍基评之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道厚精古,未有可比肩穴黑女锣者。』
文化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研究内容通常被认为包括五个方面,即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扩散和传播、文化综合作用(或文化整合)、文化区。《书法文化地理研究》尝试运用文化地理学的有关理论,对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书法作出比较独特的阐释。《书法文化地理研究》的构架主要由六个方面组成: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书法、书法与书法文化、书法文化景观、书法文化的传播、书法文化区的划分、书法与文化生态。在每个章节的后面均以魏晋南北朝为例,对中国书法的文化地理作出比较深入的探讨。
《甘氏集古印正》是一部集古印谱,明代甘旸辑。甘旸,又名旭,字旭甫,号寅东,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生前隐居鸡笼山,以书刻自娱。他精干篆刻,尤嗜秦、汉玺印,尝叹顾从德《集古印谱》木刻本(即《印薮》)摹刻失真,神理不存。为“辨邪正法”,乃依秦、汉原印为范本,用铜玉摹刻,尽七功,于万历丙申年(1596年)成《甘氏集古印正》五卷。明代摹刻秦、汉印成谱之风极盛,此谱当为上乘。甘旸不但摹古玺印惟妙惟肖,其自篆自刻的印章艺术水准也很高。本印谱所收录的最后49方印章为甘旸自制印,这些印章的秦、汉印功底深厚,独具面目,不愧为大家作品。 《甘氏集古印正》篇末收有甘旸所撰 《印正附说》,因其体会心得出自长期的摹刻 、篆刻实践中,故真实不虚,其中多有可借鉴之处。 《甘氏集古印正》原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优选,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古厚淳朴,宽博雄强,气格宏大,圆劲挺秀,率真自然,是“隶中草书”,是圆笔放纵的典范。 滕西奇编著的《石门颂写法与注译》主要介绍了《石门颂》的用笔,《石门颂》的笔画写法与常见笔病,《石门颂》的结体,《石门颂》的章法等有关内容。
本书收录字形的材料依据包括简牍文献和石刻文献,共收录字头4608个,收录字形280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