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内容简介: 罗锦堂曲学研究 丛书系罗锦堂曲学研究集大成者首次以简体字版本在大陆出版,包括《中国散曲史》《元杂剧本事考》《明代剧作家考略》和《北曲小令谱 南曲小令谱》。丛书资料丰富,考证有据,论证充分,勾勒清晰,对曲学渊源,相关作家、剧目、曲谱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有重要的学术、艺术和文化积累、传承价值。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流传至今的北曲50个曲调(附三支带过曲)、南曲25个曲调。每个曲调按句法、谱式、题解、曲例进行说明,列举四首小令作参考,每首不超过六十字,用符号标明其停顿、平仄、押韵等,力求简明易知。所收例曲来源广泛,甄选精当、文辞优美,规律谨严。对于南北曲谱的研究、爱好者具有极强的学习功用和参考价值。
作者为著名的作家、红学家。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权威,同时更是昆曲的痴迷者与传承人,为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创办人。本书内容丰富,收录作者对昆曲经典曲目的研究和作者生前所写关于昆曲的散文,是昆曲爱好者和古典文学艺术研究者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阿兰 巴迪欧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的左翼学者。本书是阿兰 巴迪欧关于戏剧的评论集,是以片段化的写作形式构建的戏剧思想絮语,是一部吸收当代戏剧哲思的 狂想曲 。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戏剧艺术放置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背景下,探讨了现当代戏剧在多方面的转变及其思想根源。 在本书中,作者批判浅显的、娱乐性的 小写的戏剧 的泛滥,而为一种通达所有人的 大写的戏剧 辩护。他所倡导的 大写的戏剧 ,即一种厌恶无知与惰性、渴求智性与真理的戏剧,它致力于对抗思想层面的怠惰,为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每个人指引方向。
中国非遗之首百戏之祖 昆曲艺术不仅是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承载着美的追求和思考,也是一个走向世界的国家品牌。本书主要作者有顾春芳、刘祯、叶长海等戏曲研究专家,从 昆山腔的起源 、 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造 、 昆曲演唱 、 经典戏文分析 、 昆曲传奇的人文之美 等多方面方面描绘昆曲的美感特性,详细介绍了昆曲演出历史、昆曲与晚明文化、昆曲与文人文化等,并分析《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等经典名作,旨在拉近昆曲艺术和大众的距离。书中配有古朴典雅的彩色和黑白插图,充分展示了昆曲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之美的意蕴。
本书作者董每戡先生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戏曲史研究专家,《西洋戏剧简史》是其代表著作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对西洋戏剧的演变历史、代表性剧作家及其剧作进行了梳理,并从戏剧史的角度,对西方文明的发展进行了论述,此书虽以 简史 自称,但编写得法,线索清晰,可谓视野开阔,贯通古今。此次出版,是该书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单独出版,书中附董先生戏剧欣赏论著《戏剧的欣赏与创作》,是西方戏剧研究不可多得的经典文本。
本书收录著名作家、 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十大当代作家 肖复兴对京剧、昆曲等古典戏曲和当代话剧的欣赏笔记,插入作者看戏之余随手画的戏曲人物画,呈现戏里戏外的笔迹、画迹、心迹、足迹,展现中国古典戏曲之美。描绘作者如何通过传统戏曲,认识生活,了解历史,感受悲欢离合,共鸣喜怒哀乐,传承忠孝节义。
《清代曲艺史》为系统论述清代曲艺发展历史的著作,约20万字,分为10章(章概述,第二章清代以前的曲艺艺术,第三章清代曲艺艺术的发展,第四章评话与评书,第五章相声,第六章弹词与鼓词,第七章莲与花,第八章道情,第九章明清俗曲,第十章少数民族曲艺),全面梳理了清代曲艺发展的历史、特点,其主要的品类,重要的艺人、作品等(包括少数民族曲艺),以及背景、动因,兼及清代以前中国曲艺发展的脉络。作者曾任《中国曲艺志》编委、特邀编审,熟悉并占有大量一手资料,视野开阔,又有北京曲艺团的工作经历,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是作者完成此稿的优势。书稿资料占有较为全面,史论结合,论述严谨得当,文字简洁,是近年来该领域难得的佳作。
《影视导演艺术教程》(第二版)紧紧围绕导演的核心 如何用视听语言讲故事,将复杂的导演叙事提炼成五大重点教学模块: 模块一:单(长)镜头叙事 模块二:视听化的人物出场 模块三:推动叙事的视觉化细节元素 模块四:推动故事并吸引观众的悬念 模块五:具有叙事意义的结构语言 五大模块涵盖了导演叙事的主要内容,并使导演教学按步骤、分阶段地深入进行。本书选取的影片案例,充分涵盖国际与国内、经典与当代、类型与先锋等电影艺术范畴,以丰富多样的片例论述导演叙事的特性和普遍规律,使学生深入领会导演叙事的精髓要点。 教授导演,空谈高端的艺术不能解决学生创作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影视导演艺术教程》(第二版)的另一重点,即是在每一教学模块的讲授之外,配以该模块学生作业的讲评分析。我们认真挑选了
演艺产业既有文化属性又有经济属性,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体现。演艺产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在大都市聚集,形成产业聚集区,纵观全球,目前有百老汇、伦敦西区、首尔大学路等较为成熟的聚集区,上海演艺大世界也呈较快发展势头并朝着 东方百老汇 的目标前进。在此重要节点,对产业聚集现象的成因和发展历史进行总结,以助力我国演艺产业更好地发展就显得必要而迫切。 本书从梳理美国百老汇、首尔大学路、伦敦西区和上海演艺大世界的产业集聚过程及发展历程入手,基于M.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依据和分析工具,通过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关联、内在结构及竞争等要素,结合政策、机遇两个变量,分析都市中演艺产业集聚生态和特征,并在分析中重新定义和构架集聚竞争力分析模型,以期为我国都市产业集聚区建
本书对河南坠子襄河道流派的起源、界定、发展壮大、演变历程等进行了系统而又细致的研究,尤其对河南坠子襄河道流派的代表人物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对保存地方文化和丰富襄阳地域艺术有一定的意义。
本书作者董每戡先生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戏曲史研究专家,《中国戏剧简史》是其代表著作之一。作者综合考察了中国戏剧由巫舞到戏曲、再到话剧的演变历程,从民俗学、语源学等方面审视中国戏剧形态的发生、演变,提出了 戏由舞来 的观点,自成格局,贯通古今。全书按照历史时期分为七章,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间或以中国戏剧与西洋戏剧做比较,视野开阔而要言不烦。此书虽以 简史 自称,但至今仍然具有启迪后人的学术价值。
玛格丽特 舒勒、史蒂芬尼 哈勒所*的《表演艺术基础》是柏林恩斯特 布施表演艺术学院表演系教材。该学院有着独特的历史与教学法。其建院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在这一年,*名导演马克斯 菜因哈德接任了柏林德意志剧院的院长职务。同年,他为这家声名显赫的剧院创办了演员训练班,以期向学员们 传授黄金般的基础技巧 。 二战 之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51年正式重建了这所学校,以培养社会主义新型表演人才为教学目的。恩斯特 布施表演艺术学院创建至今,一直传承着一种**特色的原则和传统:那就是强调戏剧舞台作品的启蒙意义与社会性,希冀演员在舞台上的演出可以引发观众的反思,从而*终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从这一宗旨出发,布施学院的教师们逐渐摸索出一种特点鲜明的表演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现实主义表演方式与布莱希特
这是一本专为3岁至8岁儿童设计的实用戏剧游戏手册,包含40节课程计划,200多个独立的戏剧游戏,教学提示清晰简单,易于操作。本书内容是基于国际先进戏剧教育经验研发而成的一套完整的戏剧课程,涉及团队协作、声乐练习、角色扮演,以及服饰装扮、木偶制作和故事表演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活力、创新和参与感的戏剧体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早期的各项技能与综合素质,帮助孩子在探索与研究中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建立自信心。书末还附有课程模板,为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
《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一书系统梳理研究了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产生、发展、艺术特征、表演特色、文学特色、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叙述方式与叙述语言、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书目的传承和创作、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研究工作历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研究与创新发展,并对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传统书目进行了全面详尽的保护性举要整理。全书架构清晰而详尽,体例全面而纵深,作者对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这一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景式的论述与研究梳理,具有开创性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是对演出叙述进行符号学分析的研究专著。以符号叙述学为理论基础,聚焦演出叙述的元戏剧性,勾连实验戏剧与行为艺术两大重要艺术门类。实验戏剧方面,本书主要涉及史诗剧、残酷戏剧、荒诞派戏剧、说话剧、偶发戏剧、沉浸式戏剧,以及林兆华、孟京辉、牟森、赖声川等人的戏剧实践。行为艺术方面,除了对行为艺术与戏剧艺术关系的分析外,本书还将其置于观念艺术和参与式艺术的脉络中进行观照,从而勾勒对行为艺术的立体认知。实验戏剧发展到后戏剧剧场阶段,已然出现与行为艺术界限不清的状况。对实验戏剧而言,行为艺术构成其向视觉艺术越界的一种可能;对行为艺术而言,实验戏剧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表演资源。因而,二者实际上可以在碰撞中产生新的艺术价值。将实验戏剧与行为艺术并置在演出叙述中进行考察,有利于加深对各自的理解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碣石调`幽兰》回归中土到二十世纪末的两个甲子之间,中国的古琴艺术在时代大潮中,也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是与当代古琴界血脉相连、为所有琴人所熟悉的历史阶段。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一百二十年间琴坛的轶闻趣事,涉及琴人一百五十余位,不仅包含了近二百多篇掌故,还选配了近八十张图片,其中不乏首次正式面世的珍品。通过这些文字和图像,既重温历史,也开阔眼界和心灵。书中多是有趣的故事,并不涉及专门的学问,但又与专门的学问多少有点关系。对读者而言,可以看故事,可以尝趣味,懂琴的,不懂琴的,都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