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拓印下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 《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本册主要介绍汉唐长安的乐舞与百戏。
该图书为近代书法家沙孟海先生谈艺文论的编选,全书将沙孟海的书法篆刻艺术文献著作、诗文、课稿和书信重新编选汇总,分成书法和篆刻两大章节,书末附沙孟海年表。全书编选严谨,条例清晰,适合书法、篆刻学习者参考研习。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通过对《赵氏孤儿》《奥赛罗》等戏剧分析及对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等)、剧作家(莎士比亚、莫里哀等)的创作实例的解读,从观众心理角度来阐述戏剧艺术的随笔著作,用散文的笔调对戏剧学乃至心理学也都作了生动的解读,极具吸引力。上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广受好评,基本上也奠定了余秋雨学术著作通俗化的写作特点,成为艺术表演类考生的重要参考书,也是大学表演类专业书目。
舞台技术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应用技术也比较多。从大的范围来说,剧场的舞台技术、布景制作技术、灯光技术、音响技术、绘景技术(指绘制布景表面效果)等都可以称作舞台技术,从小的范围来说,主要指布景制作技术,此外还包括幕布制作和流动性舞台机械制作技术。 本书从四个方面来谈舞台技术。一是布景制图,着重研究布景制图的方法和对绘制图样和图线的一些约定。二是幕布,重点研究幕布的具体制作技术。三是布景制作,主要研究布景的基础制作和拆卸、安装以及演出迁换的具体方法。四是舞台临时机械设备及特殊效果,这部分研究舞台临时机械设备的制作方法,专为流动演出使用的,属布景的组成部分。
这本论文集的收辑旨在介绍先驱研究者的学术成果,用以供给今天戏曲研究者必要的参考资料。我们没有做校注和补充的工作,所收的材料,是根据《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本。遗书本有个别的笔误之处,已加以改正;编纂工作做得欠缺或错误的地方,还希望读者们多多指正。
「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这一次,穿过「云门」,我们选择一本又一本的经典,好回到那个永远青翠的心灵故乡。 白蛇故事 唯美感性的文字,重述《白蛇传》凄美传奇。 白蛇典据 追索白蛇故事的源泉,步入传统文化的堂奥。 白蛇云门 华丽精美的图片,呈现云门舞者的动感舞姿。
澳门称得上是欢乐之城,几个世纪前的教会禁令没能阻止中国戏隆重上演,几十年前的战火硝烟也没能阻止中国人苦中作乐。澳门的戏曲锣鼓,从年头响到岁尾;澳门的戏乐足迹,从澳门半岛延及路环;澳门无处不是演戏场所,从戏院到公园、广场冉到社区娱乐中心、综合性文化中心。在敬老、节庆、青少年艺术教育等活动中,戏曲演出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在对外民间交流活动中,戏曲团体也是破冰之旅的使者。本书即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澳门戏曲的文化内涵。
《邂逅康铎》一书通过对康铎的回忆、访谈、纪录片脚本,追溯了康铎艺术思想的源头和发展,描述和再现了康铎戏剧创作的过程,包含康铎本人以及媒体对其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是研究康铎戏剧艺术的宝贵资料。《邂逅康铎》是一部世界戏剧新经典译丛,已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项目。
本书系统介绍了英国皇家戏剧学院(RADA)演员训练方法。该训练法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的身体记忆训练法、凯思·约翰斯通即兴表演法和亚历山大训练法为基础,注重声音的磨炼和身体的表现,培养演员对身体的掌控和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一百多年来,RADA向英国国家剧院、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乃至影视行业输送了大量优质的演员,如费雯·丽、约翰·吉尔古德、安东尼·霍普金斯、拉尔夫·费因斯、汤姆·希德勒斯顿等。 全书从了解身体的构造开始,到把握与空间的关系,再到发声、理解台词、综合表演,整个训练过程理论与练习相互辅助,文字与示范图例相互配合,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既适用于表演教师和影视戏剧导演,也可供演员自行练习。
本书辑录了一百多篇梨园逸事、掌故,涉及到的伶人有60多人,基本都是京剧界的,时间跨度从清朝末年一直延展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从资料的搜集角度和方法可以说这些伶人的前尘往事基本上是真实可信的,因为所摘编的文章或是戏剧界专家、学者所写,或是名伶的朋友、学生或后人所撰,他们的专业视野和特殊身份使得尘封多年的梨园旧事又可以真实再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以京剧“名旦”为代表的名伶们鲜为人知的人生片段,领略他们的独特个性和风骨,参悟一下他们的戏剧人生。
由于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完全从感觉和印象出发,不经修饰,也不需事先装潢门面,因而有一个特点是诚,即它与我们经常看到的报刊评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完全讲真话,讲实话,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有话则讲,无话则止。我感觉,当我着意要为某戏写一剧评的时候,和写日记来评价一个戏是不一样的前者心态很庄严板正,后者很随和家常,前者像从事一项正式报告,后者像和人聊天,前音板着面孔,后者放下架子。
《戏剧艺术欣赏》是“艺术与人文修养”丛书中的一本,是一本介绍90余部中西方著名戏剧作品的书籍。全书共分五篇,分别是:话剧、歌剧、舞剧、戏曲、音乐剧。全书大致按时间顺序介绍,每部戏剧作品都由基本信息、剧情介绍和艺术欣赏三部分构成。
《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著的《戏曲史话(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在首先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编撰者还力求使文字叙述生动、规范,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注重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希望能够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彩色印刷,帮助读者更为真切地贴近历史:而汉、英双语对照的形式,将特别有助于非汉语母语的外国人士或是海外中国侨民的后裔用作学习中文的辅助读物。其实,用汉、英双语对照形式出版的这套书籍,并不仅仅会为海外非汉语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便利,它精心安排的选题,也会成为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简明读本;阅读这样的书籍,会有助于中国读者学习和掌握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述形式,这将对增进中国民众的对外交往,起到积极
青衣只谈程砚秋一人,因丝仕艺事上还能与梅兰芳分庭抗礼。花脸则对郝寿臣较详,侯喜瑞稍略,金少山因已在《国剧名。伶轶事》书中谈过,此处不赘。但却把金郝侯三人剧艺作一比较,自信尚属客观。小丑,虽非一网打尽,却也所差无多了。
《寻找多数(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戏剧批评)》汇集了作者孙柏十年来的戏剧评论文章,展现一种从社会文化的批评视角展开的戏剧与剧场观察。这部戏剧评论集视野开阔、观点新颖、思想前沿,既把握了中国当代剧场艺术的动态结构,又具有对于中西方戏剧的整体认识和理论深度。特别是它紧密地结合着作者本人的剧场实践,希望为戏剧理论与批评的工作提供一种富于行动力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