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法》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本新问世之作。其中没有哪一个比较大的片断曾经发表过,尽管书中偶然在这儿或那儿曾经插进了——但愿插得还不算生硬--某些我往年发表过的文章中的零星段落和辞句。在举例时,我力求尽可能选用已出版的剧本,以便学者可以自行查阅和对照我提出的论点。我所以在那么许多例子中都引用莎士比亚和易卜生,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是一般人容易接触到的剧作家。 如果读者觉得我有点过分滥用了注解,我有两点理由作为辩解:点是由于本书有一半以上的章节都写成于船上或者其他手头几乎完全无书可查的地方,因此有许多问题都有待于事后查考和订正;第二点是由于有几位友人--包括剧作家等等,曾经非常好意地校读了我的原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的缘故。
日本艺伎的世界一直是神秘的。她们的行业被称为“花柳界”。年轻貌美的艺伎一脸粉黛,浓妆艳抹,迷倒无数风流人物。然而,当你走进她们的世界就会发现,真正的艺伎生活却是别有一番滋味。本书将为你掀起它的神秘面纱,让你一窥究竟。 艺伎接受书画、诗歌、舞蹈等方面的熏陶,学习茶道、花道,掌握上流社会异常复杂的敬语,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中,无不流露出古典式的教养,呈现出人们观念中女性美的全部要素。 艺伎的职业特点,令她们一切严格遵循古训,他们身穿和服,高耸发髻,白粉敷面,手拿绸伞,好像刚从古画中走出一般。 不单服饰化妆如是,她们在歌舞演艺、生活方式上面也都严格遵照传统形式。 艺伎就如同日本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实战表演》是一本表演教学类图书。作者刘天池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表演实践、表演教学和表演指导的经验,形成特色专业教学体系,并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融入真实表演教学案例。本书旨在找到实战表演的方法与价值,揭开演员的创作思维步骤,解决表演中的诸多困惑,让每一个想和表演存在关系的人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更好地表达自己。所以这不仅是一本写给演员的表演指导书,也可以为非专业人士打开表演的大门。
《评剧经典唱段100首(金版)》主要选编了建国以来经过舞台实践,观众比较认可的评剧优秀唱段,其中包括少量近二十年来的创作成果。唱腔以评剧现有的青衣、花旦(闰门旦)、老旦、彩旦、老生、小生、花脸、小花脸这八种行当分类编排。
本书是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夏波老师多年的研究成果,书中系统地阐释了世界戏剧演剧体系研究中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 研究的*观点新视角新成果,是艺术类院校教学、研究不可多得参考用书。
《中国戏剧史讲座》称得上是一本 大师小书 ,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本书简练地介绍了我国戏剧的起源、形成和各个时期的发展,对中国戏曲发展作了通史性的探讨和总结,尤其是对中国戏曲声腔的三大源流 昆曲、弋阳腔、梆子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梳理。而历史上重要作家、作品,材料翔实,评价公允,见解独到;作者密切联系舞台演出实践,注重实际调查,改变了过去研究方法上只重考据和文采的偏颇,因此本书有的放矢,切合实际,是一部经得起考验的戏剧简史。
黄裳的 《旧戏新谈》称得上是一本 大师小书 ,《旧戏新谈》是他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间在《文汇报》副刊写的关于戏剧的杂谈的结集。这辑文字笔调轻松诙谐,因此读来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还能窥当时社会一斑。在书中,黄裳信笔由之,论戏、论人、论史、论证,每有种种不同的新见。 读者无须苟同,亦无须苟异,尤其是月旦人物之笔,求同存异可也。
《中国戏曲曲艺(精)》(作者张庚、陶钝、沈彭 年)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的概观文章, 介绍了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 和特色,戏曲的改革与研究等。讲述了中国曲艺的历 史、艺术特色、发展与传统、继承与创新等。《中国 戏曲曲艺(精)》分两部分,分别介绍了中国戏曲和中 国曲艺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和艺术形式等。
本书囊括话剧舞台艺术元素,集剧本、创作过程、思想内涵、导演追求、专家评议、以及灯光、舞美、音乐、服装、化妆、演员 经验体会于一体,不惟可读可藏,更可用于专业人员操作,具有实用、指导特质。该剧演出时,如是表述梗概 一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深情颂歌一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旗帜上的绚目异彩。1939年6月,全面抗战已进行了两年,大半个中国已沦陷,山西境内的日寇一次次扑向中条山,企图由此越过黄河、长驱直入西北西南,占领全部中国国土。由陕西地方军为主组成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驻守黄河北岸,誓死保卫中条山、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半壁江山。在艰苦的一场战役中,一群十六七岁、刚刚入伍的陕西 冷娃 ,在完成牵制敌人任务、弹尽粮绝之后, 宁跳黄河死,不作亡国奴 ,义无反顾地走向母亲河一一黄河。他们吹着唢
《古典戏曲略说(精)/大家小书》选取了 的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王季思先生谈古典戏曲的一些经典文章。透过这些文章,可以看到王季思先生一代大家的风貌。王季思戏曲研究著作颇丰,文字优美流畅,本书精选了其中的一些经典, 特色,同时又兼顾了大众的可读性。
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可以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至1957年是*阶段,以政治颂歌和捍卫新生两种模式为主,1957年至1962年是第二阶段,以革命史重塑和乌托邦想象两种模式为主,1962年至1966年是第三阶段,反修防修模式统摄了这一时段的戏剧类型。*章主要对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的发展阶段及形成的各种戏剧模式进行总括性描述。第二章至第六章是对各种模式的详细阐释,其共同点是以问题意识统领每章的分析,把握每种模式所特有的质素,挖掘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各种模式之间相互指涉、互为依存。第七章是从传播学视角对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的传播环境、传播机制进行整体观照,第八章是从整体上对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的各种模式所投射的价值内涵和逻辑特征进行分析,爬梳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由*初的理论存在到付诸文化实践的脉络及调整,
本书收录了王季思先生关于戏曲研究的文章,由《王季思全集》主编、王季思先生之子王兆凯先生编选。王季思先生是学术界公认的当代*有影响力的戏曲研究专家之一。他关于元杂剧的挖掘、《西厢记》的校注、关汉卿的研究及明清戏曲的梳理等,都为今人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本书从王季思先生关于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开始,辑录了王季思先生戏曲研究生涯中较为重要的经典文章。王季思先生的文笔质朴简明,在深入浅出的叙述中叙述中国传统戏曲之美。因此,对于专业读者来说,本书可以重温一代戏曲研究大家的学术思想,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是介绍中国传统戏曲的经典读物。
这套丛书的作者基本上都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的中青年学者或博士学位获得者,选题以古代戏曲研究为多,同时也涵括了古代文学研究的其他领域。这些著作也许算不上什么鸿篇巨制,我们也没有像时尚所热衷的那样对它进行包装和宣传,在当今热闹非凡的学术著作出版大潮中,它甚至显得有些冷清和落寞,但这些著作都是对有关领域作了艰苦细致的研究之后的心得之作,或对有关研究领域有所开拓,或推动了有关研究向纵深发展,自有其难以掩盖的学术价值。丛书从总体上展现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中青年学者的风采,也体现了中山大学中文系沉潜、严谨、包容、开放的良好学风。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由北华印刷局出版。全书共分八章,从唱白、动作、衣服、盔帽靴鞋、胡须、脸谱、切末物件和音乐的角度分别论述了中国剧的特性,系统分析了中国戏曲的组织结构特点。作者毕生致力于戏曲研究,曾访问京剧界名角三四千人,纪录下丰富生动的原始材料,并借鉴古代典籍及西方有关的戏剧理论,整理归纳成书。
舞台技术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应用技术也比较多。从大的范围来说,剧场的舞台技术、布景制作技术、灯光技术、音响技术、绘景技术(指绘制布景表面效果)等都可以称作舞台技术,从小的范围来说,主要指布景制作技术,此外还包括幕布制作和流动性舞台机械制作技术。 本书从四个方面来谈舞台技术。一是布景制图,着重研究布景制图的方法和对绘制图样和图线的一些约定。二是幕布,重点研究幕布的具体制作技术。三是布景制作,主要研究布景的基础制作和拆卸、安装以及演出迁换的具体方法。四是舞台临时机械设备及特殊效果,这部分研究舞台临时机械设备的制作方法,专为流动演出使用的,属布景的组成部分。
《 听戏曲故事:耳熟能详》一书主要讲述了中国戏曲史上由名著改编的、古典的、近当代创作的经典戏曲故事。原来故事还可以这么讲,番外篇的创作空间请青少年读者们尽情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故事吧。
《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古都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古都西安见证了 文景之治 、 贞观之治 、 开元盛世 的鼎盛辉煌,然而,往日这个帝王们希冀长治久安、长久平安的长安城也几度衰落,数遭兵燹,令人扼腕地一度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