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迄今为止本专业介绍盔头制作的书。作者为京剧盔头、彩塑脸谱两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全书从工具选择、材料取舍讲起,配有大量彩色图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盔头、彩塑脸谱的制作工艺及流程。另外,书中特别精选了作者的百余件作品。
字音、板腔、技巧是构成京剧唱腔的三大要素。无论对于艺术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还是京剧院团的演唱、演奏、创作、研究,或各界京剧爱好者,都是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 本书论述了字音知识、板腔关系、流派唱腔、演唱技巧、伴奏手段,并对传承性的京剧经典唱段进行分析。绘制了详细的 上口字、尖团字查询总表 ;系统讲授了京剧行当、唱腔、流派的关系,并对京剧老唱片数据展开了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京剧的上口字、尖字在唱念中采用特殊的读音。在第二章中,重点标明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和上口字、尖字的特殊读音,供读者比对。为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作者特地选取了一些音频和视频。音频、视频有京剧的传统曲牌、不同流派的唱腔,也有伴奏以及新创作的京歌。
本书系作者继《太真外传》《红鬃烈马》《龙凤阁 红楼》之后,记录整理的 梅派京剧失传剧目选集 之四。书名《神话应节戏》,包括《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麻姑献寿》《洛神》《上元夫人》五出京剧,以及《金山寺》《断桥》两出昆曲剧目。为了保证剧本、唱腔的统一性,作者参照其恩师梅葆玖先生以及童芷苓、张南云、李胜素等梅派传人的演出本,尽可能准确地记录整理。本书由张纪华、周毅先生记谱。这套丛书的出版,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望能对全国乃至全球梅派京剧演员、爱好者研习、排练、演出梅派经典剧目,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本书从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行当、脸谱、戏装及服装、音乐、声腔、声韵、念白、道具、程式、特技、京剧基本功、京剧艺术特色等方面着手,设置了近160个问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兼之图文并茂、中英对照,向读者介绍京剧基础知识。是一本为市面所稀见的京剧知识普及读本,既适合京剧专业人员进行宣传推广,又适合京剧爱好者(包括中小学生)学习领悟,还方便外国人阅读了解。 能在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京剧对外演出宣传时,为外国人了解京剧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本著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封面题签,沪上著名画家潘之封面插画,著名京剧专家王家熙、徐幸捷、田恩荣专业审定,可谓名家毕至,联袂推荐。 总之,本书以微见著,可引导中外读者漫步京剧艺术殿堂,一窥其博大精深之奥妙。正是: 旦生净丑末,极态演
本书系作者继《太真外传》《红鬃烈马》之后,记录整理的 梅派京剧失传剧目选集 之三。书名《龙凤阁 红楼》,包括梅葆玖先生演出的《龙凤阁》(《大保国 探皇陵 二进宫》,又称 大探二 ),以及梅兰芳先生演出的《黛玉葬花》《千金一笑》《俊袭人》等三出 红楼 戏,附加收录了梅葆玖演出的头二本《虹霓关》、言慧珠演出的《木兰从军》的部分场次。为了保证剧本、唱腔的统一性,作者参照其恩师梅葆玖先生以及童芷苓、张南云、李胜素等梅派传人的演出本,尽可能准确地加以整理。仍由张纪华先生记谱。这套丛书的出版,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望能对全国乃至全球梅派京剧演员、爱好者研习、排练、演出梅派经典剧目,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京剧究竟好在哪儿,这事说清楚了吗?京剧到底是国粹还是国渣?京剧何以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我们对京剧的理解是不是一直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有关京剧,本书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些看似简单、却始终未能获得清晰答案
《周信芳全集》共24卷,包括演出剧本、艺术文论、唱腔曲谱、影像资料、演出史料、日记书信六个部分。收集了周信芳一生的文化遗存,把他留在当代的所有资料尽量囊括其中。其中演出剧本共12卷,包括周信芳编剧或经其改编后演出的剧目,其中单本32部,整本17部,连台本戏6部。剧本卷三收入单本剧目《海瑞上疏》《秦香莲》《路遥知马力》《打侄上坟》《宝莲灯》《生死板》《战长沙》《一捧雪》《南天门》。
《京剧有故事》是一套专为孩子打造的、让孩子亲近京剧的故事书。目前出版8册,共有55个故事,囊括大部分经典的传统剧目,还融入了濒临失传极具特色又适合孩子的剧目,包括贵妃醉酒、穆桂英战洪州、三岔口等。语言风格充分保留京剧的语言特色及舞台特点,巧妙穿插京剧知识、舞台艺术及历史、名家故事等,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所有插图均为作者手绘,童趣中彰显京剧韵味,图文相得益彰,从阅读和视觉上给孩子新鲜、有趣的享受。阿拉伯文由阿文母语资深翻译家精心翻译审定,忠实于原文内涵,语言通俗地道,保留传统京剧唱词神韵,是儿童文学阿拉伯文翻译的代表性作品。《战洪州》包括了7个以女英雄、女性为主的故事,阐释了勇敢、正义的主题,既有传统经典剧目,也有濒临失传极具特色又适合孩子的剧目。
该书约2万字,收录民国京剧鼎盛时期生旦净丑各行当高清京剧老照片300余幅,分为"氍毹撷英"【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新戏专题】、"庐山真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京津沪著名坤伶便装照】、"聊斋闲话"【包括"言菊朋挥之不去的痛"、"梨园正统程继先"、"后杨小楼时代杨派武生(茹福兰、孙毓堃、李万春、吴彦衡、杨盛春、高盛麟、王金璐、刘宗扬、黄元庆、朱家溍)专题】三部分,是传统京剧真实影像的再现,具有很高的文献及收藏价值。 书中所收录照片少见且珍贵,图像清晰,解读颇有深度:或披露少为人知的细节,或有深度的学术发见,深入谈论某人、某行当、某班社,非上网可查的简单的小传或介绍,以及泛泛而谈的艺术历程与评价。
本书内容上起京剧形成初期,下至当前,涵盖了京剧教育发展过程各阶段。本书所指的京剧教育,为传统艺术职业教育之一部,是京剧从业人员养成之必经途径。区别于以满足兴趣为目的的业余京剧教学。所以本书以京剧科班教育模式为主干,同时纳入私人收徒与票友传授模式,全面提示了京剧教育的各个方面。传统京剧教育,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职业技能教授为核心内容,同时兼顾行业规范、职业道德及一定的人生价值观念灌输。本书对此均有所考察。京剧教育非仅为一个戏曲剧种的传承途径,也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节的一个重要观测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延续,依赖于传承中的授受质量。本书在这一点上,可给予读者一定的启发。
《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囊括了京剧流派的代表性剧目,是建国以来收入流派广、剧目多、整理详备的京剧剧本集。其中许多剧目是此前从未出版过的。整理者主要是流派传人、后人,著名票友、京剧研究家,以及学校教学骨干,阵容强大。剧目整理采用全本的记录方式,剧本曲文、唱腔伴奏、锣鼓经、身段表演、服装扮相等一应俱全。本集收录了周信芳的代表性剧目,包括萧何月下追韩信、斩经堂、描容上路、扫松下书、徐策跑城 、清风亭等剧。
《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囊括了京剧流派的代表性剧目,是建国以来收入流派广、剧目多、整理详备的京剧剧本集。其中许多剧目是此前从未出版过的。整理者主要是流派传人、后人,著名票友、京剧研究家,以及学校教学骨干,阵容强大。剧目整理采用全本的记录方式,剧本曲文、唱腔伴奏、锣鼓经、身段表演、服装扮相等一应俱全。本集收录了叶盛章的代表性剧目,包括祥梅寺、打瓜园、铜网阵、徐良出世、巧连环、佛手橘、九龙杯、酒丐等剧。 =
《捉放曹》是传统京剧剧目,也是“京剧电影工程”丛书第二批的项目,2021年9月8K京剧电影拍摄完成。全剧紧紧围绕 主角陈宫从正义、仁义、侠义出发的“捉、放、逃”,以及第二主角曹操从英雄到奸雄独特演变的“捉、放、杀”而展开。剧本整理者根据工程确定的“将 限度第体现传统经典的剧本面貌,在此基础上上进行逐字、逐句、逐场次的润色、审核、把关”的要求,对原剧本进行了严肃审慎的整理,并多次听取意见,反复斟酌成稿。本书图文并茂,忠实记录了京剧电影的排演、拍摄过程,高质量地把当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成果传播、记录了下来。
《穆桂英挂帅》收集了《穆桂英挂帅》的相关文章。作者有的是专门研究京剧的北京文史馆馆员,有的是文学大家、《穆桂英挂帅》剧本的编剧,有的是梅派艺术的传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深入而细致地介绍了名剧《穆桂英挂帅》产生的原由、经过,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本剧演出的盛况,以及本剧在梅派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同时也展示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人生经历、梅派的唱腔艺术,以及梅派京剧艺术的创始、发展及鼎盛过程。
《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囊括了京剧流派的代表性剧目,是建国以来收入流派广、剧目多、整理详备的京剧剧本集。其中许多剧目是此前从未出版过的。整理者主要是流派传人、后人,著名票友、京剧研究家,以及学校教学骨干,阵容强大。剧目整理采用全本的记录方式,剧本曲文、唱腔伴奏、锣鼓经、身段表演、服装扮相等一应俱全。本集收录了唐韵笙的代表性剧目,包括绝龙岭、驱车战将、好鹤失政、闹朝击犬、未央宫斩韩信、古城会、刀劈三关等剧。
《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囊括了京剧流派的代表性剧目,是建国以来收入流派广、剧目多、整理详备的京剧剧本集。其中许多剧目是此前从未出版过的。整理者主要是流派传人、后人,著名票友、京剧研究家,以及学校教学骨干,阵容强大。剧目整理采用全本的记录方式,剧本曲文、唱腔伴奏、锣鼓经、身段表演、服装扮相等一应俱全。本集收录了马连良的代表性剧目,包括打渔杀家、串龙珠、胭脂宝褶、审头刺汤、打严嵩等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