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文学史与戏剧史成例,《话剧与社会--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文献史料辑》在“三十年代”名下所选资料,时间范围为1928年至1937年(截至抗战爆发),个别资料的时间稍有下延。 按照丛书统一要求,本书所选资料分原始史料与重要文献两部分,每部分资料以话题的相近性归类编排;同类资料,以发表或出版的时问先后为序。本书由刘子凌编。
上海的戏剧观众的审美取向又与海派文化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何以话剧职业化在上海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话剧这一自身蕴含现代性的戏剧样式和上海现代文化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上海孤岛这种繁盛的演剧局面出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个特殊的历史地域中,是正常还是反常?它的出现,是戏剧发展的必然,还是偶然?它与历史上其他表面类似的话剧现象相比较,其内在又有很大的不同,那么,造成这些不同的根源何在?和其他剧种的同时期演出相比,这种状态又是不是真正的繁盛?…… 当面对当代戏剧发展中出现的通俗化、市场化的戏剧现象时,重回戏剧史中,对当年那段曾被忽略的类似的发展阶段进行重新整理和研究,非常有必要。
《从梦想到现实(李宝群戏剧随想集)》是总政话剧团编剧李宝群从事戏剧剧本创作多年的随感文集。书中收录了他对中外戏剧大师、中外戏剧经典剧目及自己创作剧目的读书随笔及所感所想。因其在国内成功的践行现实主义戏剧的创作理念,在业内评价很高,本书的出版,对戏剧爱好者及业内人士研究戏剧大师、经典作品及现实主义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话剧艺术系由欧洲引入中国,迄今中国现代话剧艺术已走过100年历程。本书概述了我国话剧舞台艺术发展的历史,梳理了中国现代话剧在发展中对外国话剧艺术的借鉴和创新,并对百年来我国话剧大师欧阳予倩、曹禺、丁西林、李健吾等人的话剧舞台艺术做了深入研究。作者认为,面对电视、网络等电子传媒的挤逼,话剧应从故事叙述、舞台机制、游戏精神、传播手段等方面探索创新,以找回观众。本书对研究中国话剧百年历史,促进现代话剧艺术发展具有一定价值。
艺术作品,能鼓荡人心的是戏剧;现代戏剧的主流是话剧。话剧跟中国社会有什么关系?话剧跟普通人生有什么关系?话剧是如何植入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它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光鲜可爱、怪诞生猛之处,有什么秘而不宣的制作秘笈,使它能在过去对中国社会人生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在现在能对知识精英阶层提供源原不断的创造灵感,对文化大众产生持久的艺术魅力。并使普通民众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一睹为快?作者带着这些疑问在中央戏剧学院修习多年,执教多年,自以为有所领悟、于是发而为文,写了此书。为使阅读赏心悦目,特意配图数百幅。读书少的看图,读书多的看字,读书不多不少的图文并茂看,不亦乐乎。 该书将重要事件、著名人物、代表性作品融为一体,全方位审视中国话剧史的发展进程,史论结合,图文并茂,表达了作者个
本文集收录了黄会林、绍武自1978年至2008年30年间的学术研究论著和文学艺术创作。计分十二卷。卷至第六卷包括话剧、电影、电视、文学、艺术等领域学术研究性文字;第七卷至第十二卷则为电影、电视剧、电视专题片、话剧、长短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 本卷为现代话剧史卷。收录由安徽教育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发行、现已绝版的《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