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剧《只此青绿》登上2022春晚舞台爆火全国,至今已演出超过600场,并走出国门,数次进行国际巡演,同名电影也于2024年10月上映,好评如潮。在专业领域,舞剧获得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青绿 已成为中式美学的代表之一。 本书收录舞剧《只此青绿》全部定妆棚拍照、舞台剧照、幕后设计手稿图,展示舞剧全部文学剧本,分享书法音乐设计师、非遗顾问、灯光舞美服化道等分工总设计师创作历程。 记录现象级舞剧的诞生,解读专业舞剧背后的文化创意,珍藏演员妆造和舞台精彩瞬间。
本书是一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儿童舞台化妆,以完美的舞台效果呈现为目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结合各种自制模版的实用化妆造型教程。内容分为基础篇、演出篇和礼仪篇三个部分。基础篇中详细介绍了儿童舞台演出中常使用到的各类产品和工具,具体分析了化妆和发型的基础技法。演出篇又分为戏剧表演、舞蹈表演和其他表演三部分,为大家呈现了一批经典角色形象的详细化妆步骤,后的礼仪篇是来自一线培训老师们提供的关于儿童演出的注意事项和礼仪方面的建议。 读者可以没有任何化妆基础经验,通过阅读基础篇内容先掌握基础化妆手法并选择合适的化妆工具后,再选择演出篇中适合自己角色的妆容,根据实操步骤图进行临摹学习,直到熟练掌握。
《音乐剧基础教程》的内容可一学期学完,也可分两个学期来学习。全书共16章,分别为:音乐剧的定义与特征、西方音乐剧的诞生、音乐剧的黄金时代、摇滚音乐剧与概念音乐剧、英国音乐剧、21世纪西方音乐剧、日韩音乐剧概况、中国音乐剧概况、音乐剧的剧作、音乐剧的音乐和演唱、音乐剧的舞蹈、音乐剧的视听、音乐剧导演、音乐剧表演、音乐剧鉴赏、音乐剧产业。每章结尾留有思考题,可供讨论与思辨。该教程既可作为音乐剧教育的基础理论教材,也可作为音乐剧爱好者的普及读物。 在此,谨向历年来介绍和研究音乐剧的前辈学者表示敬意,《音乐剧基础教程》的撰写建立在已有的学术成果之上,可以说他们也是这部教程不署名的作者。 音乐剧是一门发展迅速的艺术,音乐剧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虽然基础理论有其相对的稳定性,
苏珊 · 朗格说,“你愈是深入研究艺术品的结构,你就愈加清楚地发现艺术结构与生命形式的相似之处”。《舞自炼格》是一部聚焦中国舞剧结构专论的书。用 42 张图表清晰阐释了 79 年至今以舒巧女士作品为界碑的 21 部典型舞剧作品的结构样式。本书以“雅致的结构”、“精巧的结构”、“震慑的结构”三部分组成,每一部舞剧的结构剖析都包含分析文章、《结构细目表》与《原文本对照表》三部分。《原文本对照表》是对宏观舞剧选题的一种关照,算是陪同读者从进入一个崭新的话题开始,重新经历一次编导初拿到资料时的琢磨过程;《结构细目表》是精确到分秒的“句段”细究,作者们的踏实与功力见诸笔端。 行文理性的剖析中又力求可读与实用,希望它成为一本真正能为舞剧创作实践所用的手边书,希望它成为理论与创作握手的又一次挺进
《中国当代舞剧创作三论》(简称 三论 ),是作者继《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综论》(简称 综论 ) 《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再论》(简称 再论 )之后关于 中国当代舞剧 的研究成果。 三论 由二十八个单元构成,全书40万字左右。第一单元至第十二单元主要述评张继钢、赵明、杨威、陈惠芬、王勇、苏时进、杨笑阳、杨丽萍、王举、王玫、万素、佟睿睿、王舸等13位国内最具成就的中国导演执导的大型舞剧;第十三单元至第十五单元主要是述评陈维亚、高度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舞作编导;第十六单元述评舞剧文学台本;第十七单元后主要就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革命历史舞剧、民族舞剧、芭蕾舞剧、第十二届中国舞蹈 荷花奖 舞剧等进行述评;该书所评舞剧、编导、导演等对中国当代舞剧发展态势具有展望与引导作用。
《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再论》(简称 再论 )由于平著,是作者继《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综论》(简称 综论 )之后关于 中国当代舞剧 的研究成果。 再论 由二十二个单元(单元目录附后)构成,全书40万字左右。二十二个单元共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为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其中以《从开放格局到开创新域 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中国舞剧述评》为主,该文35000字;《当代中国新十大少数民族舞剧述评》是《当代中国十大少数民族舞剧》(载 综论 )的姊妹篇;后两篇是对改革开放以来 革命历史题材 和 现实题材 舞剧的择优述评。第二板块为第五单元至第十六单元,对改革开放以来12位最有成就的中国舞剧编导进行述评,这12位编导大致可分为三代人:佟睿睿、王舸属第二代;周莉亚、韩真、孔德辛属第三代;其余8位属第一代。第三板块为第十七单元至第二十单元,分
本书主要围绕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影像作品(纪录片、剧情片、实验影像等)和剧场作品(戏曲、话剧、舞蹈剧场、行为艺术等)展开研究和论述,主要聚焦于这两种媒介的语言特性、传播效用和背后的政治哲学分析,尤其又关注此两种媒介之间的跨界融合部分的创作研究。书中探讨影像和剧场两种艺术语言形式在新媒体时代映射出的独特质地,用影像与现场,投射情境空间的生产力,生产交互性与现场的政治哲学,去再造社会空间,去思考知识生产和关系场本身。剧场和影像场,都不仅仅是摹仿和再现的地方,而是当下人们制造和分配人类感性经验的重要场所,是真理的角力场。
暂无内容简介。。。。。。
《百老汇音乐剧》主要内容包括:何谓音乐剧、血统由来、萌芽与雏形、叙事音乐剧的成型、叙事音乐剧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之后、概念音乐剧的创作、20世纪末至今等。
《百老汇音乐剧》主要内容包括:何谓音乐剧、血统由来、萌芽与雏形、叙事音乐剧的成型、叙事音乐剧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之后、概念音乐剧的创作、20世纪末至今等。
全书分四编,靠前编,编剧学科论。著者作为编剧学新学科创建人,就此话题展开论述自有独到见解。第二编,编剧道法论。著者结合自己丰富的戏剧创作实践,所述编剧理论与技法具有可操作性。第三编,编剧教学论。著者长期从事编剧教学,创立“百·千?万”字编剧工作坊有一定影响,所述观点与方法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与指导性。第四编,编剧批评论。著者针对当下戏剧界的众多病态发声,许多文章在《人民日报》《文艺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此著是靠前靠前本围绕编剧学展开多方面论述的理论文集,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中国舞蹈美学是中国美学的一个分支。中国舞蹈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不同时期出现的舞蹈美学思想、舞蹈美学范畴和舞蹈审美意识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然而,严格来讲,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独立的舞蹈美学理论,中国传统的舞蹈美学理论是包含在“乐论”和相关文艺论著以及文人雅士的诗辞曲赋、游记史说中的。因此,本书除研究分析了历代“乐论”中的舞蹈思想,还挖掘、疏理了散见于多种文学形态中有关乐舞的理论性文字,把这些散珠碎玉用传统美学思潮之线历史地有机串连起来,力求较深入地总结出中国舞蹈美学理论,以科学地把握中国舞蹈美学的基本状况。本书立足于舞蹈本体,运用哲学思辨和美学方法对历代的舞蹈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审美命题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总结。由四大部分组成,即:中国舞蹈美学思想的进程;中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表演艺术家。名澜,字畹华。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装各方面都不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成为四大名旦之首。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
《中国歌剧百年——精选唱段集萃》以年代为编辑原则分为九册,涵盖了20世纪20年代至2018年创作的117部歌剧,366首唱段。本书是第二册,收录了1960—1979年间创作演出的17部歌剧中的33首唱段,如:《海风阵阵愁煞人》《红梅赞》《黑龙江岸边洁白的玫瑰花》等。乐谱均以五线谱记谱,并全部配有钢琴伴奏谱;曲谱后有作品简介,包含剧情介绍、音乐本体分析和演唱技术提示等内容,使演唱者可以 加直接地了解作品的年代归属与时代特性,从而对音乐本身有了 深层次的理解。
本书从中国最古老的曲艺形式之一的莲花落追根溯源,及其在山西中部的发展源头和形成晋中莲花落的艺术与历史发展脉络,尽为完整的阐述晋中莲花落最为原始的艺术特色。真实还原国家级传承人曹强先生整理挖掘保护晋中莲花落,并创作、发展、创立了太原莲花落,以及太原莲花落在新时代的创新以及发展。
二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在潜心研究中外舞剧理论与创作,前后也编创了五部舞剧。《中外舞剧分析与鉴赏》一书正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此书既涵盖了舞剧理论的新思考、新观念与新探索,又提出了舞剧分析与鉴赏方面的新方法、视角与切入点。
本书的编著也是基于笔者多年以来参与四川传媒学院舞蹈编导专业建设,以及担任“舞台表演理论”“剧目排练”“舞蹈编导基础理论”“舞台导演”几门课程教学的总结和思考。舞蹈是表演的艺术,同时更是创作的艺术,舞蹈作品给舞蹈演员提供了表现平台,舞蹈表演者的表现力有效地传达出舞蹈作品的艺术感觉及内涵,确切地说,舞蹈作为综合性舞台肢体表现艺术,是创作和表演各有亮点又相互依托的艺术。